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我国西南重镇成都,很多人都知道它是"天府之国",物产丰富,人杰地灵。但你可能不太了解,这座城市的人口发展其实经历了相当曲折的历程。明清以来,成都人口的增长不仅仅是简单的自然增长,而是与政治风云、战争变迁、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它经历了从清初的人丁稀少,到鼎盛时期的繁荣昌盛,再到战争年代的大起大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看看这座城市人口变迁背后的故事。
满目疮痍到百业复兴:清初成都的人口重建之路
如果我们把时光倒回到明末清初,你会发现当时的成都可谓满目疮痍。明朝末年的动乱给四川,特别是成都带来了巨大的破坏。有资料显示,当时成都城内居民仅存"数百家",城市几乎成了一座空城。
崇祯七年(1639年)到康熙二十年(1681年)间,成都经历了"数被兵革,地荒民流"的悲惨境况。康熙初年,虽然社会秩序逐渐恢复,但此时成都的居民数量仍然很少。根据清顺治十六年的户口普查,当时成都只有32户,男性31丁,女性23口,城市人口凄惨得"棘棘芜芜,如天地初辟"。
面对这种情况,清朝统治者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开始采取措施鼓励移民填补人口空缺。康熙四年,四川巡抚李国英上奏请求"招两湖、两粤、闽赣之民实东西川,耕于野,集江左右、关内外、陕东西、山左右之民,藏于市"。随后,张德地又建议鼓励官员招徕外省居民来川。
这些建议被清廷采纳,在康熙十年(1671年)颁行了"定四川垦荒代用例",以招徕流民、垦荒成熟作为地方官员升迁的标准。康熙二十九年,清王朝进一步规定:"以四川民少而荒地多,凡流寓愿垦荒居住者,将地面给为永业",并"准其子弟入籍考试,如中试后回原籍并往别省居住者,亦不禁止"。
这些政策起到了显著效果,外省移民大量进入四川,使得四川人口大幅增加。到乾隆年间,四川人口已逾千万;嘉庆二十年,四川人口达到20755770人。直到清末,四川人口增至5000万左右,居全国各省之冠,占全国总人口13%强。
这种人口增长模式主要体现在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康熙初年到康熙末年,成都人口呈高速增长趋势。根据《成都府志》记载,康熙三年(1664年),成都县只有编户4里440户,华阳县有编户4里440户,两县合计只有8里880户,按照一户五口计算,人口约4400人。但到康熙五十年(1711年),仅华阳县一县人口就增加到48893户205661人。这种增长速度是惊人的——在近半个世纪中,华阳户数增加了111倍,人口增加了93.5倍!
第二阶段从康熙末年到嘉庆年间,成都人口增长速度减慢。随着移民活动逐渐结束,人口增长主要靠自然增长。到嘉庆十七年(1812年),华阳县户数为85974户,人口为389656人,成都县户数为69597户,人口为386397人。
风云变幻:民国时期成都人口的新变化
步入民国时期,成都人口发展出现了新的转变,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民初到建市初期。这段时间,成都的人口统计相当混乱,准确性也较差。1928年以前,没有以成都城市为行政单位的建置,多数时候的人口统计都将城乡人口混在一起,同时因军阀混战、经费短缺,长时间内也没有进行系统的以成都为单位的全面人口调查统计。
从1912年至1926年的数据来看,华阳县人口从481192人增至790363人,成都县人口从425215人增至302895人。这些数据来源不同,可信度也各异。1926年,成都市政公所首次进行了比较规范的户口调查,结果显示当时成都城区共有居民302895人。
第二阶段是从1926年至抗战初期。这时成都城市经济日渐复苏,人口也以较快速度增长。1933年,成都市公安局进行了人口调查,据此推算,1926年成都城市人口修订数为369973人,年平均增长率为4.1%。从1909年至1926年,成都人口呈持续增长态势。
然而,民国前期成都城市人口年平均增长比清末年平均增长率低了7.2个千分点。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四川人口趋于停滞甚至下降相适应,主要原因是民国前期四川社会经济环境日趋恶化,加之辛亥革命后四川形成军阀割据局面,军阀之间相互争夺地盘,进行持续不断的战争。
第三阶段是从抗战爆发到成都解放。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改变了中国社会的进程,也改变了人口分布。沦陷区的机关、工厂、学校和大民众纷纷向内地迁徙。1937年12月,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四川成为战时中国的大后方和抗战基地。
在这种情况下,成都人口呈现大幅增长。据统计,1937年5月至12月,成都人口从464250人增至742188人,增幅高达59.9%。这种增长速度堪称近代成都城市人口年增长率最高历史水平,比上年同月人口增加19.6%,净增121886人。
浴火重生:抗战胜利后的成都人口波动
抗战胜利后,四川外出军人复员以及各地商人、平民、农民对战后成都经济发展抱有较高希望,纷纷涌入成都。1947年5月,成都城市人口增至747793人,比1946年12月净增21731人。到6月,成都城市人口继续上升至749770人,达到历史上成都城市人口最高点,为清末成都城市人口的2.18倍,为战前成都城市人口的1.44倍。
但随着内战的爆发,成都城市人口开始下降。1949年10月,成都人口下降到656920人,比1947年6月人口最高点时少12.4%,但仍比抗战前人口最高点时多26.4%。
值得注意的是,这期间成都人口的增减变化很大程度上由于人口迁移而非自然增长。1938年,成都的外省移民仅有1.6万余人,占全市人口的3.7%,这些移民大多来自全国28个省和地区,其中1000人以上的有福建、江苏、河北、山西、湖北、陕西等6个省。
战争对人口的影响也十分明显。1937年10月至1938年6月,成都人口出生数为4059人,死亡数为5368人,出生数仅为死亡数的75.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数。到1947年,情况才有所改变,当年成都城市人口出生4889人,死亡3213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2.4%。
1946年,抗战胜利初期,成都人口流动频率高,规模大。9月,进入成都的有24831户,出城的有18022户,迁入人口超过迁出人口,净迁入14772人。这种人口流动模式使得成都及周边地区形成了一种特点:周边县区人口大量外迁,而这些外迁人口又成为成都城市迁入人口的重要来源。
结语:城市人口与城市发展的辩证关系
纵观近代成都城市人口发展历程,移民一直是其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和特征。从清代中叶开始,成都人口呈持续增长状态;而民国以后,成都城市人口则出现大起大落的曲线发展,其人口构成和特征也发生较大变化。
人口增长促进了成都城市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抗战时期,成都城市人口达到高峰期的同时,也是成都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但人口的快速增长也给城市带来压力,产生了诸多社会问题。总的来说,成都城市人口增长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都对建国以来成都城市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如今的成都,已经成为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和人口集聚地,其人口发展模式与历史上有很大不同。但了解这座城市人口发展的历史脉络,对我们理解城市发展规律、制定合理的城市规划和人口政策,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资料:
何一民:《近代成都城市人口发展述论》,载于《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1953年。
《清朝文献通考》卷2,19。
嘉庆《四川通志》。
嘉庆《华阳县志》。
《成都市政年鉴》第1期,1927年编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