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爱好者们都知道一件事儿,虽然都是相声,但小剧场相声、电视相声、直播相声由于场合不同氛围不同观众不同,不光演员的表演内容和风格不同,听相声的感受也不同。
从1998年于宝林先生带领天津众友相声团开启相声回归小剧场之路后,相声小剧场雨后春笋一般在全国出现,到了2025年已经有几百家之多。
但是近些年来有不少相声小剧场却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小剧场靠吃老本,有的小剧场三俗横行,还有的小剧场演员滥竽充数,这就导致相声爱好者去小剧场听相声就像开盲盒,关键是花了钱之后还经常失望。
什么样的相声才是小剧场相声的模板和目标呢?在此可以推荐一下青年相声演员曹云金、何云伟、王玥波在广茗阁剧场合作的群口相声《鸾凤和鸣》。
一、创新结构
相声的创新可以简单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内容创新,比如金霏陈曦组合近些年就推出了《导演的心事儿》和《甲方乙方》等不少创新内容的相声作品。
另外一种还可以是相声结构和表演模式的创新,典型如这一场《鸾凤和鸣》,这段相声乍一听像《论捧逗》,但听完之后感觉更像是《论捧哏》,属于一种创新结构的群口相声。
这种结构完全可以像《扒马褂》一样加进新内容变成一段新相声,这不仅给广大相声同行提供了一个结构参考同时也是一个启迪,如果没有能力进行内容创新,是否可以考虑进行结构创新?
二、基本功扎实
曹云金、何云伟和王玥波三个人学习和表演相声的时间都能达到二三十年以上,这在相声行业并不算稀缺,但像他们三个人这样相声基本功如此扎实的青年演员确实并不算多见。
《鸾凤和鸣》的正活是三个人合作贯口《莽撞人》,由于是互相抢着说,一旦有一个人出现问题,整体节奏就会被打乱,但三个人几乎没有任何疏漏和瑕疵,这不仅是时间的积累也是勤学苦练的结果。
相对来说现在有些年轻演员总是喜欢走捷径,在台上不是满地爬就是脱裤子,要不就是靠互动尬聊和砸挂同行,把相声功底和艺术规律抛却脑后,当然说不出优质的相声。
三、配合默契
曹云金、何云伟和王玥波的《鸾凤和鸣》听起来有一种“纵享丝滑”之感,不论是垫话、正活还是现挂,配合默契到几乎天衣无缝。
比如王玥波有一句吃栗子,由于他和曹云金的台词衔接非常到位,你甚至都分不清这是现挂还是剧本。
能够有如此好的配合度,除了三个人之间非常熟悉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三位这些年不论是遇到什么情况都没忘了相声,把心思放在了这里。
四、干净
现在有些相声小剧场为了招揽顾客迎合观众,经常会搞一些低俗的台词和表演,这不仅是相声作品格调不高的表现,也是相声演员没自信没能力的体现。
但凡能用相声留住观众,估计大多数相声演员都不会选择说荤段子伦理哏,毕竟这玩意小屁孩都会,没什么技术含量。
曹云金、何云伟、王玥波的《鸾凤和鸣》那叫一个干净,听起来赏心悦耳不说,关键是能给一些三俗盛行的相声同行打个样儿,用曹云金的话说,这才是相声!
五、德云社
《鸾凤和鸣》的演出录像发到网上之后,有些德云社粉丝一如既往表示了不满,为什么曹云金在相声里提原单位?
首先说曹云金和王玥波都是德云社的元老和创业功臣,他们当然有资格说德云社,那是他们的人生来时路,既然德云社能经常拿前员工砸挂,那曹云金他们自然也可以说前单位。
其次曹云金和王玥波在《鸾凤和鸣》中说起前单位是台词逻辑需要,曹云金用王玥波在德云社说相声的历史砸挂王玥波捧哏水平不行,他给郭德纲当捧哏时没红,于谦当捧哏就红了,这段台词符合逻辑,是一个好包袱。
再次曹云金在说到前单位某位前同事时不仅抬手致敬“前恩师”,在台词中也用了“怹”这样的敬词,这属于捧着聊,和“儿徒置我于死地”和“云字多叛逆”比起来,格局大小高下立判。
最后还想说的是,如果你是一名老纲丝,看到曹云金、何云伟和王玥波的《鸾凤和鸣》,恍惚间会有一种感觉,这是听云轩还是德云社?
没错,二十年前的德云社也是这样,曹云金、何云伟、王玥波他们当年在德云社和一帮志同道合的相声演员一起合作的时候,相声也是这么干净,效果也是这么火爆,气氛也是这么融洽。
现在一看,人还是那几个人,相声还是那么优秀,但名字和地方都换了,怎能不让一帮老纲丝感到无比唏嘘。
最后请注意一件事,曹云金、何云伟和王玥波他们学习相声从事相声职业的时间都比较早,他们学相声说相声的那个时候根本想不到自己将来能成为明星,所以他们学相声说相声的起点是热爱。
现在有些年轻演员根本没那么热爱相声,他们加入这个行业无非是看到这里能不费劲就赚钱,没准儿还能走红,结果只有个别走捷径的相声演员成功了,绝大部分梦想一夜爆红的演员不是转行就是在小剧场里蹉跎,那能说好相声吗?
曹云金、何云伟和王玥波在相声表演上的绝对能力在目前青年相声演员里是天花板一样的存在,《鸾凤和鸣》就是证明,如果其他小剧场的年轻演员也想说成这样,那就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努力提升自己的绝对能力,而不是一门心思想着剑走偏锋走捷径。
有个相声明星说“你得先红起来”,这句话一时间带歪了很多年轻演员,在这里不妨换一句“想说好相声,你得先尊重相声热爱相声,你得认真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