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模态大模型,AI产品的交互方式已经从文生文,拓展至文生图、文生视频、图生图、图生视频等多元混合模式。而AI Agent的出现将增强AI出海企业的产品力,让用户通过简短的自然语言进行复杂的任务处理。接下来,多模态将迎来怎样的技术迭代和产业集成?中国AI出海应用又将面临怎样的市场趋势?
4月18日,在由非凡产研主办、霞光社承办的AI全球化发展论坛上,霞光智库负责人刘晨宇指出,国产模型技术的提升,推动了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调用价格下降,让AI出海企业在实际应用中的使用成本有所降低。2024年,海外用户对中国AI出海应用出现明显的需求放大。可以看到,中国AI出海正处于通用工具时代向本地化时代过渡。
出海企业如何应对关税影响?
“这几年,我们开始向海外提供针对特定行业和市场的AI应用及解决方案,这些解决方案根据目标市场的文化背景、用户需求和政策法规进行深度本地化适配,企业需要在当地建设智算中心,提供计算和存储支持。”刘晨宇进一步指出,随着多模态融合、AI Agent(智能体)的出现,资源整合的生态创新时代即将到来。
在圆桌对话环节,帝视科技董事长高钦泉、橙果视界创始人兼CEO刘昆、米菲图CTO钟卫、DeerAPI创始人李京林就“AI多模态技术演进如何重新定义用户需求及设计商业模式”展开讨论。
在高钦泉看来,从单模态、多模态到富模态的技术演进是必然趋势,需要从用户的需求出发,扩大应用场景覆盖,智能体能提升用户处理问题的便利性。刘昆表示,把模态做得越来越丰富是为了解决B端客户交付节点的闭环,让应用具备视觉理解、内容生成,以及对特定业务场景的深入理解等能力,才是隐藏在智能体浪潮下真正有价值的方向。
李京林指出,多模态技术在模型层和应用层之间的融合变得越来越明显,减轻了应用层在调度和理解各种模型功能时的负担,模态的丰富化使得多模态技术更加普惠,用户可以以更低的成本享受到更丰富的服务。
在品牌出海过程中,业内普遍认为产品升级与用户体验本地化跃迁,将成为品牌出海新基建。
面对关税变化,Rokid全球开发者生态负责人赵维奇、Freego合伙人董瑞婷、BOK Health技术负责人高飞分享道,500美元以下的智能硬件受关税影响较小,出海企业可通过AI本地化服务、与本地运营商合作、产品差异化等方式来减轻关税带来的成本增加。此外,在境外设立工厂、组建全球化团队也是不错的应对策略。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韵 摄
试玩互动创始人胡健认为,在选择进军新兴市场还是成熟市场时,应根据产品本身的技术含量和差异化程度来决定。如果产品具有独特技术,更适合进入欧美市场;若产品差异化不大,但产品性价比高,或者迭代快,可以考虑从东南亚市场入手。产品、资源、竞争力,以及对目标市场的深入理解是成功的关键。
东南亚、中东等被视为潜力市场
刘晨宇建议,在海外,不同国家对AI技术的安全和隐私保护有不同的监管重点。例如,欧盟的GDPR(《通用数据保护条例》)强调数据保护,美国侧重于数据透明度和内容识别。这要求中国企业在不同市场中采取差异化的合规策略。
从市场趋势来看,刘晨宇表示,以东南亚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将是中国AI出海企业的核心潜力市场,用户对通用助手类产品和图像及视频编辑类产品有更高的付费意愿和使用习惯,而助手类产品的下载量增速高于AI图像类产品。
在海外用户的画像上,印度、东南亚、拉美地区有大量的AI用户,占比达55%;而北美和欧洲的用户付费习惯更为成熟,贡献了整体68%的收入占比。
有现场嘉宾指出,虽然欧美、日本市场付费能力较强,但日本市场的本地化门槛很高,易守难攻;相对的,中东市场因其较高的付费意愿和相对低廉的流量获取成本,成为新兴市场的优选。中东市场的本地化策略包括营销本地化、产品本地化和模型本地化。
筷子科技创始人陈万锋分享了拓展其他市场的有效经验,在当前中国存量市场背景下,团队关注海外市场的成熟度和产品迭代,以弥补国内市场的增长瓶颈。初期,尽管AI软件产品功能不完善,团队仍通过服务先行的方式,逐步拆分客户服务团队以更深入理解客户需求。随着国内业务的稳健发展,团队开始探索海外市场的拓展,同时确保国内市场的稳定,避免因过快的海外市场扩张而影响国内市场。
目前,大部分AI硬件产品通过独立站、跨境电商等线上渠道销售,高客单价产品重视用户体验,多铺设线下渠道。而在AI软件层面,订阅制(AI SaaS产品)、按量收费(API调用)和广告收入(终端应用产品)是AIGC海外主要盈利方式。
在订阅制商业模式的设计方面,小影科技CEO韩晟指出,通过提供免费试用和阶梯式订阅来吸引用户是一个较为可取的策略;同时,通过内容营销和社交媒体曝光来吸引用户试用,结合成熟的支付工具实现标准化产品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