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是军人,也是商人,还蹲过看守所。
后来,摇身一变,成了导演,写剧本、拍电视剧,还一手捧红了白百何、文章。
他就是叶京。
如今的叶京,不再出现在热闹的饭局上,也少了媒体的追访。
他依旧创作,但作品越来越少,曝光越来越低。
有传言说他隐居在北京某个小院子里,写字、喝酒,偶尔见见老友。
也有人说,他这辈子最不甘的,是冯小刚“红了他还得说谢谢”。
可再怎么不甘,那个“冯裤子”的人物,也成了他作品里的经典。
当年京圈“三驾马车”——王朔、冯小刚、叶京,缺一不可,如今却各奔东西。
这个“最不像导演”的导演,过得到底怎么样?
一、军队大院出身,从兵到导演的“野路子”
叶京出生在一个不小的家庭。家住部队大院,周围全是开国元勋的后代。
按理说,他算是“红二代”,命里该顺。可他不走寻常路,从小就打架、偷东西、调皮捣蛋,出了名的“混账”。
他最有名的事,是跟王朔一起偷幼儿园的向日葵,还往楼下路人头上吐痰。
父亲是个讲原则的人,母亲却常为他擦屁股。即便如此,还是压不住他。
大院的孩子们打群架,那是常事。叶京和他哥哥“夜猫子”,打得最狠的时候,一个能追着十个人跑,连隔壁海军大院的人都不敢惹。
按部队规定,这样的孩子要送进军营锤炼。18岁那年,叶京进了坦克师。
到了部队,他还真争气,抢着干脏活,军事训练也从不含糊。别人嫌热,他顶着40度练坦克射击。
三年下来,他还真立了功、入了党,是那一批北京兵里第一个入党的。
退伍后,他被安排进了海淀区政府当干部。可是待了不到三年,他又坐不住了。
觉得没劲,辞了铁饭碗,跑去广州当“倒爷”。
倒腾的东西五花八门,墨镜、收录机、喇叭裤。他嘴皮子溜、眼光也毒,做生意很快就赚了钱。
可是1983年,遇上“严打”。他因为“投机倒把”被带去关了半年。
那半年,他吃窝头,闻着奶油味饿得发疯。看着小窗外的鸽子飞过,他第一次知道,什么叫真正的自由。
出来以后,他没消停。
和发小王朔、冯小刚合开饭馆,一起倒腾服装、电子表,西单街头拉姑娘卖衣服的那种。
也正是那段时间,他重新思考人生。
父亲去世后,临终一句“多穿点别着凉”,让他彻底崩了。
他关起门,啤酒灌了几十罐,用圆珠笔写下他人生第一部剧本——《梦开始的地方》。
这不是一部普通的电视剧,是一段记忆的拼图,是大院孩子成长的回声。
二、兄弟情、恩怨账:王朔是兄弟,冯小刚是“冤家”
叶京与王朔是“一个楼上一个楼下”长大的发小。
小时候一起演英雄电影,一起幻想第三次世界大战,一起打架、卖衣服、熬过最灰暗的日子。
后来,一个成了“文坛刺头”,一个成了“最野的导演”。
他们情深义重,互相成就。而冯小刚,是他们中最“会爬”的那个。
当年刚转业,冯小刚去当美工,一心想进影视圈。
认识郑晓龙后,主动放弃追女孩子,去跟人家做朋友。后又巴结王朔,嘴甜得像抹了蜜。
王朔带他进圈,冯小刚天天围着王老师转。后来,《甲方乙方》成功,他把自己名字写大,王朔和叶京的贡献几乎没提。
王朔愤怒了,叶京更气。
尤其是叶京,当年《梦开始的地方》差点被冯小刚“撬了墙角”,还一声不吭让他吃了闭门羹。
后来《与青春有关的日子》里,叶京干脆塑造了个“冯裤子”,又哭又怂、见风使舵,全京圈都知道是在骂冯小刚。
冯小刚不吭声,在《非诚勿扰》里用一台词服软。
“缺的不是钱,是朋友。”
王朔看懂了,给冯小刚打了电话。两人重新和好。
叶京呢?嘴上说不在意,其实气了很多年。
直到《私人订制》要请王朔写剧本,王朔推不开,叶京才松了口气,三人终于冰释前嫌。
但就算和好了,叶京也没跟冯小刚再合作过。他从来没把自己当“冯小刚的人”。
他只认王朔,认兄弟义气。
三、一手捧红白百何,最懂青春的导演,却活成了边缘人
2006年,《与青春有关的日子》播出,京圈炸了。
文章、佟大为、白百何全靠这部剧火了。尤其是白百何,那个年代还叫白雪,演活了剧中那个倔强、清澈、带点野劲儿的女孩。
她演的不是角色,是叶京记忆里的某个姑娘。
那部戏拍得不顺。群众演员罢演、拍摄被围堵、资金紧张,叶京发了八次火,炒了六十多个剧组成员。
有一次群演黄了,叶京直接上街找人,甩钱、骂人,甚至打架。最后实在没人演,他亲自下场拍。
有人说他疯了,也有人说他是认死理。
叶京认准的东西,谁都拦不住。
这部剧原本拍了52集,被硬砍成30集,一度压了两年不敢播出。
可就是这样的剧,一上线,火得一塌糊涂。无数观众说:这是北京人的青春,是一代人的情怀。
而叶京,却始终不承认被删减的版本是自己的。
那年媒体问他怎么看当下的电影圈,他冷笑着说:三驾驴车拉不动中国电影。
骂的是谁?大家都心知肚明。
他不拍商业片,也不凑热闹。他不迎合流量,也不管资本。有人说他倔,也有人说他蠢。
可他不在乎。
他说:“我的电影,不给观众讲道理,我只是把那时候的日子还原出来。”
尾声:红了,却不愿走红的叶京
叶京曾说,他拍戏就是为了留住那一代人的记忆。
他自己就是那段历史的一部分。
他经历了军营、下海、坐牢、开饭馆、写剧本、拍戏,每一段人生都真实到让人不敢相信。
有人说他成功,也有人说他没混明白。
可他从来没觉得失败。
白百何火了、文章火了、冯小刚火了,王朔也当过无数次话题中心。唯独他,始终在后面,悄悄说话、默默记录。
他是那个在人群中沉默的导演,记录青春,拍下父亲的一句话,记住兄弟的眼泪,骂出心里的“冯裤子”。
叶京,不完美,却真实。他像极了那个年代的老北京,张扬、直接、有话就说,有气就发。
当那些“京圈”的人都已各奔东西,他还守着一台机器,拍着属于自己的青春。
没人记得他是名门之后,但他用一部剧,证明了他走过的每一步,都有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