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客社:守望共同的尘世故乡


莲前风水塔佛像 拍摄者:林鸿东

文 /林鸿东

翔安区地处厦门市东北部,境内过半区域呈半岛地貌,受海洋季风影响显著,终年海风强劲。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出深厚的镇风禳灾民俗传统,其中以石狮公民俗衍生的风狮爷厌胜物最为闻名。鲜为人知的是,翔安区还存续着一种与石狮公一样源远流长且涉及两岸文化同源的重要民俗遗存——风水塔文化。据了解,此类兼具堪舆镇煞与人文景观功能的塔式建筑,其文化辐射范围遍布闽南沿海,甚至还漂洋过海,传播到金门、澎湖,成为当地家喻户晓的“仙塔”文化。

作为闽南风水塔文化的重要分布区,翔安区具有深厚的风水塔文化传统,即使是城市化发展极为迅速的今天,依然可以在境内的山间、海边、村落、水尾找到几十处与之相关的文化遗存。这些风水塔主要是用来镇煞辟邪(如镇风镇水等),有些还附带祈求读书人考运兴旺(比如文笔塔),给渔船当导航标志,及代行民间信仰神职的功能。建塔的材料基本都是就地取材的花岗岩,马巷姑井的砖塔算是孤例。从塔的造型看,丰富多元,且规模都较小,没有出现类似石狮宝盖山姑嫂塔那样宏伟的石塔。为了研究方便,我将翔安区的风水塔分为三大类:一是源自佛教的佛塔式风水塔,二是类似西藏”玛尼堆“的原始风水塔,三是仿佛塔风水塔。下面,我就这三大类型,一一进行阐述。

第一种风水塔:佛塔式风水塔

种种迹象表明,宋元时期,由于佛教文化兴盛,包括翔安区在内的古泉州府境内曾修建过为数众多的佛塔建筑,其中包括不少以宝箧印经石塔为主的小型佛塔。明清时期,由于堪舆学进入鼎盛期,这些小型佛塔的宗教意义逐渐让位于堪舆文化,经年历岁,演化出富有闽南特色的佛塔式风水塔。目前,我们能见到的翔安佛塔式风水塔,除了少数楼阁式、密檐式外,大多源自宝箧印经石塔。五代至北宋初期,随着佛教从江浙向福建传播,宝箧印经塔的形制传入闽南,并与本地建筑传统融合,形成宝箧印经石塔。宝箧印经石塔流行时间约为宋代至元代,南宋时期尤为鼎盛,明清时期虽偶有延续,但已非主流。宝箧印经石塔由塔刹(相轮、山花蕉叶)、塔身(刻佛教符号)和塔基三部分构成。山花蕉叶、塔基等相关构件易损毁,导致现存塔体常呈不完整状态。此类缺失促使民间将塔身(佛子石印)独立为厌胜物,或以塔身为核心组拼各式各样的新塔。因塔身常刻有佛像或“佛”、“法”、“僧”等“佛教三宝”字眼,此类风水塔往往也会被村民称为三宝塔。


钟宅风水塔 图片源自《翔安文物》

钟宅风水塔

钟宅风水塔,又称钟宅石佛塔。据《翔安文物》一书记载,钟宅石佛塔修建于宋代,是高僧圆寂埋葬舍利子的建筑,分别有须弥座、塔身与塔刹。塔身四面阴刻佛像与文字,分别为东面的“僧”字,南面的“宝”字,西面的“法”,北面的佛像。佛像当是释伽牟尼。鉴于钟宅风水塔邻近一带似乎并没有古寺痕迹,加之类似宝箧印经塔的造型,其舍利塔的说法,值得商榷。


莲前风水塔佛像 拍摄者:林鸿东

莲前风水塔

莲前风水塔,又称莲前石佛塔,村民称为“三宝塔”。据《翔安文物》记载:“塔身阴刻僧像,其他三面镌刻‘佛’字”。从现场看, 莲前风水塔是一座不完整的宝箧印经塔,其塔蕉与须弥座已遗失,基座是新的。塔身四面分别为佛像与“佛”、“僧”、“灋 ”三字。《翔安文物》判断此塔为宋代,是有说服力的。


山前风水塔佛像 拍摄者:林鸿东

山前风水塔

山前风水塔 ,又称山前石佛塔。同样是不完整的宝箧印经塔,只有塔身、束腰石、须弥座是原件。塔身除佛像外的三面,很可能与钟宅风水塔、莲前风水塔、东村风水塔一样,都有“佛”、“法”、“僧”之类的字眼,只不过字迹湮灭。另,其束腰石的刻纹,应是柿蒂纹。


