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图由AI生成

- 本期故事关键词:女性与力量-

“I love mom, just the way she is.”(我爱妈妈,爱她最本真的模样。) 这句片中女儿嘴里说出来的话,真是令人醍醐灌顶。它让我想起那一年澳门国际影展上朱丽叶·比诺什亲口对我说的“don’t be a good girl”(不要只做一个乖女孩) ——这是她真切地对所有女孩的建议。无关年纪,女人还是比男人更懂女人,不是因为是同类,而是因为相似的困境。”


读过的书,看过的字,最终都是刻进血液里的东西。

人生至此,我越来越相信,所有人,都有自己的世界。人最终要贴近与抵达的,是启发自己的文字
—这也是书与文学,电影与种种创作永恒存在的要义。

2021年前,“青春三部曲”第三部—— 《骄傲是另一种体面:我与她们的骄傲,写给30岁前的你》新书首发后遇见窦靖童,好像是我自己的一个轮回。写 《天意眷顾倔强的你》 时,我不到 30岁,以前根本不会知道,这样的书我会写成三部。

王菲在我的第一本书里——她不是我的青春期必点歌曲之人,但命运让她和她的演唱会,与我一段痛彻心扉的领悟联系在了一起。那时的我刚进入时尚杂志业,刚结束人生第一场几乎要了我半条命的爱情——我要过很久才会知道,多经历几次这样“要命”的体验,就不会轻易加上这样的前缀了——爱情要不了你的命,工作也不能。人生除了拼命维护,还有认命接纳。

但25岁的我显然不是那么想的。在那篇名为《但愿人长久》的文章里我这样写道,以纪念逝去的恋情:“对于每一个人,最残酷的打磨莫过于岁月。不年轻了,并且也只可能不再年轻。得以稳定下来的人间情意,才是圆满得道。在离开后如期归来,这才是回归的意义。

“演唱会散场后,我随着人流沿着长长的世博轴往来时的路慢慢挪移。周围人潮汹涌,但这一场演唱会,我却听得泪流满面——一幕幕如同电影,罪恶的人看到善意、衰老的人看到青春、沧桑的人看到甜美。一些画面如此遥远,一些感情如此模糊,一些情景如此残酷……都散场了。

“或许面对扑面而来的漫长虚无岁月,能与之抗衡的方式,唯有文字与音乐。

“文字是证明,音乐是背景。在一切尘埃落定以前。

“一梦十年,灰飞烟灭。梦中人走出,她如烟火般绚烂……但即便是一场倾城之恋,我们也不如初见。”(有删改)

留在纸页上的,除了个人的体验,还有时代的命运。在我看来,1990年以后,再也没有一个中国歌手像王菲那样如同符号般承载了如此之多的记忆。伴随她辗转的爱情、辉煌与沉默周而复始的是全球唱片业的兴衰转合,但随着技术与社交网络的成熟与盛行,人们已不再愿意花钱买实体唱片了。

时代就是这样变革的,那时我们还不知道——等知道时,世界已经龇牙咧嘴地转过了脸。

有意思的是,王菲的女儿窦靖童 2020 年末出的这一张专辑,却在专辑名字后加上了一个唱片业黄金时代出产的概念做后缀——Mixtape。出人意表地,作为新一代25岁人群的代表之一,窦靖童在这张新专辑传达了不少似乎不那么新潮、甚至是致敬传统的念想:来自红白机时代游戏《超级马力欧兄弟》 的 《GSG》(Green Shy Guy),反感被快餐式生活绑架并填塞一切空白的 《HAPPINESS》,因为一天之中最喜欢日落而创作的《ORANGE》……

“我觉得很多事情需要有一个累积……我觉得人们一直以来可能在纠结的,就是我们有些特质是不变的,那些问题一直都在,只是现在我们用更便利的快餐文化去转移、分散自己的注意力,不去看自己的内心,大家都在往外看……寻找一些能够立刻感到很刺激的快乐。但是我慢慢觉得,糖吃多了,牙是会坏的,建立起自己的生活才是最关键的。”

这是和窦靖童的整场采访里,我印象最深的一长段叙述,她表达得如此流畅,以至于我追问她:“你这个年龄段的像你这么自省的、会这么想的人多吗?”她的回答是:“我不知道。但我觉得这是一个个的选择题,至少在我做的选择之下,我变得更开心和自信。”

“这点跟你妈还挺像的,我感觉她也不太管这个时代的人到底在干吗。”(原谅我,这是一句脱口而出的评价)

“对,我觉得她是一个非常有智慧的人。”

事实上,为了对应专辑文案中的“音乐,是内省自身黑暗的镜子,也是提升自我的治愈的力量”,我们用镜子搭建了一个空间,封面拍摄现场,她在里面和摄影师玩了很久,自拍、画画、往身上抹水彩……长手长脚,冷淡自在,拥抱自己时有伸展的肢体语言,很有王菲当年的样子。

但只要接触就会知道,她表达的是她自己,她对很多问题的思考超越你的想象。

“文学或者说是读书,在现在快节奏和视觉化的时代显得有一点不合时宜了,你对此是怎么看的?”

