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消费新场景
在消费升级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的当下,消费新场景正以蓬勃之势重塑经济生态与城市活力。从老街区焕发新生,到工业遗址变身潮流地标,从社区消费温暖人心,到智慧商圈便捷服务,这些充满创意的消费新场景,不仅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多元的消费需求,更为提振消费信心、释放消费潜力注入了强劲动力。
消费新场景不仅是简单的业态创新,更是城市更新的生动注脚。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要加强服务供给能力建设,支持服务消费场景创新、业态整合、产业集聚。市场监管总局等五部委联合印发的《优化消费环境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明确提出,要因地制宜推进首发经济,推动消费地标建设,聚焦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等打造新型消费场景。即日起,本报推出“拥抱消费新场景”系列报道,带您走进这些充满活力的消费新天地,见证消费新场景如何成为连接美好生活的纽带,如何以创新之力点燃城市经济新引擎。
北京首钢园
高炉下的极限运动场
在老一辈的记忆里,首钢园是北京工业时代的钢花飞溅;在Z世代的认知里,这个工业遗址的故事则与北京两次奥运会紧密相连。2001年,因北京申奥成功,首都钢铁厂实施搬迁,当高炉渐熄、钢花隐去,本以为这个锈迹斑驳的工业遗迹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谁能想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冰雪魔法却让它焕发新生。
北京冬奥会吉祥物
4月11日,在北京地铁11号线通往新首钢站方向,车厢内电子屏上跃动的滑雪形象提示着前方目的地与冬奥的深厚渊源。出站后,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吉祥物“冰墩墩”和“雪容融”地标迎面而立。当天首钢国际会展中心正举办一场有关健康消费的展览活动,参展者络绎不绝。在会展中心不远处的一个名为“奇妙钢铁小镇”的车站建筑前,4名年轻人正举着自拍杆合影。随着自拍杆逐渐上移,他们身后两个巨大的锈色高炉成了独特的背景。
首钢国际会展中心
谈及对首钢园的印象
一名姓王的同学兴奋不已:
“之前经常在社交平台上刷到首钢园的精彩瞬间,今天终于有机会来到这里,一定要好好逛逛,还要尝尝网上热议的文创雪糕和首钢汽水。”
这种打卡式消费
正是首钢园赛事+
会展+等融合发展的缩影
2024年,首钢园以WTT中国大满贯赛事为契机,掀起了一股体育热潮。赛事期间,日均入园游客高达7万人次,周边餐饮、住宿、文创等综合消费超过千万元,实现了体育赛事与消费经济的良性互动。同年服贸会期间,改造自四高炉的3.45万平方米国际化会展中心成为焦点,日均客流与销售额均创历史新高,真正实现“展在高炉里,高炉也是展”。
离开会展中心继续前行,一座带有SoReal超体空间字样的巨大高炉映入眼帘,高炉上搭载的大屏幕循环播放着科幻视频。传统工业遗存与未来科幻元素有机融合,使得整个建筑充满科幻气息与未来质感。
《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提到,要聚焦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等重点区域建设科幻产业集聚区。而在首钢园走向“科幻之城”的路途中,会展+同样发挥了拉动作用。在2020年至2024年间,中国科幻大会已连续4次落地首钢园,推动全息影像、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融入1号高炉的沉浸式体验空间,吸引了133家科幻产业链企业集聚,形成了“前店后厂”的完整生态,为科幻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首钢园的热闹并非仅局限于赛事、会展期间。在日常生活中,它通过构建多元化的消费场景,吸引了周边市民纷纷前来消费,成为休闲娱乐的好去处。首钢园内的六工汇购物中心是由原首钢二泵站改造成的,如今这里已成为融合运动、餐饮与休闲的多元文化场所。
巨型高炉成为骑行爱好者的背景板,运料通廊化作夜跑爱好者的专属路线,曾经的工业肌理被注入运动基因……首钢园的转型密码就藏在这样的日常生活图景中。2024年“五一”期间,这里的极限运动公园日均接待游客超2万人次,首钢园骑行路线被骑友评为北京极具工业美感的骑行道之一。园区内建成的攀岩馆、滑板公园等,也成为了年轻人潮玩聚集地、都市人的夜间运动场。