董水风水塔 图片源自《翔安文物》

董水风水塔

董水风水塔 ,又名董水石佛塔 。原件主要保存的是两个塔身与须陀座。两个塔身四面都刻有坐莲佛像。有学者认为此塔有明代风格。在现场观察时,我感觉,两个塔身风格不太一样,且拼组得有点不协调,或有不同的来源。


东村风水塔 图片源自《翔安文物》

东村风水塔

东村风水塔,又名东村石佛塔。东村这座风水塔,组合得比较随意,主要就是塔顶的塔身。塔身也是一面佛像三面刻字,《翔安文物》称有个“法”字,黄绍坚老师多看出了个“宝”字,且佛像为“月光菩萨像”,我认为,既然如是,那最后一面应该是“僧字”。这座塔,已经接近我前面讲述的“佛子石印”崇拜了。《厦门古代建筑》一书认为此塔约建于明清时期,黄绍坚老师据“月光菩萨像”推测为宋代。


蔡厝风水塔(石佛塔) 拍摄者:林鸿东

蔡厝风水塔(佛塔式)

蔡厝有三座风水塔 ,其中一座是佛塔式的,可以称为蔡厝石佛塔。这座风水塔它没有长方体的塔身,核心位置的塔身呈瓜菱形,此造型似乎未曾见过。整体风格接近南安五塔岩五塔的塔形,但又有不一样的地方。或许,正如黄绍坚老师猜测的,这杨桃形是“近年所补”。此塔《翔安文物》判其修建于明清时期。

第二种风水塔 :”玛尼堆“式风水塔

”玛尼堆“式风水塔,也可说称“闽南玛尼堆”。我研究“闽南玛尼堆”是从翔安北部的金柄村开始的。这是一种闽南地区普遍存在的原始风水塔,本地人大多称其为“塔仔”。塔仔主要是用来祈福镇煞的,其渊源比佛塔式风水塔古老,其功能比佛塔式风水塔多元。塔的分布,有一塔孤峙,也有多塔并列。用石头堆进行祈福镇煞,是亚洲地区普遍存在的古老民俗,如西藏的玛尼堆、蒙古的敖包、日本的十三堆、韩国的社郎堂。2019年9月开始,我意外关注到闽台地区亦有类似的古老风俗,且保存了为数众多的相关文化遗存,特别是厦漳泉地区,更是寻常可见。为研究方便,我将其命名为“闽南玛尼堆”。因澎湖地区已经将其称为“仙塔“,我们也可将其称为”闽南仙塔“、“福建仙塔”或“闽台仙塔”。翔安是“闽南玛尼堆”的重要分布区,目前,我已在翔安境内发现十多座相关遗存,从大帽山到乌营寨山,从乌营寨山到香山,均出现了“闽南玛尼堆”的踪影。


金柄风水塔 拍摄者:林鸿东

金柄风水塔

金柄风水塔,又称金柄“玛尼堆”。 位于新圩镇金柄村。金柄风水塔意义重大,因为它是我发现的第一座“闽南玛尼堆”。金柄风水塔,呈四棱锥形。石堆中有神龛,神龛中供奉土地公。所以,它既是风水塔,又是土地庙。我请教金柄村的黄奕管老先生,黄奕管老先生告诉我,“玛尼堆”附近的山坑里曾经死过不少小孩,葬小孩尸体的陶瓮一度到处都是,估计是山坑附近人家为防小鬼魂灵的影响,垒起石堆祭祀。



乍画山风水塔 拍摄者:林鸿东

乍画山风水塔

乍画山为翔安区的古代名山,现位于香山西侧山岭。乍画山风水塔,又称乍画山“玛尼堆”,共有三座,呈圆锥状,并列隐藏于山头的密林。其功能众说纷纭。《翔安文旅》公众号2016年曾发一文,认为乍画山上早就有一石塔,是九溪海港的航标。元初,当地民众因感念民族英雄文天祥、陆秀夫和张世杰,在原航标石塔旁增建两塔,以三塔象征三杰,故称为“三忠王塔”。这种说法不知源自何处,我到现场看过,感觉可能性值得商榷。



村门风水塔 拍摄者:林鸿东

村门风水塔

村门风水塔 ,又称村门“玛尼堆”。此“玛尼堆”呈三角锥形,石堆中同样设有神龛。其地点 位于厦门市翔安区大帽山农场村门村。村门 “玛尼堆”与金柄“玛尼堆”极为相像,只不过金柄“玛尼堆”是四角锥形。 此玛尼堆现已坍塌了一角。据村门村村民黄团结介绍,神龛中供的也是土地公,大帽山的”玛尼堆“,早先曾有一些,现已所剩无几。村民曾在”玛尼堆“边上盖了一座土地公庙,与此玛尼堆作用一样,都是”把水尾“之用。


