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廷锴
1966年、文革开始后,周总理曾亲笔开列过一份“应予保护的干部名单”,里面有13位高级民主人士,他们分别是:宋庆龄、郭沫若、章士钊、程潜、何香凝、傅作义、张治中、邵子力、蒋光鼐、蔡廷锴、沙千里、张奚若和李宗仁。
这个名单得到了毛主席的批准。这个名单中的蒋光鼐、蔡廷锴,在蒋介石统治时期、曾经建立过一个叫做“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的政权。
蔡廷锴,字贤初,1892年4月15日出生于广东罗定。早年从军后,曾任孙中山大本营营长,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第一次北伐、及东征讨伐陈炯明等战役。1927年南昌起义时,蔡廷锴领导的第十师和叶挺领导的二十四师一起参加了起义。不过,起义后很快就率部队从起义军中脱逃了。
1930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决定成立十九路军,任命蒋光鼐为十九路军总指挥,蔡廷锴为副总指挥兼军长。1931年11月,十九路军奉命调防京沪沿线担负警卫。
蔡廷锴
1932年1月下旬,日军图谋侵占上海,要十九路军后撤15公里。国民党当局拟向日方让步,派军政部长何应钦向蔡廷锴转达指示。何应钦说,现在国力未充,敌方提出要我后撤,政府本应拒绝,但为保存国力起见,只有不得已忍辱负重。十九路军可后撤,政府拟以外交途径解决。
蔡廷锴说,驻地是我国领土,撤退殊无理由。政府要撤,请不限于敌方要求,调我全军离开京沪路,我当绝对服从。何应钦碰了壁,“国民党元老”张静江亲自出马,约蔡廷锴在杜月笙家面谈。
张说:十九路军素来军纪严明,革命战争有功,望体念中央意旨,避免与日军冲突。上海华洋杂处,繁华之区,战端一开,损失极大。倘能撤退,我可报告蒋总司令。
蔡廷锴一听这话,脖子一挺、说:上海是中国领土,十九路军是中国军队,有权驻兵上海,与日帝毫无关系。万一日军胆敢来犯,我军守土有责。张先生也是中国人,请接纳此意,向蒋总司令报告。
1月28日,日本侵略军悍然进攻上海。蔡廷锴下令反击,并同蒋光鼐和淞沪警备司令戴戟(jǐ)联名通电全国,表示“尺地寸草,不能放弃”。
十九路军全军约3万人,再加上2月中旬来援的张治中第五军,总共也只有4万多人。而日方不断增兵最后达七八万人,并且还配有大量大炮、坦克、飞机、战舰。十九路军与日军血战33天,迫使对方四度易帅,死伤万余人,也无法攻占上海。
蔡廷锴从此深得全国人民和海外华侨、港澳同胞的拥护和爱戴,被誉为“一代名将”“抗日民族英雄”。此为著名的“一·二八”淞沪抗战。此一役,让全世界上知道在东北不抵抗之后,中国还是有一批能打和热血的军人。
蔡廷锴和家人在一起
蔡廷锴(后排右二)在新政协会议上
抗战后,十九路军被调到福建围剿红军。后来,蔡廷锴识破蒋介石让红军和十九路军两败俱伤的意图,停止剿共,“反蒋抗日联共”。1933年11月20日,十九路军将领蒋光鼐、蔡廷锴等人发动了抗日反蒋的“福建事变”(也称“闽变”),在福建成立了“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并发布了对蒋介石、汪精卫、何应钦等国民党要人的通缉令。
但新政权仅存在53天就被蒋介石派重兵绞杀。此后,蔡廷锴一直为抗日游走。抗战胜利后,他又投身于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的斗争中。1949年开国大典,他出现在天安门城楼上。
解放后,蔡廷锴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副主席等职务。1968年4月25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