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日报”

在陕西榆林最南端的清涧县,正有一场道情演出。它像黄河水一样奔涌,又像黄土风一样苍凉;它从唐代道观的经韵中萌芽,穿越千年时光,最终在陕北的沟壑峁梁间落地生根。陕北道情——一部用音符书写的史诗,一曲被岁月打磨的“活化石”。2008年,它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库中一颗璀璨的星辰。


一千三百年前,唐代道士手持拂尘,在终南山的道观里吟诵经文,这便是陕北道情最初的基因。明清时期,它褪去宗教外衣,将百姓田间地头的劳作、婚丧嫁娶的悲喜、爱恨交织的故事,都揉进平调、十字调以及凉腔的九腔十八调中。1943年,在延安,作曲家刘炽根据陕北道情改编创作《翻身道情》,后经女高音歌唱家郭兰英演唱,随着解放大军唱红了大江南北。


资料图

在清涧的窑洞前,道情曾是生活的底色。一把小三弦、一架四音胡,便能唱尽《十万金》的传奇、《牡丹亭》的缠绵。东路道情如烈酒般高亢,西路道情似清茶般婉转,一腔一调皆是黄土高原的呼吸。

用陕北道情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白明理的话说,道情不是唱出来的,是在黄土地里长出来的。

过去,白明理唱道情,靠着好嗓子和扎实的功底道出岁月变迁,诉出悲欢之情。如今,徒弟惠东莲靠着创新,将老唱法和新内容碰撞出新的“火花”。近年来,得益于国家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陕北道情快速发展。在非遗传承人的带动下,陕北道情正走进校园、走出陕西,走向世界。

来源:起点新闻客户端

编辑 拓智慧 校对 秦学 责编 李治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