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到张雪峰在直播间的那段话时,屏幕外无数家长和学生仿佛被击中了内心最柔软的痛点。他直言不讳:"当下找工作最难的群体,就是普通本科毕业生。" 这句论断,像一柄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了当代就业市场残酷的真相。



张雪峰在分析中条分缕析:985 高校的本科生自带光环,保研、考研通道畅通无阻,进入科研院所搞研发也是顺理成章;专科生凭借实打实的技术傍身,在蓝领市场同样能找到立足之地。唯独卡在中间的普通本科毕业生,陷入了尴尬的两难境地 —— 既缺乏高端岗位所需的学术深度,又没有熟练的实操技能,真正成了就业市场里 "高不成低不就" 的夹心层。更值得深思的是,普通研究生的处境也不容乐观,当学历不再稀缺,"普通" 二字就成了竞争力匮乏的代名词。



在这个全民焦虑的时代,每个家庭都在教育赛道上疯狂内卷。可残酷的现实是,真正能考入 985、211 的学生,往往本就天赋异禀,他们的成功或许更多源于天资与悟性,而非单纯靠刷题和补课堆砌。数据显示,去年 985 高校的录取率仅为 1.59%,这意味着超过 98% 的考生注定与顶尖学府失之交臂。那些耗尽心血、从小学补到高中,最终只考上普通本科的孩子,虽然吃尽了苦头,花费了大量金钱,却在就业市场上败给了轻松就读大专的同龄人。



这种现象,在我身边就有鲜活的例子。我的侄儿,从小学习成绩平平,中考失利后连普通高中都没考上。作为普通工薪家庭,我们既没有人脉也没有资源,只能无奈将他送进家附近的铁路技校。这是一所 "3+2" 模式的学校,三年本地学习,两年省城深造。送他入学时,全家人都没抱太大期望,只盼着他能平安长大,别染上赌博、吸毒等恶习。



没想到进入技校后,侄儿仿佛一夜之间懂事了。当其他同学还在浑浑噩噩度日时,他却成了班里少有的勤奋学生。五年学业完成后,他顺利通过校招进入铁路局。如今转正后的他,每月到手工资超过 8000 元,比家族里所有长辈的收入都要高。虽然他常抱怨工作辛苦,需要值夜班,但我们都打心底为他高兴。对比那些同样刚毕业的本科同学,有的还在四处投简历、跑招聘会,即便找到工作,待遇和稳定性也远不如他这份央企的工作。



这段经历让我深刻意识到,教育内卷不应成为绑架孩子的枷锁。与其逼着孩子在不擅长的领域死磕,将他们推向抑郁、焦虑的深渊,不如尊重每个孩子的独特天赋,给予他们自由发展的空间。毕竟人生的赛道从不只有一条,适合自己的路,才是最好的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