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网
前几天,去一所学校和数百个孩子分享我的新书《月光妈妈》背后的故事。走进会场,看到台上的大屏幕上有一行鲜红的字十分醒目:
人间四阅天,读好书、做好人。
袁敏著《月光妈妈》。作者供图
正值“4.23”世界读书日前夕,全国上下全民阅读的气氛越来越浓,各种读书活动也是层出不穷,这是一件大好事,“人间四月天”变成“人间四阅天”,也说明了学校对阅读推广的重视。
我在和同学们分享了书中月光妈妈十几年如一日教育扶贫,不仅为给四川丹巴和青海直亥雪域高原的渴望读书的孩子们捐资八十万,援建了两所希望小学,还带领月光妈妈公益团队和那些没有走出过大山的孩子们一对一结对;不仅每年资助学生钱和学习生活用品,还年复一年奔赴雪山脚下,和他们面对面地交流,给与他们心灵的抚慰和精神的引领,从而让一批又一批的孩子走出大山,考上大学,成长成才。
分享会结束后,有人问我,我们关注到近年来你着重非虚构写作,一直把视线投向中国的乡村教育,尤其是特定地区孩子们的教育问题,为什么你会在创作题材上做出这样的选择?
我说,这个问题其实我在《月光妈妈》自序中已经回答了。但在世界读书日临近的日子里再次提出和回答这个问题,我觉得更具有现实意义。
《月光妈妈》内页。作者供图
2018年,我在《收获》杂志推出专栏“兴隆公社”,其中有一篇《乡村教师》,写的是半个世纪以前为北大荒农村孩子们奉献青春的一群知青教师。
文章发表后,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之后不断地有人来和我探讨乡村教师的话题;也有不少热心的读者,主动给我提供当下仍在乡村从教者的新的采访线索;一家著名的大学出版社社长深夜给我打电话,希望出版《乡村教师》一书。
为什么半个世纪前的一群知青教师,在当时偏远蛮荒的北方农村展开的乡村教育,会在50年以后的今天,依旧散发出不灭的光彩?为什么当时代进程已经跨入高科技、网络化,中国教育的各种软件和硬件设施早已今非昔比时,还会有这么多人怀念那些曾经在茅草棚和田间地头给孩子们上课的乡村教师?中国大地的版图上,还有多少仍然睁着一双双渴望读书的眼睛?那儿的乡村教育是不是还在期待着更多发展?
当这些问题一个接一个地冒上来时,我终于明白,从我采写《乡村教师》开始,我的心已跌落在千千万万个孩子中间,我的目光再也无法离开中国乡村教育这块阔大深广的土地。
当年邀请我开辟知青专栏并亲自审阅专栏稿件的,是巴金先生的女儿、《收获》前主编李小林,当我向她讲述读者看了《乡村教师》的热烈反馈时,小林很动容。她说,我父亲生前一直关注中国教育,晚年他更是在多篇文章中谈到中国教育。中国最大量的人口在乡村,中国教育最基础的根基也在乡村,而现在很多人追逐精英教育,似乎只有不断地培养出高精尖人才,才能体现出教育的成功。我们绝不希望看到教育偏离本质,也不希望看到内卷愈来愈盛,这是令人担忧的。
小林建议我接下来开辟一个关注教育的专栏,写一写那些真正具有教育情怀和奉献精神,能不为名利所动,不被钱财驱使,真正为广大中国乡村基础教育,为中华民族最底层的基石,奉献自己最温暖的爱心的人。
于是,我从2020年开始,在《收获》推出了“燃灯者”专栏,写下了退休以后拒绝百万年薪,奔赴贵州黔东南,为民族教育呕心沥血的“时代楷模”陈立群校长;写下了创建“山水田园课程,并致力于推广“家庭实验室”的“中国十大科学传播人物”的陈耀老师;写下了在四川丹巴和青海直亥先后援建两所希望小学,并带领公益团队十几年如一日地为边远藏地雪域高原的孩子们奉献爱心的月光妈妈。
“燃灯者”专栏的推出,不仅读者的反响热烈,也引起了出版社的关注,专栏文章先后被浙江少儿出版社和人民文学出版社签约出版。
令我没有想到的是,2021年初秋,江西教育出版社的领导带着两位编辑专程来到我家,她们特别表达了对我书写的“燃灯者”专栏中《母羊的心》和《梦中的橄榄树》两部作品的喜爱,以及她们对月光妈妈的崇敬,她们希望将这两部作品交由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当得知这两部作品已经签约人民文学出版社时,她们在遗憾的同时,以出版人敏锐的思路,和站在教育战线前沿者的角度,向我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月光妈妈的教育之路走过了十几年,那些被月光妈妈的爱心温暖过来的孩子们如今怎么样了?你能不能重返丹巴和直亥,寻访这些孩子们,用他们成长的真实路线图,为读者描绘一幅教育扶智的美好愿景?