“我觉得这个不合时宜非常的多余——我觉得这是太合时宜了吧。”

她笑。这样绕口又顺溜,完完全全一字一句出自她口,甚至用音乐概念进行了类比。“如果没有时间看书,就去听书……但是听书是一种浓缩的东西。就像音乐,最初你听黑胶,那个音质是最好的,然后再变成CD、MP3,直到现在,虽然你还是可以听到这首歌,但是有很多音色和细节你是听不到的,这个我觉得跟看书是一样的。”

“其实我是近两年才真的开始能够看书了,我以前是完全看不进去书的,像我之前说的,我静不下来,我不喜欢那个空白,我需要用各种刺激性的东西去填满它……但是现在能够静下来了,能够自己跟自己相处,并且接受自己的样子了,你要逃避的那些东西你就逃不了了。”

她说的读书影响她的过程,让我想起了韩寒那篇在当年“新概念”作文大赛中让他一举成名的作品 《杯中窥人》,其实与窦靖童贯穿整张专辑的绿色小人也有异曲同工之处,讲的都是一个人如何在社会与时代中被浸染,又打开——对所有的创作者而言,袒露这个过程需要的勇气同样都巨大且艰难。

“我觉得每一个人都是 Green Shy Guy (绿色害羞的家伙) 吧,我们都有一个最初的样子,但是我们长大了,或者在被教育的过程中,会被裹上一层一层很多的东西……最近在看一本书叫 《反脆弱》,脆弱就是不勇敢吗?如果这就是你,如果接受你自己,没有什么不可以。把自己的‘高墙’拆下来,写出来的真诚的音乐最能打动我。”

“展现那个斗争的过程?”

“对,这个是最真实的。”

显然,都说年轻人不再读书了,但我最近的体会不是。在和比我小上近一轮的“新新人类”,包括Variety的助理实习生们聊天时,很多文娱记忆甚至是重叠的——窦靖童在 KTV 里最喜欢点周杰伦和范晓萱的歌,这和我一样;我小时候看过的哈利·波特、安妮宝贝,他们一样看过,谁也不比谁深刻。在我们的“文学与电影”专刊与豆瓣电影合作的“2020文学改编小银幕高分榜”中,《我的天才女友》 原著小说“那不勒斯四部曲”、“90后”爱尔兰新一代文学之光《正常人》、“东北三杰”如班宇的《冬泳》和双雪涛的《飞行家》,都是年轻的他们推荐给我看的。

所以,谁说读书过时,现在人不读书了?只是共同的文学记忆少了。因为这个时代的选择太多,人性让人只选择最有利于自己和最有趣的东西——当一个人或一本书不随波逐流又有一己之长,两个标准便可合为一体。

哪怕匿名也会变得有名。埃莱娜·费兰特 (Elena Ferrante) 或许是当今最著名的隐身作家,她用这个笔名所写的第一本小说出版于 1992年,直到 2014 年因发表风靡全球的“那不勒斯四部曲”而引发世人的关注,包括 《纽约客》《卫报》 等一众权威媒体都在猜测:她是一个人还是一群人?她从事何种行业?或者她根本就是个男人?但人们的共识是,这个用四部曲的篇幅讲述的故事并非胜在不落俗套,而是用互为彼此的天才女友的两个女孩的外壳深挖了“心灵的孤独”,引发了渴望又恐惧亲密关系的现代人的共情与共鸣。

在仅有的几次书面受访中,费兰特的坦诚让人印象深刻:“想要出演电视剧的孩子们从电影、电视的‘神话’中成长起来,他们想要出现在银幕上,想要成为舞台的中心,想要成为明星,这不是他们的错……这一切都始于一本书。在耀眼夺目的演艺界背后,书籍仍然有写作和阅读的感召力,尽管微弱。”(埃莱娜·费兰特谈《我的天才女友》搬上荧屏,2017年5月26日,《纽约时报》)

“那么你会告诉我们,你是谁吗?”

