谁能想到,中国限制稀土出口,本想反制美国,却不想卡住了日本汽车产业的命脉

丰田、本田等巨头面临停产困境,稀土减量技术也成效甚微!

日本车企的生死劫

中美贸易战升级,本意是科技和军工领域的较量,没想到枪口一偏,打中了日本汽车业。

自2025年这轮交锋加剧以来,连锁反应开始显现,中国的稀土牌,意外成了扼住日本汽车工业喉咙的一只手。



起初,中国限制稀土出口,主要目标是美国的高科技和军工供应链,但日本汽车,尤其是混合动力汽车,对特定稀土元素的依赖程度实在太高,这一限制直接将其推到了危险边缘。

2025年2月,日本从中国进口的镓骤降85%,而混动汽车电机必需的重稀土元素——镝和铽,价格直接跳涨了三倍。



丰田、本田这些日本车企巨头,一辆混动车通常需要用掉2到4公斤稀土,消息传来时,他们的稀土库存普遍只够维持大约三个月生产。

更麻烦的是,驱动电机里的核心部件——高性能永磁体,其生产所需的稀土原料库存也同样见底,只够支撑两三个月,这意味着,如果稀土供应无法恢复,日本汽车生产线可能面临全面停滞。



技术突围碰壁

危机当前,日本车企自然不会坐以待毙,丰田带头投入重金研发“稀土减量技术”,试图在电机设计上减少对特定稀土的依赖。

想法很好,现实却很骨感,新技术确实降低了稀土用量,但付出的代价是制造成本上涨25%,同时汽车性能,特别是电机效率和功率密度,下降了约15%,这种“减配”策略在市场上显然不受欢迎,消费者并不买账,性能缩水的混动车型销售遇阻。



日本在关键资源上的短板暴露无遗,即便拥有精湛的制造工艺和技术积累,面对“无米之炊”的困境也束手无策,毕竟,中国在全球稀土领域的地位过于稳固。

全球约90%的重稀土(供应掌握在中国手中,日本自身所需的关键稀土,80%以上依赖从中国进口。即便日本尝试从澳大利亚、东南亚等地开采矿石,最终这些矿石大概率还是要运到中国进行分离和提纯。

因为全球高达98%的稀土精炼产能,尤其是处理重稀土所需复杂工艺的能力,都集中在中国。



绕不开的中国加工

让日本方面更感棘手的是,中国还在快速推进稀土回收技术的产业化,预计到2026年,中国就能规模化地从废旧电机、电池、电子产品中回收稀土元素,建立起强大的二次供应体系。

这种从开采、分离、冶炼到回收的垂直整合能力,近乎形成了产业链闭环,堪称“王炸”。



有了这种底气,中国甚至理论上可以要求在华外企或其供应商申报对美出口的高科技产品清单,从而间接影响那些为特斯拉、苹果等美国公司供货的日本企业。

面对中国日益增强的稀土控制力,各国反应不一,德国的一些车企选择更务实的路线,通过投资入股中国的稀土相关企业,换取供应链的稳定性和一定的缓冲期,这显示出它们正在适应以“技术转化和资源整合能力”为核心的新竞争规则。

相比之下,日本由于其外交和政治上的站位选择,似乎错失了一些进行利益交换或谈判的机会,处境显得更为被动。



日本不是没有想过联合其他国家组建“稀土联盟”,试图绕开中国的供应,但效果并不理想。

比如澳大利亚的莱纳斯公司计划在马来西亚扩大镝、铽等重稀土的分离产能,但其核心技术和最终产品的竞争力,短期内仍难以完全摆脱对现有格局的依赖,某种程度上还是“中国标准/技术影响下的加工,日本使用”的延伸。



日本国内寄予厚望的“城市矿山”——从废旧电子产品中回收稀土,同样杯水车薪。索尼曾尝试回收十万台旧PS4游戏机,最终只提取出约200公斤稀土,这连其自身月度需求的零头都不到。资源回收的潜力与庞大的工业需求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

更让日本难受的是,美国一方面要求盟友配合对中国的技术封锁,限制某些高科技产品和技术流向中国,另一方面,美国自身在稀土供应上并不能提供有效的替代方案,这使得日本夹在“盟友责任”和“产业生存”的缝隙中,左右为难。



日本汽车业当前的困境,并非简单的供应链中断问题,它更像是在全球化2.0时代背景下,产业竞争范式转变的一个缩影,在全球化1.0时代,日本凭借精益生产、高效供应链管理和技术优势,在汽车行业独领风骚。

但进入全球化2.0,竞争的核心要素越来越多地包括对关键资源的掌控能力、核心技术的自主闭环能力以及将这些能力转化为市场标准和产业生态的能力,中国正是以稀土为抓手,实践了这种从资源控制到技术标准影响力的转化。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