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1年5月时任天津警备区司令员的杨成武正在忙碌着,他扫了一眼刚刚收到的20兵团部队整训方案后,又向身边人交代着,如何抽调人员帮助当地进行水利工程和修路的任务。
这时传来紧急电话,毛主席要求他立即到中南海面见,杨成武听完马上与下属交代完手头的工作后,即刻动身前往中南海。
这一路上,杨成武的内心很激动,他与毛主席许久未见,心中对于此行的目的也隐隐约约有所知晓。
到了中南海,毛主席时隔多年再次见到杨成武,也很是高兴,不需要多余的寒暄客套,二人坐定后,杨成武便主动向主席汇报了自己这一年多来对20兵团的军政工作。
毛主席听完后点点头说道:“看来你们是已经做好了准备,我和荣臻对你都是信心满满的。”
说罢便吩咐工作人员在凉棚下摆了一桌简单的酒宴。
席间毛主席三次举杯多次叮嘱,杨成武皆是一饮而尽,他心潮澎湃直至归家后仍是激动到一夜无眠。
那么为何杨成武对于与毛主席的会面如此激动,他又何以得到主席的信任,当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少年英才
杨成武原名杨能俊,他出生在1914年福建省张屋铺的一个贫苦农村家庭。
杨家虽然贫困但极其重视对后代的教育,可谓是砸锅卖铁也得供孩子读书,杨成武年幼就在村中私塾读书,后来到县城读书时接触到革命思想,便毅然决然参加革命活动。
15岁的杨成武便成为了少年武装先锋队的队长,他小小年纪多次参加战斗。
16岁加入中国共产党,而后便开启了他少年英才,成为红军中赫赫有名的悍将之路。
1931年17岁的杨成武已经成为红4团的政委,同年恰逢聂荣臻同志来到革命根据地工作,二人虽相差15岁,却性情相投。
当时在黄陂仙人桥战斗中,由于红4团的团长不在,身为政委的杨成武面对变幻莫测的战局难以支撑,正当关键时刻,聂荣臻来到他身边亲自指挥他作战。
当敌人逐渐进入包围圈中,年轻气盛的杨成武几次耐不住性子想要下令冲击,是聂荣臻拦住他,对他一一传授心得。
等到敌人全部落入圈套后,杨成武在得到聂荣臻的肯定后,一声令下全军冲击,聂荣臻由于不放心这个年轻的后辈,还随他一起下山杀敌。
杨成武后来回忆说,聂荣臻是他的启蒙人,是授业老师,更是多次救他性命的老大哥。
在红军长征湘西途中,由于受到敌人突袭,红4团团长壮烈牺牲,作为政委的杨成武也中了数弹昏死过去,幸得战友发现将他救下。
聂荣臻特意交代师长说:“哪怕是抬也要把杨成武带走,不能把他留在这里。”
就这样杨成武捡回一条命来,从此便归于聂荣臻队伍中成为他手下有名的悍将。
1935年月5聂荣臻奉命飞夺泸定桥,杨成武和其所在的红4团作为开路先锋,必须在3天内拿下泸定桥。
经过连夜行军后,杨成武和红4团终于到达泸定桥西岸,桥周围都是崇山峻岭,桥下是滚滚咆哮的江水,所谓桥如今也只不过是寒光凛凛的13条铁链子,上面的木板全被敌人抽走了。
而且在桥的东岸矗立着敌人早已架好的机枪,即便身经百战的杨成武看到这种情况也不禁倒吸一口冷气。
他详细观察地形后发现部队所处西岸要比敌人东岸位置高,而且红4团当时的轻重机枪加起来有二百三十多挺,为了夺下泸定桥可谓是把家底都亮出来了。
再加上红4团本身就是精锐部队,其中有多个特等狙击手,总之从地形、火力、士兵力量等综合情况来看,并非没有胜算。
于是杨成武与众人商议后,在29日下午4点发起总攻,在全团以猛烈火力压制对岸敌人之时,22名突击勇士边爬边射击向敌人冲去,后面紧跟着连队背着枪,夹着木板,边爬边铺桥。