《月光妈妈》内页。作者供图
于是,我在初访丹巴和直亥多年后,又一次次地踏上那两片相距遥远,却同样美丽的土地。我在寻访这些孩子们的过程中欣喜地看到,通过读书和接受学校教育,这些孩子的心灵和精神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那些曾经露出冷漠和自卑的眼神,如今闪烁着阳光和自信;那些曾经透出怯懦和迷茫的面容,如今洋溢着勇敢和坚定!
读书改变命运不是一句空话,这些在月光妈妈们的关爱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们,如今已经走出了大山,他们几乎全部考上了大学,有的还考上了研究生。毕业后,有的当上了医生、护士、法官、警察,有的考上了公务员,有的当了会计,有的成为了人民教师,还有的自主创业……
2011年,袁敏去四川丹巴时与耕读缘希望小学的孩子们合影。作者供图
十几年的教育之路,弹指一挥间;月光洒落之处,处处是风景。月光下,母羊牵过一群小羊;青涩的幼苗,转眼间长成了蓬勃的大树,年复一年的心血浇灌,让根须茁壮、绿荫浓密,温暖的月光藏在绿荫的背后,眼里满含着欣慰的泪水。
我在这泪水中,走进了月光妈妈的心灵深处……
在世界读书日即将来临的时候,我觉得这句话道出了我心中所想:
人间四阅天,读好书、做好人。
当然,不是四月,我们也要读好书、做好人!
(作者袁敏系知名作家)
链接
在《月光妈妈》作品研讨会上的发言(节选,有改动)
袁敏的这本《月光妈妈》它让我们体会到了一份报告文学或者一本纪实文学真正的生产方式应该是什么样的——作者会把他生命的重量放进去。这部作品关于事件的发现和记录,一定程度上也是这个作者生命的一部分。我们看到,袁敏一直持续关注乡村教育,她从《燃灯者》那个时候就已经对这个问题非常重视,从这本书里我们也看得出来。一个人如何把自己放在一个事件里去,这是十几年的历程,不仅事件跨度长达十几年,袁敏作为一个写作者进入这件事也是十几年的历程。在这意义上说,她写的这些事,写的这些人,写的这个事件,不是突然的进入,而是一个作者的高度参与、深度参与、持续参与。这样的书,我觉得有作者生命的重量放在里面,这样的书在现在也确实不多。让作家写作的主体和所书写的客体,充分地对话、交流、交融,形成一部作品,形成一个叙述,这就是报告文学作品的那份精神。在这个意义上,首先我要向袁敏致敬。
第二,教育的主题至关重要。中国开启现代进程的历史中,其中一个最大的课题就是教育,是人现代化,是如何在这样一个极其广袤、复杂的国家普及教育。这不仅仅是为了让大家认字学知识,而是通过教育,让这片土地上各个村庄、各个角落上的人们步入现代。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看到历史的丰富性、复杂性,以及在其中发挥充分创造性作用的各种力量、各种人群。从这样的历史脉络来看,这部书实际上给我们提供了特别重要的样本,让我们看到中国式现代化基础性运动、基础性结构、基础性构造在当下的切片和它的样本,我觉得很有意义。
作为读者,我特别感到这本书作为报告文学或者作为纪实文学的另一大特点——在过程中写出了社会的质地,即让我感觉到在这件事上,社会是如何构成并发挥力量、发育生长,把人们连接起来的。我们谈到社会时,不仅是指一个名词,也是指这个个动词,指人和人如何建立连接,在连接中又如何生产意义,人通过对他人的爱和帮助,使得共同生活变得有意义,摆脱原子化的孤立,最终产生了关系和意义。
如此多普通的中国人,他们不仅仅出于善念,而是有一种热情,与这个世界建立广泛的连接,显现出对祖国的爱、对社会的爱。这不是抽象的观念,是在被这么多人建构起来的共同体中,切切实实感到的意义。
对这本书来说,当代人如何活得有意义不再是空洞的问题。本书的意义也不仅仅是塑造了一个人物“月光妈妈”,“月光妈妈”确实很了不起,但是就这本书来讲,它的厚度所能给我们提供的启示和思考是多方向的。
这个时代的报告文学需要提供一个从经验而来的样本价值。这确实是一本好书,有厚度,有重量,对我个人来说,满怀敬意地看到袁敏把生命的重量放进去,阅读时又带着一种发现的惊喜。
重要的是。袁敏始终对这个世界和生命保持着旺盛的热情,我觉得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文章好不好,作品好不好,其实最终和我们对世界对生命的热情有关。袁敏的热情能量依然如此充沛,我们要向她致敬、向她学习,也要继续期待她的新作。
(作者李敬泽系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中国作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