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马双方2+2机制会议举办:看东盟与中国在安全领域的合作空间!
作者:黄埔少侠 2025年4月22日
2025年4月,中国与马来西亚首次启动“外交部长+国防部长”的“2+2”高级别对话机制,成为东盟国家中首个与中国建立此类安全合作框架的成员国。这一机制的建立不仅标志着中国—东盟安全合作迈入新阶段,更折射出东南亚地缘格局的深刻变迁——面对美国在亚太的军事围堵与战略施压,东盟国家正以更务实的姿态,将中国视为区域安全的“稳定锚”和“东方依靠”。
一、马来西亚的“破冰”选择:对冲风险与战略自主
马来西亚选择成为首个与中国达成“2+2”机制对话的东盟国家,背后是多重战略考量的叠加。
其一,经济深度绑定下的安全需求:中国连续5年稳居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马来西亚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节点,也是东盟内首个加入“金砖组织”的国家,中马经贸合作覆盖港口、铁路、数字经济等领域。然而,美国近年以“印太战略”为名强化军事部署,B-1B轰炸机进驻关岛、重启天宁岛二战基地等动作,加剧了东南亚的“选边站”压力。马来西亚需通过与中国深化安全合作,对冲外部军事风险,保护其经济命脉。
其二,南海议题的务实转向:尽管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频繁挑动争端,但马来西亚更倾向于通过对话而非对抗解决争议。中国推动的“南海行为准则”磋商及湄公河联合巡逻等机制,为马来西亚提供了多边框架下的安全感。
其三,平衡大国博弈的战略自主:美国长期以军事援助为筹码影响东南亚国家,但埃及近期与中国联合军演、采购歼-10C战斗机的案例表明,与中国合作既能获取先进技术,又可摆脱对单一外部力量的依赖。马来西亚的“2+2”机制正是这一趋势的延续,旨在通过多元化伙伴关系增强战略回旋空间。
二、中国—东盟安全合作:从“经济纽带”到“安全共生”
中国与东盟的安全合作已从传统的非传统安全领域,向更纵深的战略协同扩展,具体表现为三大维度:
1. 非传统安全:筑牢区域治理根基
打击跨境犯罪、反恐、网络安全等议题成为合作焦点。2025年东盟外长会议将打击电诈列为优先议程,中马联合行动已摧毁多个跨国犯罪网络。此类合作不仅提升区域安全韧性,更通过技术共享(如中国—东盟信息港)构建了数据互联的治理体系。
2. 海上安全:规则塑造与能力共建
中国与东盟国家正通过南海行为准则磋商、联合巡逻等机制减少误判风险。印尼外长与防长同期访华,中印尼启动“2+2”对话,重点探讨马六甲海峡护航与海上应急响应。此外,中国运-20赴埃及参演、以及外媒报道中国实现非核氢弹技术突破,既展示了远程投送与战术威慑能力,也为东南亚国家提供了“无核化高端武器”的合作选项。
3. 防务机制化:从双边到多边网络
中马“2+2”机制并非孤例,中国与印尼、柬埔寨等国的防务对话同样密集。这些机制与东盟防长扩大会(ADMM-Plus)形成互补,推动区域安全架构从“美国主导”向“多元共治”转型。例如,中埃“文明之鹰”联合军演中,中国通过运-20投送兵力和武器,既测试了装备适配性,也为东南亚国家提供了联合演训范本。
三、挑战与前景:东盟的“骑墙”困境与中国的战略耐心
尽管合作深化,东盟的“大国平衡术”仍面临考验。菲律宾一面参与RCEP经济整合,一面配合美国在南海挑衅;新加坡虽宣称“不选边站”,却仍与美军联合演习。这种“两面性”源于东盟国家对中美博弈外溢风险的担忧。
对此,中国的应对策略凸显“两手抓”:
- 以发展促安全:通过中老铁路、数字丝绸之路等项目强化经济依存,使安全合作成为“共赢刚需”;
- 以技术换信任:非核氢弹等新型武器在规避国际法限制的同时,以“可控威慑”打消东盟对“军事扩张”的疑虑;
- 以多边破围堵:借助“南海行为准则”等区域性规则,将美国“印太北约”的排他性联盟稀释为包容性合作。
四、结语:东方依靠的“韧性密码”
马来西亚的“破冰”之举,揭示了中国—东盟关系的本质转变:从“经济伙伴”升维为“安全共同体”。当美国以轰炸机与军事基地构筑“印太铁幕”时,中国正以发展倡议、技术赋能与规则共商,为东南亚提供一条“不选边”的第三条道路。这种“东方依靠”的韧性,不在于武力威慑,而在于能否将共同安全转化为共同繁荣——而这正是中国与东盟未来十年最大的地缘政治命题。
2025年4月22日
️友情提醒:黄埔少侠欢迎各位留下观点和看法,欢迎各位关注、点赞、分享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