攀岩爱好者在挑战自我极限
首钢园正以“工业遗存+新消费”的化学反应,催化出集赛事会展、科幻体验、极限运动、潮流商业于一体的复合型消费场域。这里不再有钢花飞溅的热闹,却多了消费活力的涌动。在保留与创新之间,首钢园找到了平衡点,老工业区的钢铁筋骨,正在消费新场景的浸润下,生长出柔软而坚韧的城市生命力。
重庆鹅岭贰厂
印钞废墟的文创逆袭
4月13日下午,记者走进重庆鹅岭贰厂文创公园,这里随处可见历史痕迹,斑驳的外墙、生锈的铁门、掉漆的扶手、削低的水塔、开阔的厂房,仿佛让人走入时光隧道。后花园入口处的“霓虹电视”、欢喜巷的“电话墙”、自由巷的“重庆画报”、下沉广场的“方向牌”,充满怀旧元素,令人流连忘返。
斑驳的外墙充满怀旧元素
市民李女士告诉记者:
“这些老建筑和现代元素的结合,真的太奇妙了。在这里,我既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又能体验到现代的时尚,尤其是那些重庆特色的元素,让我觉得特别亲切。”
记者了解到,贰厂的前身是民国中央银行印钞厂,1953年更名为重庆印制二厂,成为当时西南地区印刷行业巨头。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印制二厂于2012年停产外迁,留下20栋厂房、仓库、办公楼。但正是这些看似破败的老建筑,如今却成为年接待600万游客的地标“TESTBED2贰厂”公园。
负责贰厂改造的重庆图比商业管理有限公司总监胡欣向记者介绍说:“我们尽量保留老厂房原来的样子,同时用了一种叫‘寄生建筑’的创意手法来改造这些老房子。”所谓“寄生建筑”,就是在尽可能保留老建筑本身的基础上“嫁接”一些现代风格的新元素,比如在老厂房顶上加个观景台,或者在旧楼旁边搭个玻璃天桥。电影《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在此取景,热映后贰厂更是名声大噪。
在贰厂里面,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商铺,有餐厅、服装店、咖啡店、火锅店等,宛如一个繁华的商业小世界。这些年红起来的鹅岭贰厂又成了文艺范的宠儿,每一处角落都流淌着“旧厂房的新灵魂”,随手一拍都是复古工业风大片。
旧厂房流淌着新灵魂
“二厂记忆博物馆”则像是一座时光的宝库,用不同年代的代表性物件,透过地下玻璃橱窗,向人们致敬二厂逝去的岁月;“二厂老火锅店”标称“印钞厂里吃火锅,全国独此一家”,让游客们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山城重庆独特的文化氛围;“萤火虫艺术公益集市”则是重庆30余位孤独症等残障人士售卖自创手工艺品的场所,游客们在这里不仅能购买到独特的手工艺品,还能感受到一份温暖和爱。
创意手法改造老厂房
如今的贰厂,不仅仅是一个文化创意产业园,更是一个充满创意和想象力的艺术天地。这里持续开启不同的主题活动,营造多元的生活方式,形成文创交流聚集地。记者了解到,仅2024年,贰厂就接待600万国内外游客,举办了50场推广活动、12场市集活动、6场当代艺术展览,开展了80个社群项目。
正如贰厂2025年新口号“探索工业遗址及艺术商业新地标,感受国际创意潮流生活”所昭示的,当锈迹斑斑的厂房与无人机体验店比邻而居,历史也成为了潮流的一部分。这种新旧交融的独特魅力,正吸引着越来越多追求个性体验的年轻人前来打卡消费,也让贰厂从一座被遗忘的老厂房,蜕变为引领城市更新消费浪潮的时尚地标。
沈阳铁西
老工厂的“文艺复兴”
如何让工业遗存焕发新生
让城市记忆不被岁月掩埋?
在有着“共和国装备部”称誉的沈阳,像这样“锈带”变“秀场”的旧厂房并不少见,它们被打造成消费场所,汇纳文创产品销售、艺术品制作、小剧场演出等多种业态,与见证历史的老旧机器设备共同架构起消费新场景,引领各具特色文化旅游时尚消费。
4月11日,记者踏上沈阳老工厂的寻根之旅。坐落于沈阳西南的铁西区,曾是重字号老工厂的聚集地。从沈阳地铁9号线铁西区的沈阳重型文化广场站出站,一座总重量达400吨的“持钎人”主题雕塑映入眼帘。这座雕塑再现了两名持钎炼钢工人,在形似灼热铁水包的红旗下劳作的场景,而雕塑背后,便是1905文化创意园。
“持钎人”主题雕塑
时光流转,2009年5月,沈阳重型机器厂整体搬迁前,用最后一炉铁水浇筑了“铁西”二字,成为永恒的纪念。沈重的二金工车间作为工业遗存被完整保留,成为记录当年工厂风貌与工业风格的活化石。
沈阳巧妙地将文化产业与工业文明相结合,让老厂、老院、老房、老砖、老瓦在修旧如旧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元素,重新走进大众视野,使散落在城市之中的旧日斑驳锈迹,成为今天旅游文化热点。
1905文创园负责人徐比莉向记者介绍说,在2012年启动二金工车间改造时,他们以工业美学为基调,保留了原建筑设计风格,并根据产业需求、业态分布、优化动线进行分割,打造了各具特色的文化空间。取名1905,意在向沈阳工业文明的诞生致敬。
