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崔岩(沃德研究院研究员)
4月18日,俄国防部组织41国的军事-外交使团代表参观了克拉斯诺达尔高等军事航空飞行学校。学校校长安纳托利·尤金少将在迎接参观时介绍到,学校为俄军以及其他国家军队培养军事干部(飞行员),并开展专业技能培训来提高飞行员的专业技能水平。
外国武官们参观了学校的专业培训系,在这里有来自19个国家的300余名军人正在接受培训。在课上参观时,武官们与不同国家的学员进行了交流,并了解了教学-物资基地和综合训练模拟器。现场的教官讲到,学员训练模拟器保障学员进行复杂条件下飞行训练,同时进行紧急突发情况处置训练。在学校的飞行训练场,俄方向军事外交官们展示了飞行教学过程中使用的各种型号的飞行技术装备。在参观结束时,学校教官驾驶雅克-130和拉-39教练机进行了飞行表演。
克拉斯诺达尔高等军事航空飞行学校是俄罗斯一所著名的军事航空院校,致力于培养空军飞行员和航空专业人才。该校成立于1938年,最初名为“克拉斯诺达尔军事航空学校”,后经多次改组和更名。在苏联时期,特别是在二战期间该校为苏联空军培养了众多飞行员。冷战时期逐步发展为高等军事航空院校。1990年代后,学校整合了多个航空训练机构,2010年更名为现名,并成为俄罗斯空军飞行员培养的核心基地之一。
可以看出,克拉斯诺达尔高等军事航空飞行学校在前苏联和当代俄罗斯军事航空界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正因为如此,俄军方组织41个国家的武官参观学校也就具有了一些不同寻常的战略意图和政治考量:
一、展示军事透明度与开放姿态,缓解国际压力。在俄乌冲突持续、西方孤立俄罗斯的背景下,俄方试图通过此类活动塑造“军事透明”的形象,淡化西方对其“侵略性”的指控,争取国际社会(尤其是非西方国家)的理解。在参观过程中,通过展示军事训练设施和流程,俄方意在反驳西方关于其“军事扩张”或“训练不规范”的批评,强调自身军事活动的“合规性”,特别是在参观过程中安排了武官与培训学员现场交流,进一步通过实例证明了俄军的军事透明度。
二. 强化与非西方国家的军事合作,拓展军事外交。受邀的41国武官主要来自非洲、中东、拉美、中亚等地区,这些国家多为俄罗斯武器出口对象或潜在伙伴。通过展示先进飞行训练能力(如雅克-130和拉-39教练机等机型),俄方旨在巩固既有合作关系,并吸引新客户。飞行学校的现代化设施和训练体系可被视为俄军事工业的“软广告”,特别是现场展示训练模拟器的优异性能,为后续推销战机、培训服务及联合演训等铺路。
三. 传递地缘政治信号,展示抗压能力。在西方制裁下,俄方通过此类活动表明其军事体系仍正常运转,甚至能扩大国际影响力,削弱制裁效果的心理威慑。针对发展中国家武官的定向展示,意在强化“全球南方”对俄罗斯的认同,而学校中来自19个国家的300余名军人正在接受培训,也侧面说明俄方正在构建绕过西方的多边合作网络,对冲北约扩张压力。
四. 国内政治宣传需求,提振国民士气。高调国际活动可被包装为“国际社会支持俄罗斯”的象征,用于国内宣传,强化民众对政府军事政策的认同。而克拉斯诺达尔高等军事航空飞行学校作为俄空军重要训练基地,2017年,该校曾首次从全国范围内招收了16名女飞行学员,在国内受到高度关注,而此次多名武官参观学校有助于在国内凸显俄军改革成效,呼应普京“强军”叙事。
五、潜在军事技术博弈,试探外方反应。通过武官的观察和互动,俄方可间接评估各国对俄制装备的兴趣点,同时观察西方国家的反应(如是否施压参观国)。借助武官参观访问,推广俄式训练标准和作战理念,如俄方介绍了学员训练模拟器保障学员进行复杂条件下飞行训练,能够长期影响参访国空军建设,增强其对俄军事体系的依赖。
可以看出,俄方此次组织41国武官参观军事院校是俄罗斯“混合外交”的典型体现,是将军事展示、外交拉拢、经济合作及舆论战相结合的“艺术手段”,其核心目标在于突破西方围堵,巩固“非西方阵营”关系网络,同时为国内外的多重政治叙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