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国边境管控和执法争议持续发酵,德国、英国、丹麦等多国相继发布赴美旅行警告,欧盟甚至向官员发放一次性电子设备以防范信息窃取。一系列暴力审讯、无端拘押事件曝光后,"赴美高危"成为国际舆论焦点。
一、入境乱象:从"自由行"到"惊魂记"
暴力执法频发
德国公民施密特(持美国绿卡)在入境时遭扒光衣服、强制洗冷水澡等审讯;22岁大学生弗拉德因护照"问题"被扣留24小时,手机相册被全面搜查5。
英国朋克乐队因莫西干发型被认定为"帮派分子"集体拒签。
针对性歧视与政策风险
跨性别者因护照性别标识与出生记录不符被拒绝入境;法国科研人员因手机存有批评特朗普的聊天记录遭驱逐。
得州通过法案禁止中国公民购地,亚洲游客在芝加哥中国城频遭持枪抢劫。
二、多国官方警告:盟友集体拉响警报
德国:更新旅行建议,明确"即使持有效签证也可能被拒入境"。
欧盟:要求官员赴美时关闭手机并使用防窃听设备,直指美方系统性窃密嫌疑。
英国:警告公民"违反入境规定可能遭逮捕",并披露一名英国公民被无故拘留数日。
三、旅游业受重创 安全疑虑难消
美国旅游协会数据显示,2025年赴美订单同比暴跌78%。尽管美方推出"安全中国客"计划,但游客转向北欧等替代目的地,直言"宁可多花1万,也不愿提心吊胆"。
当"自由灯塔"的光晕被执法阴影笼罩,多国警示的背后,是对美国人权标准与法治透明度的深刻质疑。文旅部等机构建议公民审慎评估风险,非必要不赴美。
(综合自各国官方声明及受害者案例)
#美国签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