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1日,乌鲁木齐的一场签约仪式引发全国政法教育界震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与中国政法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同时揭牌成立“依法治疆研究院”。这一高规格大动作不仅标志着中国政法大学首次与边疆省级政府建立全面合作关系,更被外界解读为该校在西北地区的战略布局迈入新阶段——从对口支援地方高校到深度参与边疆治理,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猛龙过江之后,或将重塑西北政法教育版图。
从甘肃到新疆:中国政法大学的西北战略升级
中国政法大学与西北的渊源可以追溯至建校之初。2017年,教育部明确指定法大对口支援甘肃政法学院(现甘肃政法大学),通过联合培养、师资交流、学科共建等方式,试图激活这所西北传统政法院校的潜力。8年间,中国政法大学与甘肃政法大学的合作被视为“西北政法教育振兴计划”的范本,甘肃政法大学现在甚至有了叫板“西北地区政法教育第一地头蛇”资本。(参见:)
然而,法大显然没有满足于在“扶持小弟”方面已经取得的成绩。此次新疆合作协议的规格远超以往。不同于省校合作的常规模式,新疆自治区党委、政府“一把手”悉数出席签约仪式,依法治疆研究院被定位为“服务国家战略的高端智库”。从协议内容看,合作范围已突破传统教育支援,延伸至咨政平台搭建、边疆治理研究、国际交流等国家治理核心领域。显然,中国政法大学正从“培养法治人才”的基础功能,向“参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战略角色跃升。
值得注意的是,依法治疆研究院的架构透露出极强的实战性。研究院整合了中国政法大学的法学、国家安全学、民族学、国际关系学等六大学科资源,形成跨学科研究矩阵。这种配置直指新疆面临的特殊治理命题——反恐维稳法治化、民族地区法治实践、边疆国际话语权构建。与其说这是高校研究机构的设立,不如视为国家治理体系向学术领域延伸的触角。
新疆为何需要“法大模式”?
在签约仪式上,自治区党委书记马兴瑞的发言耐人寻味。他强调,希望中国政法大学“将学科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这句话揭示了新疆与法大合作的深层逻辑:边疆治理需要法学理论支撑,而法学研究需要实践场景验证。
新疆近年来的法治化进程有目共睹。从反恐去极端化条例的地方立法,到“访惠聚”驻村工作的法治化规范,再到“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的涉外法治需求,这些实践亟需理论提炼和制度创新。但本地高校受限于学科积累和人才储备,难以独立承担系统性研究。中国政法大学的介入,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
以人才培养为例,协议中提出“构建具有新疆特色的法治人才培养体系”。这并非空谈。中国政法大学在甘肃政法大学的支援经验已证明,通过校地合作,可快速提升地方法治人才质量。而新疆警察学院作为此次合作的实体承载单位之一,未来或将成为既通晓边疆治理实务、又具备法学理论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孵化器。
更值得关注的是“国际交流”功能的嵌入。新疆作为“一带一路”核心区,涉外法治纠纷、跨境犯罪治理等议题日益凸显。中国政法大学依托其国际法学院、比较法学研究院等平台,可助力新疆构建区域性国际法律服务中心——这种“在地化国际视野”,正是传统西北政法院校难以企及的高度。
谁才是西北“政法教育一哥”?
此次合作最富戏剧性的冲击,莫过于西北政法教育格局的潜在变局。长期以来,西北某政法大学凭借历史积淀,稳坐区域头把交椅。其法学学科虽与东部名校差距明显,但在西北仍位居前列。然而,新疆此番引入中国政法大学的“顶配资源”,可能正在改写游戏规则和江湖格局。
此前,中国政法大学向甘肃政法大学输血,形成“单向流动”,将这位西北地区政法教育“二当家”的武功直接拉升到“一哥”的境界;而此番新疆合作则意味着法大优质政法教育资源将深度嵌入新疆政法系统,甚至可能参与地方法规起草、司法改革设计等核心工作。这种“人才反哺”的深度,已超越传统意义上的校地合作。
边疆治理现代化的一盘大棋
如果将视野拉高至国家战略层面,此次合作的意义远超教育领域。新疆作为边疆治理现代化的试验田,其法治建设成效关乎国家安全与地缘政治。中国政法大学的入场,实质上是将“法学国家队”的资源导入边疆治理体系,试图探索一条“学术支撑政策、理论指导实践”的边疆善治之路。
从公开信息看,依法治疆研究院的首批课题可能聚焦三大方向:一是反恐维稳法治化常态化的制度设计,例如如何平衡安全与人权、程序正义与打击效能;二是民族地区普法教育的创新路径,特别是在多语言、多文化背景下如何提升法治认同;三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涉外法治服务,包括跨境贸易争端解决、国际司法协作等。这些研究若能形成可复制经验,对西藏、内蒙古等边疆地区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但挑战同样存在。边疆治理具有高度复杂性,学术理论如何与地方实际结合?民族习惯法与现代法治体系如何兼容?这些都需要长期扎根调研。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时建中在表态发言中强调,研究院将“整合各方资源推进协同创新”,暗示其不会闭门造车,而是与新疆政法机关、基层社区建立常态化协作机制。
猛龙过江之后:共赢还是虹吸?
合作消息传出后,西北政法教育界在震撼之后议论纷纷。有观点认为,中国政法大学此番与新疆的合作意味着其西北战略的重心转移,可能导致甘肃政法大学被冷落,毕竟法大“政法教育国家队”的精力与资源也有限;但也有人指出,新疆模式的成功将带动整个西北政法教育的提质升级。
从现有政策看,中国政法大学并未放弃对甘肃的支援。2022年,两校续签了新一轮对口支援协议,合作范围扩展至“数字法治”“生态法治”等新兴领域。这种“多点开花”的布局,反而可能激活区域协同效应——甘肃政法大学将继续深耕传统法学教育,新疆则聚焦边疆治理前沿,形成差异化发展格局。
更深层的影响在于人才生态。过去,西北法学精英普遍流向东部;而今,随着依法治疆研究院的设立,中国政法大学的学术品牌与新疆的战略地位相结合,或将扭转人才单向流动趋势。正如新疆警察学院党委书记刘炜所言:“我们要培养的是留得住、用得上的边疆法治主力军。”这种“在地化”人才观,可能为西北政法教育开辟新路径。
从“帮扶”到“共建”
中国政法大学与新疆的合作,标志着我国顶尖法学院校服务国家战略的方式发生质变。它不再局限于“输送资源”,而是通过构建学术—政策—实践共同体,深度参与边疆治理现代化进程。这种模式下,高校不仅是智库,更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当“猛龙过江”激起西北政法教育的一池春水,谁执牛耳或许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场改革正在为中国式现代化的边疆实践书写法治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