村尾曾溪岭风水塔 拍摄者:林鸿东

村尾风水塔

村尾风水塔 ,又名村尾“玛尼堆” 。村尾村的寨仔头山与曾溪岭的古道深处,共有三座”闽南玛尼堆“文化遗存,分别为寨仔头山的“文笔塔”,曾溪岭古道的双塔,三者现均已坍塌,只存残余。据悉,曾溪岭古道的双塔,分峙于山路两旁,塔中均有神龛,神像虽已逸失,从民间称为土地公塔的称谓看,供奉神灵当为土地。曾溪岭古道是自古有之,却被地方志书忽略的山间古道。昔时,村民通过古道时,须在双塔上用石头压上金纸,作为过路时的祈福惯例。



广化寺风水塔 拍摄者:林鸿东

广化寺风水塔

广化寺风水塔,又称广化寺“玛尼堆”。在乌营寨山上,距广化寺遗址不远处,我无意间找到两座“闽南玛尼堆”,其中一座较为完整,另一座已严重破损,大抵是镇煞之用。两座风水塔的位置原来应该是位于前往广化寺的小道的路口外侧。

第三种风水塔:仿佛塔风水塔及其它

翔安的风水塔,主要是前述的两种,我将仿佛塔的风水塔与其它类型的风水塔,列为第三种风水塔。


蔡厝风水塔(文笔塔) 拍摄者:林鸿东

蔡厝文笔风水塔

蔡厝文笔风水塔,又称蔡厝“石笔塔”。塔身呈圆锥形花岗岩实心结构。传说其与隔海相望的大嶝“砚台石”呼应。原为笔状巨石,后被毁,清代重修时改为筑塔。塔刹刻字,东为:“释迦大帝”,西为:“清水祖师”,南为:“广泽尊王”,北为:“玄天上帝”,西北为:“文笔朝天”,西南为:“光绪六年吉”,东北为:“十二月卯日”,东南为:“董事张寒罪、张寒俊、张寒源仝立”。从刻字内容看,主要是东西南北各有一神灵,分别为释迦大帝、清水祖师、广泽尊王、玄天上帝。西北、西南、东北、东南的文字合起来则是落款:“文笔朝天,光绪六年吉十二月卯日,董事张寒罪、张寒俊、张寒源仝立”。塔刹刻字确认了石笔塔的修筑时间是清光绪六年(1880年);二是确认了石笔塔的功能确与文笔塔有关;三是确认了石笔塔同时也是镇煞祈福的风水塔。


姑井风水塔 拍摄者:林鸿东

姑井风水塔

姑井风水塔,又称姑井砖塔,是翔安区现存唯一的砖塔。从风格上看,属于仿密檐式佛塔的风水塔。原有三座,2020年我第一次见到时,完整者仅余其一,其它两座,一座只存塔基,一座踪迹已无。现已修复一座。较完整的那座塔共五层,二、五层各有一龛。龛中据说原有石佛,已遗失。塔之檐原皆有蝙蝠纹灰塑,滴水瓦纹则是水莲。《厦门文物志》认为姑井风水塔是元代风格。传姑井在风水上为”麻雀穴“,村民修建三塔的原因是为了”罩网护雀“。


东界风水塔 拍摄者:林鸿东

东界风水塔

东界风水塔,又名东界石塔。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重建于民国十年(1921年),重修于上世纪80年代。其矗立于海滨,曾为刘五店航道船只提供导航。塔顶刻有“大明万历壬子年建”、“拱星”、“宝镇”、“民国十年”等文字及浮雕的菩萨、魁星像。


总之,翔安的风水塔群虽无高耸入云的壮丽,却以“小而精”的形态浓缩了闽南风水塔文化的多元性、原始性、实用性。它们既是航海时代的导航灯塔、镇守村落的信仰符号,也是文脉传承的精神地标。在现代化进程中,这些古塔通过保护与活化,正以新的姿态融入乡村振兴的叙事,延续着翔安的历史温度与文化生命力。
(此篇仅为初稿,欢迎读者批评指正,或提供相关的线索)

LOOKERS鹭客社 守望共同的尘世故乡

欢迎关注鹭客社,投稿联系微信号:DONGE110

本篇图文均为原创,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欢迎转发、群发给你的朋友,欢迎分享到朋友圈。但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撰写论文等任何使用。如需转载,请通过公众号后台申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