“我在 20 年里出版了 6本书,这还不够充分吗?”(《费兰特很高兴不出现》,2011年11月20日,意大利《晚邮报》)

都说最让人感慨的永远是时间,但更让人心焦虑的真正问题或许是如何面对时代影响下的兴衰成败?没有谁会永远在“浪尖”。演技类综艺节目的出现与热播,就是被流量打压太久的演员的反抗和影视行业标准的反弹。章子怡在《我就是演员》里的那句话说得好,面对一切变化的永恒答案是本事长在自己身上,这才是永远的,其他都是一时。

而以一己之力促成我与章子怡首次专访的朋友则始终热爱文学,十年如一日地保持着阅读习惯:“杂志是文学啊!最早的大家包括海明威,都在上面发表文字,只是后来慢慢给它加了更多的元素……在新媒体时代,杂志应该回归传统才是,守真即是进取。”

相信我,经历过文学洗礼的人,所有都会不同。本刊这次“文学与电影”独家巨制里,不同职业角色的7个人都佐证了这一点。

以陈建斌先生为例,窦靖童的大银幕首秀将出现在他的第二部导演作品 《第十一回》 中,我们聊起早先获得华鼎奖的、同为文学改编作品的《三叉戟》,但他信手拈来的是《老人与海》。“这是一部跟《老人与海》有同样气质和感觉的剧。我觉得面对生活的大海,哪有人能够成功,哪有人能够战胜?没有,不可能的,我们的力量太小了,但是我觉得人类之所以延绵不绝地生存下来,就是因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你可以毁灭我,但是你不能打败我。这是我很喜欢 《老人与海》 的本质原因,只要有这个姿态,我们就真了不起,我觉得 《三叉戟》 里面的人物,就是怀着这个念头。”

你看,在这样信手拈来的专访中,读过的书,看过的字,最终都是刻进血液里的东西。

好了,最后,当然我想说的是,那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真的是给原作者、也是给创作者最动人的情书——它们互为彼此的天才女友。

看过了 《送你一朵小红花》 电影全片的音乐人赵英俊,违背了自己毕生“主题曲与电影分开”的原则,写出了在我看来几乎是 2020 年最动人的歌词:“科罗拉多的风雪啊/喜马拉雅的骤雨啊/只要你相信我/闭上眼就能到达”。电影里,男孩害羞地偷看女孩换衣服、吹头发,女孩敞亮地拉着被蒙眼的男孩走夜市,风吹起的每一丝气息都是甜蜜的,两个生命都在为对方这一刻的开心而绽放。

看了《刺杀小说家》3万字小说的导演路阳,用了足足5年时间去改编它,我看着它从一张巨大窗棂的概念海报变成一部整整 130 分钟的电影,电影讲述了一个最初与最后的相信。全片最让我难以忘怀的镜头是下着雨的天台上,绝望的小说家和绝望的父亲对话。

“我懂。‘希望’,它就是不来。小说能改变世界吗?”

“小说改变现实?你这个问题有点怪。但我相信,小说里的人,活在属于他们的另一个世界。”

人生至此,我越来越相信,所有人,都有自己的世界。人最终要贴近与抵达的,是启发自己的文字——这也是书与文学,电影与种种创作永恒存在的要义。

而我们看过的书,遇过的人,经过的所有,都构成了那些我们写给自己的情书。我祝福你新的一年,坚定畅快,同归“书”途。

【附】

我的 Variety“文学与电影”档案 (我答应了专题里的受访对象们要自答一轮,读者朋友们自便)

(1) 通常何时、在哪里读书:现在最适合的时间地点肯定是在飞机上。

(2) 月阅读量:1或2,如果幸运地无意外情况。

(3) 偏爱的书类型:与电影相关。

(4) 最近在看的一本书:《碎片》(埃莱娜·费兰特)、《别的声音,别的房间》(杜鲁门·卡波特)、《伤感之旅·冬之旅》(荒木经惟)。

(5) 最近看完的一部电影:年前是 《天后小助理》,春节档只有一部《刺杀小说家》。

(6) 看过最多遍的电影:《卧虎藏龙》《剑雨》《香奈儿秘密情史》,未必是绝不厌倦,而是阴阳差错,很大程度上也因女主的美令人向往。

(7) 父母推荐的文学作品:《马丁·伊登》(杰克·伦敦)。

(8) 如何选书?觉得一本好书最重要的是什么?题材或工作做功课所需,好书和人一样,最重要的是有真正的灵魂。

(9) 如果去到孤岛,只能带一本书,会带哪一本?旧版的《飘》(玛格丽特·米切尔),或“哈利·波特”(J.K.罗琳) 系列中以小天狼星为主角的第3本。

(10) 向Variety读者推荐一部文学改编电影:德里克·贾曼的《蓝》。若没有文字和濒临生死线时文字里表达的最深切爱意,这部电影是不存在的。它的开头和结尾一样击中我:“假如这是世界的最后一夜……”“再多一次。吻我。”


Variety
中国版“文学与电影”专刊,2021年春季刊,卷首语有删改


《杯中窥人》(
1999

《反脆弱》(
2012

《我的天才女友》(原著“那不勒斯四部曲”之一)(
2011

《老人与海》(
1952

《送你一朵小红花》(
2020

《刺杀小说家》(
2021

本文节选自|《看得见的她》

作者|丁天 主编



About us

主编:鹿本期编辑:流星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