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据路透社报道,特朗普政府在对华政策上连退两步之际,美财长贝森特发声,表达了希望与中国谈协议的意愿,引发广泛关注。
特朗普(资料图)
特朗普执政期间,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其先是对大量中国商品加征高额关税,妄图以此改变双边贸易格局。然而,现实却给美国带来沉重打击。美国企业深受其害,高昂的关税使企业进口零部件成本大幅攀升。据相关调查,近半数美企因成本压力计划裁员,只能无奈削减产能甚至关门歇业。即便部分企业有心回迁美国,可高额成本以及技术人员短缺等难题,让多数企业望而却步。超过四成企业表示回迁至少需3至5年,三分之一企业称这一过程要耗时5年以上。
重压之下,特朗普近期做出两项重要让步。其一,2025年4月11日晚,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CBP)发布公告,将通讯设备(智能手机)、计算机、半导体设备、集成电路器件等一系列电子产品纳入关税豁免名单。这一豁免涵盖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消费电子产品,以及电视与太阳能相关产品。这些产品多不在美国本土生产,即便特朗普想建立产能,也需数年时间。其二,特朗普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明确表示不会与中国“发生冲突”,甚至暗示可能降低对华关税。这与他此前强硬的关税立场形成鲜明反差。
特朗普(资料图)
此时美财长贝森特表态希望与中国达成重大贸易协议,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从美国国内经济形势看,中美贸易摩擦致使美国金融市场动荡,出现“股债双杀”局面。美国国债规模已突破34万亿美元,财政赤字居高不下,急需中国继续购买或至少不大幅抛售美债,否则美债收益率将飙升,进一步增加美国融资成本。同时,美国仍面临通胀压力,若持续对中国商品加征高额关税,物价将进一步上涨,干扰美联储的降息计划。从企业利益角度,众多美国企业高度依赖中国市场。像苹果、特斯拉、英特尔等企业,中国市场对其利润有着重要支撑。在新能源、半导体等领域,美国还需从中国进口稀土等关键原材料和中间产品,完全“脱钩”会严重冲击美国相关产业。
中国在这场贸易摩擦中展现出强大实力与韧性。面对美国的贸易挑衅,中方态度明确且坚定。一方面,要求特朗普政府保证对中国尊重,实现平等对话,摒弃过往不当言论;另一方面,希望美方指定谈判负责人,以保障谈判顺利推进。此前特朗普提出的协议内容,要求相关国家在90天内签署,以降低对等关税为诱饵,试图让这些国家大幅减少与中国的贸易合作,禁止或撤出在中国境内的生产和贸易机构,减少从中国进口廉价工业品,这无疑是想打压中国贸易出口,遏制中国工业和制造业发展。但事实证明,美国的如意算盘并未打响,那些被特朗普“赦免”关税的国家,无一对其号召予以响应。
特朗普(资料图)
中美两国经济相互依存度极高,达成重大协议存在可能性。但必须明确,这一协议的基础是平等与尊重。若美国依旧秉持霸权思维,谈判必然无果而终。当下,美国应正视现实,摒弃不合理的贸易限制手段,以真诚的态度与中国展开对话。唯有如此,才能化解双边贸易矛盾,实现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为全球经济稳定与发展注入积极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