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满昭通:特色阅读点亮城市文化之光
春日里的乌蒙大地,百花盛开,书声琅琅。一场以“书香昭通”为主题的全民阅读热潮,正以创新多元的形式在金沙江畔涌动。从峡谷深处的“背篼图书馆”,到书声琅琅的校园;从书香浸润的政协机关,到充满温暖守护的特殊教育,昭通以特色化、分众化的阅读服务体系,绘就出一幅全民阅读的立体画卷。
山间背篓载书香,文化甘霖润深山。3月27日,大关县“背篼图书馆”全民阅读推广活动走进靖安镇五星苗寨小学。活动现场,孩子们通过诵读经典、分享感悟、趣味竞答、参观展览等形式,获得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这样的场景,正是“背篼图书馆”创新实践的生动注脚。自2016年起,大关县“背篼图书馆”便踏上了知识传递的征程,截至目前,已开展64场丰富多彩的服务活动,服务群众达37800人次,送出192000册书籍。
如今,大关县已有20余家单位加入“背篼图书馆”服务行列。大家携手并肩,不断充实群众“文化粮仓”,在全社会营造“好读书、读好书”的良好氛围。
校园护苗正当时,书香浸润少年心。昭通市实验中学的“护苗”专项行动,构建起立体化阅读防护体系。校园内的“红色书吧”实现班级全覆盖,“新时代好少年”主题班会每月开讲,校本教材《乌蒙星火》收录本土红色故事32篇。
高三学生张晓萌在读书笔记中写道:“《西南联大求学记》讲述了先辈们在战火纷飞中坚持求学的故事,让我明白,越是艰难时刻,越要坚守精神家园。”该校与市图书馆共建的“书香校园”工程成效显著,年借阅量突破2万册,还培育出省级、市级的“阅读之星”,真正实现以书香护航青春成长。
政协书香聚共识,履职尽责显担当。走进昭通市政协机关,浓浓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走廊里翰墨飘香,政协人的情感与精神浸润于墨迹、付诸笔端;文史资料和图书阅览室里,展板与展品、书籍与史料,共同讲述着相关的历史故事。“近年来,政协的书香味越来越浓了,委员们的履职活力也越来越足了,‘书香政协’建设收到了增长知识、增加智慧、增强本领的成效。”昭通市政协主要负责人如是说。
在鲁甸县卯家湾安置区的“院坝读书会”现场,政协委员杨德坤结合《乡村振兴与基层治理》,为社区干部解读政策要义。这种“读书+履职”的深度融合,使书香真正成为凝聚共识的纽带。
万家灯火伴书声,亲子共读树新风。昭通市妇联打造的“1小时亲子阅读”计划,让千千万万个家庭找到情感联结新方式。在镇雄县母享镇“家风家教实践基地”,每周六的亲子故事会座无虚席。留守儿童王雨欣通过视频连线,与在外务工的父母共读《家书》,屏幕内外泪水与书香交织。
市妇联联合多部门开展“书香家庭”评选活动,让阅读成为新时代家庭建设的亮丽底色。
职工书屋绽芳华,产业书香助振兴。昭通市总工会在苹果分拣车间创设“晨读10分钟”活动,在建筑工地搭建“午间读书角”,让书香浸润劳动一线。“书中的精益管理理念,帮助我们优化了6道苹果分拣工序。”产业工人李祥在“工匠读书会”上感慨道。在鲁甸花椒产业园,“田间读书会”将种植技术与文学经典有机结合,培育出一批懂技术、有文化的“新型产业工人”。
特殊关爱暖人心,书香无碍向光明。昭通市特殊教育学校的视障阅览室里,指尖抚过盲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沙沙声,与有声书《平凡的世界》的朗读声交织成特殊乐章。学生杨小勇在作文中写道:“书中的海伦·凯勒告诉我,心灵的眼睛永远明亮。”该校与市图书馆共建无障碍阅读资源库,年均开展阅读活动46场,用书香为特殊群体打开认识世界的另一扇窗。
从山区到城市,从校园到家庭,从职工到特殊群体,昭通市通过一系列特色阅读活动,让书香浸润每一个角落。昭通,这座有着朱提文化底蕴的历史名城,正以书香涵养城市气质,用阅读凝聚发展力量。未来,昭通市将继续深化“书香昭通”建设,创新阅读推广方式,让阅读成为市民的生活习惯,让文化成为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随着“书香九进”工程的深入推进,乌蒙大地的阅读灯火必将愈发璀璨,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文化动力,点亮更多人的精神之光。
来源/昭通日报 记者 唐龙泉飞
终审/胡华玉 编审/保进 校对/马思 编辑/何淑倩格
投稿/ ztsxwzx@126.com
转载请注明来自 “微昭通”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