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学接孩子,就停了4分钟,被要求支付3元停车费。”

据媒体报道,随着上海一些学校门口路段被划设为智慧道路停车场,接送孩子的车辆由原本的“默许”临时停车,变为需要支付停车费,这让家长们无法接受,导致大量投诉。一些乱象也随之出现:为了避开停车位,家长们贴着停车位外沿停在路中间,道路变得拥堵、混乱。

停车管理智慧化是大势所趋。相比于较为“粗放”的人工收费方式,智慧道路停车场有“精准计时、分段计费”的优点,不仅使市民的短时停车成本显著降低,还有助于提升道路停车位的周转效率。

但家长接送孩子的缝隙时间也不得不支付停车费的新情况,显示出在一些特定点位,智慧停车还须变得“更聪明”,以更高的精细化程度回应市民的多样化需求。

上学放学高峰的瞬时车流量超常规几倍,家长既要遵守“即停即走”的交通规则,又需留足寻找孩子、交接物品的必要时间,此时精确到秒的计费系统就显得刺眼。往大里说,这是技术理性与人文关怀的碰撞。对于家长来说,以往的人工收费无疑更为人性化,因为“只要打个招呼,停一会是不收钱的”。智慧停车则“收费不商量”“停上去就开始算钱”。虽然每次收费不高,但积累下来,也是一笔额外的支出。

看上去是智慧停车不够“智慧”、不够“灵活”,背后却是未能把接送孩子的“特殊刚需”考虑在内。家长“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贴着停车位外沿停车,由此引发的学校门口混乱一幕,其实谁都不想看到,也有违划设智慧道路停车场的初衷。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有的智慧停车位干脆延后收费时段。也有市民建议,在学校附近路段设置免费短时停车位,根据不同学校、不同路段的情况,推进“一校一方案”“一路一策”等措施,提供个性化解决办法。

其实,类似的短时停车需求,不仅在学校周边。智慧停车要变得“更聪明”,离不开以人为本的理念,道路停车的规划与管理应更多地倾听、考虑市民的实际需求,平衡好管理与便民、有序与包容之间的关系。要进一步打通信息与资源,成为优化停车流程、强化智能引导、提供更多便民服务的好帮手,尤其是帮助缓解特定区域的“停车难”问题。

比如,有的城市试点“智慧接送系统”,家长在系统签到后,若学生已经放学,家长可直接到“家长接送区”接孩子;学生没有放学,系统将引导家长前往附近的“停车等候区”——由此实现“即停即走”,改善学校周边交通秩序。这些创新启示我们,智慧系统不仅要会“数秒表”,更要学会“读心术”——通过接入实时路况、学校考勤数据等多维信息,预判需求峰值,主动调配资源。

等待放学的几分钟里,既装着城市管理的精度,也盛着民生关怀的厚度。让技术学会“视人为人”,才是智慧城市应有的进化方向。

原标题:《平衡管理与便民,智慧停车须“更聪明”丨锋面评论》

栏目编辑:潘高峰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纪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