最终大部队踩着摇摇晃晃的铁索桥成功渡河,杀入泸定城,这一次任务杨成武完成得非常漂亮,后来他在聂荣臻的指挥下打出了越多越多的精彩胜仗。
可以这么说,在抗日战争时期,聂荣臻领导的晋察冀军区之所以能被党中央誉为抗日模范根据地,作为第一大将的杨成武功不可没。
由于屡立奇功,毛主席也注意到这个年轻人,私下里每每与人谈起杨成武时,都戏称他是军中赵子龙,由此可见毛主席和聂荣臻一样,对这个军中猛将也都是十分信赖和爱护。
不负所托
1948年,此时已是解放战争的关键时期,据说有一次毛主席曾经召见过时任晋察冀野战军第二政治委员的杨成武,希望他能担负起秘密护送自己进入东北战区的重任。
虽说这一计划由于多种原因并未实施,不过由此可见毛主席对杨成武的信任了。
新中国成立后,杨成武陆续担任华北军区参谋长、北京军区司令员、军委副秘书长等多个要职。
移防平津后,正在按部就班工作的杨成武突然接到毛主席传来的命令,接着便发生本文开头的那一幕。
而毛主席之所以要召见杨成武是因为当时朝鲜战争已经进入新阶段,随着时间推移,敌方对于我军的战术、攻略甚至是关键领导人员都越来越熟悉。
他们已从刚开始傲慢自大状态转为对我军的全面研究状态,他们不但能毫无顾忌使用各种“诡术”,甚至能清楚掌握到我军在后勤补给上的困难。
种种因素综合下,想在朝鲜战场上获得胜利自然并非易事。
于是在这个时候毛主席召见了杨成武,并且在得知他已准备好入朝时,心中也很是安慰。
二人聊着聊着到了饭点时间,毛主席便吩咐工作人员特意为杨成武准备了一顿宴席。
等一切准备好后,毛主席便拉着杨成武到席间落座,由于毛主席平日节俭惯了,与其说是宴席,也就是在院子里的凉棚下摆了一张四方木质小桌。
桌角的边缘因为长久使用的缘故,也被磨平了棱角,在那上面摆着4盘普普通通的家常菜和一瓶红酒,他一直珍藏在柜子中舍不得喝。
毛主席微笑着对杨成武说:“今天你来,我很高兴,特意让厨房多做了些,不过实在是条件所限,知道你是福建人,少了你爱吃的海鲜,不过没关系,等你回来后,我再请你吃顿好的。”
毛主席说罢,便拿起酒瓶亲自为杨成武满了一杯,杨成武赶紧站起身,双手接过酒杯,恭恭敬敬地说道:“主席,我敬您。”
毛主席连连摆手说:“这第一杯该我敬你,我们的战争是反侵略,是为了正义。”
他话音刚落,杨成武便将杯中酒一饮而尽。
毛主席喝完后又端起第二杯,在席间他说了很多,反复叮嘱杨成武在战场上的注意事项,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要把战事稳定在三八线附近……
杨成武连连点头,又是一饮而尽。
当二人端起第三杯酒时,毛主席停顿了一下后说:“我等你回来,等你们所有人一起回来。”杨成武双眼微微湿润,一饮而尽。
三杯酒下肚,杨成武告别毛主席后,便马不停蹄地返程了,他心情很激动,又带点说不清的兴奋。
毕竟其实早在当年2月份时,中央军委已经敏感察觉到朝鲜战争形势变化时,已着手对20兵团进行重组,并且任命杨成武为司令员,不过后来由于多种原因暂缓入朝,由原先20军中的12、15、60军组成第2兵团先行进入战场。
想必他应该是一早就知道自己肩上扛着怎样的责任,也无时无刻不在为之努力着,因此杨成武到家后来不及喝口水便找了工作人员,他一整夜都在书房与同事们安排入朝诸多事宜。
1951年6月20兵团司令员杨成武,率领部队入朝参战。
晚年的杨成武回忆起当年时,是这么说的,入朝初期为了解决吃饭问题,志愿军总部一起想了很多办法。
比如说我们把种菜的办法带到了朝鲜,种点小葱青菜,这样也能为战士们及时补充营养。
当时条件比较艰苦,我们转入阵地防御,坑道作战方式后,由于很少见到阳光,许多战士得了夜盲症,影响夜间战斗能力。