1905文创园打造的特色文化空间
90后原创插画师、沈阳联翩艺社主理人王思达从小在铁西区长大,他将创业地址选在了1905文化创意园。文创园内,一张张年轻的面孔、一幅幅插画、挂画、动漫画作,一件件辽绣、布艺、扎染等文创产品,以传统题材和东北特色文化为基础元素,衍生出杯垫、钥匙扣、冰箱贴、明信片等时尚文创小物件,填满了各个青年人创业的小空间。
“这些老厂房自带故事感,比商场更让人有拍照欲望。”专程从长春来打卡的大学生小王在1905文创园买了6套工业风明信片,“要把沈阳的硬核浪漫寄给室友。”
沈阳的工业遗存
改建为文化创意园的例子
不胜枚举
红梅文创园内,沈阳的95后们举着手机直播,镜头扫过斑驳的厂房。沈阳红梅味精厂旧址,如今却因2024年春晚取景火爆出圈。4月11日晚,红梅文化创意园内,一场巡回演出沈阳站活动吸引了大量年轻人。距离演出开始前数小时,他们已在红梅文创园1号楼原料库门前排起长队,这里是年轻人喜欢的LiveHouse,是潮流文化、流行音乐、传统民乐的聚集地。
奉天(沈阳旧称)的记忆在沈阳飞轮厂部分厂房旧址改建的奉天记忆文创园中得以延续。这里曾生产过白山牌自行车,巨幅自行车画作、旧车原型以及墙面彩绘,都记录着曾经的辉煌。
试想这样一个场景:当沈阳的退休工人在文创园里追忆青春,年轻人却在同一空间购买工业风潮玩。这种奇妙的代际共鸣,正是工业遗址改造的最高境界。从“生产车间”到“消费场景”,正生长出属于新时代的“工业新年轮”。
消费观察:硬核工业牵手浪漫文旅
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中,消费市场始终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力量。如今,一种新颖的融合模式——“硬核工业牵手浪漫文旅”,正悄然兴起,开辟出前所未有的消费场景。
在北京西部的石景山区,曾经的高炉烟囱如今已经变成了城市消费新地标。首钢园,这个昔日的工业重镇,从“工业锈带”转变为“城市秀场”,成为了一个集文化旅游、休闲运动于一体的热门目的地。在这里,游客不仅能感受工业遗迹的厚重历史,还能体验极限运动、创意设计等新兴业态。这种“钢铁巨兽”与文旅的奇妙碰撞,不仅唤醒了沉睡的工业记忆,更催生了新的消费热点。首钢园的转型,不仅是老厂房的重生,更是城市更新与产业升级的典范,彰显了工业遗产在新时代的经济价值与独特魅力。
鹅岭贰厂的前身是民国时期的中央银行印钞厂,后经改造成为集文化创意、艺术展览、特色餐饮、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创意文化园区。这里保留了许多老厂房的建筑风貌,充满复古工业风,同时又有各种充满创意的涂鸦、装饰和雕塑,吸引了众多游客和摄影爱好者前来打卡。鹅岭贰厂通过文创产品、互动体验等形式,将消费行为升华为深刻的文化记忆,延长了产业链价值,提升了消费的持续性和复购率。
工业与文旅的融合,远非简单的物理叠加,而是深度的化学反应,需要新兴业态的催化与创新思维的驱动。首钢园引入运动和科技元素,使工业遗产成为网红打卡地,吸引了大量年轻群体的关注与参与;鹅岭贰厂则通过文化创意与互动体验,将消费行为转化为文化体验,进一步提升了消费的品质与内涵。这些创新举措,不仅增强了消费者的沉浸感和体验感,更通过流量经济为地方品牌赋能,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从宏观视角审视,工业与文旅的牵手,本质上是资源的重新配置与价值的再生。工业遗产的文化属性被深度挖掘,转化为独特的文旅IP,赋予了新的生命力;传统产业通过创意设计和技术赋能,突破了原有的边界,开辟出全新的消费赛道。这种融合,既保留了城市的历史脉络,又通过“场景革命”激活了消费市场的多元可能性。
展望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消费者需求的日益多元化,工业与文旅的深度融合将催生出“工业+非遗”“工业+研学”“工业+夜游”等多元业态,展现出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我们有理由期待,更多像首钢园、鹅岭二厂、沈阳老厂房这样的创新案例将不断涌现,为我们带来更多新颖的消费体验。
中国消费者报新媒体编辑部出品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中国消费网
记者/吕成海、刘文新、王文郁、覃辉
编辑/李晓雨
监制/何永鹏 任震宇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2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 - 88315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