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品诗,看电影
悟人生
我是威评书影史
01
前几天一部名为《水饺皇后》的影片预售特别视频发布,开启了正式预售的序幕。
而映前见面会门票在开售7分钟内即告售罄,显示出观众对影片的极高期待。影片通过镜头语言细腻地呈现了香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市井烟火与臧健和的奋斗轨迹,营造出一种反差强烈却又温馨的年代视觉盛宴。
简单来说,这是一部有关香港历史的年代电影。
有意思的是,这部影片的导演是香港著名导演刘伟强;故事发生在香港,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讲述的是臧健和在20世纪70年代独自带着两个女儿流落香港街头,从身无分文到白手起家,通过卖水饺成功创业的故事;可是,主演却是内地的马丽。
这也从侧面反衬出香港电影如今的一个窘境,那就是演员出现断层以及后继无人的境地。
02
确实,纵观如今香港电影,“没落”在所难免。因为演出的基本还是熟悉的那批演员。最年轻的,能被大众熟知的,可能也就是谢霆锋、林峰等少数几个中生代了。
这种演员断层现象背后,折射的是香港电影产业更深层的困境。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电影曾以高产、快节奏和鲜明的地域特色风靡亚洲,甚至影响了好莱坞。
然而,随着市场萎缩、资本转移以及内地影视行业的崛起,香港电影逐渐失去了昔日的活力。许多年轻演员即便有实力,也因缺乏足够的作品曝光而难以突围,导致行业陷入“老面孔撑场”的循环。
《水饺皇后》选择马丽主演,或许正是试图打破这一僵局的尝试。一个是香港这个年龄段的女演员,少有能切合这个角色气质的;另一个是确实也难有演员可选。
马丽的喜剧形象在内地市场拥有广泛受众,她的加入不仅能吸引内地观众,也为影片注入了新鲜感。然而,这也引发了一些争议:香港故事是否应该由香港演员来诠释?这种“借将”的做法,究竟是无奈之举,还是开拓新路的契机?
03
事实上,香港电影的未来或许不在于固守地域标签,而在于找到新旧融合的平衡点。比如,近年《怒火·重案》《拆弹专家2》等影片通过紧凑的叙事和成熟的工业制作赢得了口碑,证明香港电影仍有独特的竞争力。
若能加大对本土新人的培养,同时积极与内地乃至国际团队合作,或许能重新激活这块金字招牌。
《水饺皇后》的预售火爆,至少说明观众对优质港味故事仍有期待。而如何让这份期待不沦为怀旧的情怀消费,而是成为行业复兴的起点,才是香港电影人真正需要思考的问题。
04
《水饺皇后》的热度像一锅滚沸的高汤,表面浮动着怀旧的油花,底下却藏着更值得打捞的食材。当观众为银幕上熟悉的茶餐厅霓虹与市井粤语会心一笑时,香港电影人或许该意识到:真正的港味从来不是布景的复刻,而是那种在逼仄空间里迸发的生命力。
这种生命力曾让港片黄金时代的警匪片在电梯间完成惊天逆转,让武侠片的竹枝成为写意的剑气,如今更需要嫁接新时代的土壤。就像电影中女主角将街边水饺包出米其林创意,香港故事也需要在保留草根韧性的同时,打开更开阔的叙事格局。
东南亚移民的乡愁、大湾区青年的身份重构、数码时代的庙街江湖——这些未被充分书写的现实,才是“新港味”最鲜活的馅料。
值得玩味的是,内地观众对港式叙事的偏爱,恰恰在于其市井哲学与商业类型片的奇妙平衡。当行业陷入“要么贩卖情怀要么全盘北上”的二元焦虑时,或许该重拾这种平衡的智慧。
就像港式奶茶用丝袜过滤出醇厚,香港电影也需要用现代视角过滤出本土故事的时代回响。
当《水饺皇后》里的炉火映亮的不只是记忆中的招牌,更是当下小人物的高光时刻,港片才能真正完成从文化标本到活态叙事的蜕变。
05
话说,你期待这部由马丽主演,诸多内地和香港演员作衬,比如惠英红、朱亚文友情特别出演,王祖蓝、薛凯琪、谢天华、潘斌龙特别出演,袁富华、江美仪、太保、张达明主演的,带着“港味”的电影吗?
-作者-
威评书影史,自评自说自开怀,更多诗评、书评、影评,给您不一样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