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辨识药材到亲手煎制膏方,从缝制香囊到体验传统糕点制作……4月20日,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交流活动在靖宇中路70号的荣庆堂中医药文化基地拉开帷幕。澳中国际青少年“世界看上海”研学团的29位澳洲青少年,怀揣着对神秘东方文化的浓厚兴趣,开启了这场沉浸式的中医药文化之旅,在悠悠药香中品味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医药文化的“第一课”

此次研学活动内容丰富,精彩纷呈。除了传统的香囊制作技艺,还涵盖了名中医讲解中医药文化、中药配方技艺、煎胶与加工膏方技艺、水泛丸加工技艺等众多环节,让青少年们全方位领略中医药文化的魅力。书法体验、凯司令蛋糕制作技艺、沈大成青团制作技艺等项目也巧妙融入其中,使文化体验更加多元。针灸、艾灸、推拿演示与介绍环节更是吸引了众多目光,同学们得以近距离感受传统中医疗法的神奇之处。


走进古色古香的荣庆堂,高大的中药柜里贮存着200多种中药材,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中药香气。这些来自大自然的馈赠,承载着数千年中医药文化的智慧结晶。在荣庆堂中药门诊部执业中药师高明哲的引导下,同学们开启了奇妙的中医药知识探索之旅。“中药和中医是同根同源的,大家先看看常见的乌梅、山楂,我们从它们的药理入手,深入浅出地了解中医药文化。”高明哲边讲解边展示药材,生动的讲述瞬间点燃了青少年们的好奇心。

在煎胶、加工膏方技艺展示区,一口热锅热气腾腾,飘散出的香气让同学们纷纷驻足。“今天给大家演示的膏方传承已有两千多年历史,老少皆宜,有强身健体之效。”荣庆堂膏方部唐伟明的介绍让同学们对传统膏方刮目相看。他们围成一圈,目不转睛地盯着老师熟练地搅拌,眼中满是惊叹。研学团的学生兴奋地分享感受:“这些膏方不含化学成分,纯天然健康,还能增强抵抗力。闻着很香,而且加了甜甜的配料,口感应该也不错。太神奇了!”


耳畔传来“哗啦啦”的声响,不远处的水泛丸制作体验区里,青少年们争相体验摇动药匾,并不时加入药粉,在药丸体积逐渐变大的过程中,感叹古人的智慧与创造。“中国的药方具有神奇的疗效,为了使药物更便于吞服,我们常见到这样小小的药丸。与机器加工的药丸相比,传统手工药匾制作的水泛丸不加淀粉、密实度小,同时溶散快,吸收也好,效果更佳。”荣庆堂药房水泛丸技师范红兵说道。

从好奇到认同的文化共鸣

担任兼职翻译的研学团领队卞大瑞,是一名19岁的墨尔本大学医学专业学生,与中医药文化有着不解之缘。从小受从事中医工作的母亲影响,他见证了中药的神奇疗效,如今不仅对中国文化充满热情,更对医学研究满怀热忱。他说,“从听妈妈讲述中医药的神奇,到亲眼目睹中医药堂实况,再到如今成为领队向朋友们介绍这里,我深深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影响力。”

活动的压轴环节——香囊制作体验,将现场氛围推向高潮。青少年们从穿针引线开始,一步步填料、缝补、装饰,亲手完成自己的第一个香囊,脸上洋溢着自豪与喜悦。一个个精美的香囊,不仅承载着中医药文化内涵,更成为中澳青少年文化交流的特殊纽带。


据悉,这已是荣庆堂第三年接待来自澳洲的青少年。谈及活动特色与创新之处,荣庆堂总经理、香囊制作技艺传承人余东表示,“每年我们都在不断改进活动。今年重点仍在中医药文化推广和非遗香囊制作传承上,但又引进了凯司令蛋糕制作技艺和沈大成青团制作技艺。同时,现场展示中药配方、加工膏方及水泛丸技艺,让青少年深入了解中药制作原理和疗效,明白小小丸药背后蕴含的治病救人智慧。


一颗药丸、一枚香囊、一锅膏方……传统文化的种子已然跨越山海,生根发芽。这些看似微小的载体,承载的是中华文明数千年的智慧。文化传播无需宏大叙事,只需让参与者“看得见、摸得着、带得走”。

文字丨宋玥

图片丨宋玥

编辑丨吴百欣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