后来我们就地取材按照朝鲜的土方法,泡松针水喝,吃生蝌蚪,一天喝两次,三天就见效了。
然而即便是在这样的境况下,曾经一场战役中,20兵团只用1个小时就全线突破敌人阵地,当时敌军根本无法相信我方火力会如此凶猛。
敌军妄图使用的坦克,只要一露头就会被炸成火球,所有的防御措施在顷刻化为乌有。
特别是在10月份文登川之战,3天歼敌1.7万人创下纪录,摧毁敌军78辆坦克,完全打破装甲集群作战神话。
可以说杨成武的20兵团68军在文登川战役中完全是以血肉之躯抗击美军引以为傲的坦克战术,后来当美军知道文登川战役中打败他们的居然只是志愿军一个团的兵力时,简直是无地自容。
文登川战役结束后,杨成武在向毛主席汇报工作时,也是即兴赋诗一首
谈判无计挑战端 ,坦克譬如文登川。
以劣胜优破甲阵 ,智勇将士震敌寒。
有意思的是毛主席在看到这首诗后也很是高兴,他与旁人说道,“一看这诗就是杨成武写的,这诗像他打仗一样的风格,直来直去。”
可惜后来由于战场条件实在太恶劣,杨成武病倒了,不得不回国治病,等他病好以后,在国内又受到了新的任命-华北军区参谋长,责任也很重大。
再加上干部轮换制,需要更多的将领都能有机会到战场上进行锻炼,因此杨成武便没有再回到朝鲜去。
虽然杨成武在朝鲜战场上不到1年的时间,可他率部参加了东线夏、秋季防御战,可谓是战功赫赫。他不负所托,完成了毛主席交代的,要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的任务。
老骥伏枥
1955年杨成武被授予上将军衔,即便是和平时期他也全身心地投入到保卫和建设祖国各项工作中。
时间很快到了1977年,此时的杨成武已经63岁了,这天他突然收到消息邓小平同志要见他。
等杨成武到来后,他发现等他的还有两个人,一个是自己在军委时的上司叶剑英元帅,另一个是自己在华北野战区的领导聂荣臻。
此时杨成武难免心里有些紧张,毕竟那段特殊的日子刚刚过去,大家都会心有余悸。
可能邓小平同志也看出了他的拘束,就微笑着说:“成武,我们几个人刚刚商量了一下,想让你调离北京,到福州军区工作。”
杨成武一听便心中了然,原来去年7月自皮定均将军飞机出事后,福州军区司令员的位置一直空着。
而福州军区形势复杂,福州既是我国的海关大门,同时也是大陆离台湾最近的地方,战略意义非凡。
或许思索至此,杨成武略有些为难表示,自己年龄大了,如果是年轻10岁的话,肯定当仁不让地答应下来。
邓小平同志听完后,却哈哈一笑说道:“你才60岁,是相当年轻,我看最少再干20年,福州定海神针非你莫属了。”
见邓小平同志如此坚持,杨成武也不好推辞。
要知道当时两岸局势比较复杂,福州坐镇之人必须要有一定的威慑力,而杨成武在1958年担任解放军第一参谋长时,就参与策划了金门炮战。
可以说当时的国民党残余听到杨成武的名字就要吓到抖三抖,往前推到抗美援朝时期,杨成武的名字对于美国人来说也是如雷在耳,再加上他本身就是福建人,综合考虑杨成武担任福州军区司令员是天时地利人和。
结语:
杨成武到了福州后,老骥伏枥也是不负众望,海峡两岸基本稳定,短短6年间福州军区就在他的带领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83年,在福州兢兢业业工作多年的杨成武由于身体原因,主动提出辞职,过上了退休生活,淡泊名利,安享晚年。
邓小平同志也忍不住称赞他“拿得起,放得下,我们都要向他学习。”
2004年杨成武在北京病逝,享年9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