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小刀听世界



“哈”,在重庆话里有时作“傻”讲。多义。

哈儿山红了一段时间了。它真的傻吗?

它不算一夜爆红。重庆所有的网红点,都不是一夜爆红的。

洪崖洞、李子坝轻轨穿楼建成多少了年了?一直沉寂着。红,也是这几年的事。

你可知道有多少幕后大手笔的推手,费了多大力,才让它们红起来的?

而哈儿山的红,却来自民间一点点的积累和口碑。

刷屏时代,哪怕没去过,也能看到它该红。

这里,可以边喝茶边日白,边烫火锅边俯瞰,两江与渝中半岛,壮丽着。





去过的网友说,哈儿山看起来像建在一个半山崖上,下面就是内环高速,外观看起来颇为奇特,懂的都懂。



还有网友说,哈儿山目前已有争议,它到底算不算违建?是不是重庆最大违章建筑群?

是与不是,法律说了算。这可能是一个复杂又漫长的过程。

在复杂与漫长结束之前,谁也无法下结论。

而我今天想说的是,重庆人思维凌空蹈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就说从南岸看渝中半岛吧,本已有一棵树景观,比哈儿山海拔更高,看得更辽远。

但一棵树也有局限。

一是由于半岛上高楼林立,几乎看不到朝天门,能看到的只是腰杆半截。

二是只能凭栏眺望,车不好停,人又多,看看就得走,没地方坐。

哈儿山却弥补了一棵树的不足:既能看到朝天门,又能临风喝茶整小酒。





有想象才有创造。红由时间来堆码,也在情理中。

但为什么取名哈儿山,我无法探源。

重庆人冠名,习惯于用说“哈儿”一词。并非是贬义,满含欢喜和喜欢。

譬如,就有网友总结出当下重庆的“四大哈儿”:



哈儿站、哈儿果、哈儿桥、哈儿山。

其中的哈儿桥,很贴切。我每每路过观音桥转盘,看到成百上千男女在那儿打卡,就忍俊不禁:果然是一群啥儿呀!





但子非鱼,又焉知鱼之乐?

每天成千上万的游客来重庆,不就是想拍一张“我在重庆”,让没来过的人眼欠、眼热吗?

他们是大重庆最好的义务宣传员,还不拿工资,怎么能叫哈儿呢?

世间的约定俗成,尊重就是了。

就像哈儿山,白天俯瞰渝中半岛、东水门大桥和长江的景色,视野非常的开阔。

到了晚上,这里又疑似银河落人间,有网友给它送上了“渝达拉宫”之誉。



争议,却是有的,有人说它开发中毁坏了不少植被,还有垃圾和污水的处理。

在法律介入之前,不猜测。且相信自有公义和公断。

这里还想延伸一下“哈儿”。

“哈儿”在重庆话中是一个多义词,根据语境和语调的不同,可以表达不同的含义:

贬义指人傻、愚笨(如“哈戳戳”)。

中性或调侃:类似“小傻瓜”,可能带有亲昵或玩笑的意味(如情侣间的称呼)。

时间概念:如“等哈哈儿”(等一下)、“哈儿就去”(一会儿就去)。

这种灵活性使得“哈儿”在日常交流中应用广泛,既能表达批评,也能用于轻松调侃。

而历史人物“哈儿师长”(范绍增),他一辈子都没哈过,无论嗨袍哥、打日寇,他从未拉稀摆带,很厉害!

同理,哈儿山也从未哈过。

更希望,哈儿山也不拉稀摆带,搞好环保,让喜欢重庆的人们,多一个打望的去处。

(本期图片来源网络,致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