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话题与胶东历史区划有关,这次要介绍的区划叫作“瓮留社”,存在于明清时期栖霞县的辖区内。

明清时期,栖霞县实行“乡社制”,县下设乡,乡下有社,以社领村。起初乡社数量多有变化,到了明嘉靖年间逐渐稳定,形成“6乡46社”的区划格局,清代沿用之。瓮留社就是“46社”之一。

关于瓮留社的乡属,清代《栖霞县志》将之列于“金山乡”辖下。不过,旧县志在排版时似有错行情况,1990年版《栖霞县志》经过考证,将之改列在“松山乡”辖下。



(▲清代《栖霞县志》地图中标注的“瓮留社”位置)

“瓮留社”的地理指向比较明确——现臧家庄镇辖区内有的村庄就仍带有“瓮留”的前缀或者“瓮”的字样,只不过这些村庄在前几年已跟随臧家庄镇划入福山区地界。

具体而言,当地现带有“瓮留”前缀的村庄有2个,分别是瓮留范家和瓮留张家;带有“瓮”字的村庄共有3个,分别是东瓮、北瓮和南瓮。







“瓮”(wèng)系古代对一种陶器的称谓,而“瓮留”这个地名据说就与烧制陶器有关。根据《栖霞市地名图集》的记载,古时有先民专门在此烧窑做瓮,远近闻名,人称“瓮留窑”。后来周边形成村落,亦以“瓮留窑”为名,继而又以各自加上方位称作“东瓮留窑”“北瓮留窑”“南瓮留窑”,简称“东瓮”“北瓮”“南瓮”。瓮留张家和瓮留范家,则是分别以“瓮留(窑)”前缀和建村姓氏组合而来。

明清时期的“社”,管辖的村庄数量通常都比较多。瓮留社的辖区应当也不止以上5个村庄。从清代《栖霞县志》地图的标注来推测,现臧家庄镇西北区域内的大部分村庄可能都属瓮留社管辖。(注:推测瓮留社的辖区与上世纪后半段的寨里乡也有不少重合之处,清代栖霞县并无“寨里社”。)



值得一提的是,在清代《栖霞县志》中还收录有一篇文章,中间提到瓮留村附近曾有座石制牌坊,系为当地节孝妇女范崔氏所建(原文为:余由东道赴郡,过瓮留村左,遥见石头坊峻耸,霭然有瑞气旋绕,心甚嘉之。及归,披阅邑乘,乃知为节孝范母崔孺人建)。从“范”这个姓氏来推断,此处所说的“瓮留村”,具体应指瓮留范家村了。根据地名资料记载,瓮留范家的范姓,与栖霞城北十里铺的范姓属同宗。

经过历史变迁,以上提到的“瓮留窑”和“石制牌坊”,如今皆已难寻旧貌,但周边村庄应该还传承着相应的记忆,欢迎当地的朋友在此留言补充介绍。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