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巩悦悦 策划整理
编者按:山东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携手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面向山东省大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发起 “照亮我的那本书”主题征集活动,旨在通过真实动人的阅读故事,展现书籍在教育中的深远力量,传递阅读带来的成长与蜕变。(征稿及教育线索提供邮箱:qlwbyddx@126.com。)
文|临沂市沂水县蓝天希望小学教师 张玉倩
窗外的柳树正在抽芽,我对着系统自动生成的学情分析报告忽然鼻尖发酸,那些曾在教室里自然生长的师生默契,此刻像无从拾起的散落拼图。正在自我怀疑漫过胸口的时候,《做最好的老师》中“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句话浮现在眼前,或许作为普通的一名乡村语文教师,我们应明白教育本质的师者——与其追求成为名师,不如先成为明师。
童心:一场双向奔赴的对话
李镇西在书中写道:“教育者的童心,是与学生共情的密码。”教育不仅是为了受教育者的升学和生计,更要让其具有健全的人格、有趣的灵魂以及获取幸福的能力。我们的目的在于帮助人成为更好的自己。五育并举,先有底色,再有亮色,底色让生命保持完整,亮色让人生精彩纷呈。
记得自己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时候,与学生同在教室吃饭,课间与学生一起跳皮筋、做游戏……他们过生日,我也会送上一张小书签,一句祝福。那一刻,我是孩子的良师益友。
再如班里那个总爱“惹麻烦”的小凯。一次课上,他拿着手中的笔不停地在桌面上钻着洞。我强压怒火,蹲下身问他:“如果桌子会说话,你觉得它现在想说什么?”他愣住,突然低头:“它一定在喊疼……老师,我不该破坏课桌。”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所谓“童心”,不是俯身迁就,而是蹲下来,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
爱:藏在细节里的教育密码
几乎所有的事情,如果没有发自内心深处最本初、最真挚的“爱”,都很难一直坚持下去, 做教育更是如此 。
班里曾有个叫小云的女孩,父母离异,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她在作文里写道:“我的书包比我还重,因为装着奶奶的药。”我试着效仿陶行知“爱满天下”的情怀,课下帮她辅导作业、谈心,也悄悄在她文具盒里塞过水果糖。直到毕业那天,她塞给我一张皱巴巴的纸条:“老师,糖是甜的,你也是。”这让我想起书中的警示:“没有爱的教育,就像没有阳光的温室。”
今年春节回老家,碰到刚上班时教的一个学生,她说:“老师,您当年说我‘像小竹子一样坚韧’,这句话让我熬过了中考、高考、考研的压力。”原来,自己早已忘记的某句鼓励,竟成了这个孩子生命里的光。这不就是教育中最动人的场景——是一个等待的侧影,一次轻拍肩膀的安抚,或是作业本上画的一朵小花。
家庭:教育基因的代际传承
我的父亲是村小教师,记忆中最温暖的画面,是他每晚在灯下批改作业时,总把我的小书桌并排放着。如今我办公桌抽屉里,仍珍藏着他用红笔圈改的《三字经》抄本,页脚写着:“玉不琢,不成器;师不严,生不立。”这种朴素的师道传承,在李镇西书中得到印证:“教育不是单程旅行,而是代际间的火炬传递。”
如今,我也为了我孩子全面发展,以努力学习改变一切的思想感染她。当闺女在作文里写“我的家会开花”,我忽然懂得:真正的教育生态,是让每个家庭都成为滋养生命的土壤。
今日,合上这本浸润着粉笔灰与真性情的教育手记,我终于领悟:教育不是雕刻标准件,而是点燃万千独特的星火。或许我们终其一生无法抵达“最好”,但每颗向“更好”奔赴的心,都在让教育的星河更加璀璨。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