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刚获得2025年奥斯卡、金球奖、美国影评人协会三大电影大奖提名。

电影聚焦 1972 年慕尼黑奥运会恶性人质事件,这也是奥运史上最大的人为悲剧。

因为事发突然,当时的ABC体育记者团队,用卫星直播方式向全世界进行了全程直播,这也是世界新闻史上的第一次!

建议大家先看电影,再来看本文介绍的背景,将更加合理!


1972年8月26日,第20届奥运会在西德慕尼黑召开。

这是当时奥运史上规模最大、耗资最多的盛会,参加的运动员及其代表的国家,超过以往任何一届。

媒体称之为:这是一次“和平欢乐的盛会”。


随着卫星技术的成熟,这也是人类第一次进行直播的奥运会!

以色列也派了一个到当年为止最大的代表团———尽管有些人身上还有在德国纳粹集中营留下的肉体和精神的伤痕,但他们对参加这届奥运会显得兴致勃勃。


但就在这样一届奥运会上,却发生了奥运史上最大恐怖袭击事件,极端组织“黑色九月”绑架了以色列体育代表团的11 名人质。


当时以色列拘留了234名巴勒斯坦囚犯,并且在西德监狱还关押着2名德国左翼极端分子。

巴勒斯坦武装组织“黑色九月”暗中策划利用奥运会这一时机对这些人进行解救。


另一方面,为购买先进的体育器材,西德决策官员削减了警卫和安全设施的开支,西德边防和重要运输站的安全检查被放松,为恐怖分子创造了可乘之机。


9月5日凌晨4时左右,来自“黑色九月”的8名成员越过了无人看守的慕尼黑奥运村围墙,冲入以色列运动员代表团所在的大楼。

在搏斗中,以色列举重选手约西·罗马诺和摔跤教练摩西·温伯格惨遭杀害,另外9名以色列运动员被劫持为人质。


联邦德国警方在应对恐怖袭击方面缺乏经验,劫持现场的清场和封锁遭遇困难,新闻媒体和围观民众的涌入也阻碍了行动的组织和实施。


恐怖组织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以色列释放被拘留的巴勒斯坦囚犯和德国左翼极端分子。

经过谈判,恐怖分子最终获准携带人质搭乘两架直升机从奥运村飞抵富尔斯滕费尔德布鲁克机场,然后准备转机前往开罗。

德国政府决心在机场解决问题。


在富尔斯滕费尔德布鲁克机场,恐怖分子头领走出直升机检查转机用的波音客机时,发现没有机组成员,于是立刻折回直升机。

此时,布置在机场的狙击手向他开枪。

然而,西德狙击手们既没有无线电通讯装置,也没有夜视装置和头盔,无法一举击毙对手,现场陷入混战。


一架直升机的恐怖分子听到枪声后,打死所在直升机上的4名人质,另一人引爆了手榴弹,直升机起火。另一架直升机上也响起了枪声,里面的5名以色列人全部遇难。

直到45分钟后,因交通堵塞被拖延的装甲车才姗姗来迟。


9月6日凌晨,西德官方正式证实9名以色列人质全部遭到杀害,8名恐怖分子中有5人丧生,3人被逮捕,还有1名西德警察牺牲。


蒂姆·菲尔巴姆执导的最新电影《九月五日》通过当时直播的视角重现了这一震惊时刻!


当时担任体育直播的ABC 奥运转播团队在演播室紧急应对。

他们在紧张节奏里处理海量信息,力求在全球直播下平衡真相传播与人质安危。


电影叙事风格宛如紧凑精密齿轮组,高效驱动情节:导演将故事浓缩演播室逼仄空间,以小见大折射宏大危机全景。


多线并行,转播团队、管理层分歧、现场动态收集,线索交织不乱,如复杂交响乐协奏。

从突发枪响打破平静,到紧张商议报道策略、艰难协调各方利益,节奏紧凑明快,毫无拖沓赘叙,堪比《十二怒汉》单场景叙事张力,一气呵成。


本片老戏骨云集,充分展现群戏风采。摄影风格具有强烈怀旧感,模拟上世纪新闻纪实动感:画面颗粒粗糙、光影摇曳,契合紧张氛围与时代影像特质。

色彩与光影交织叙事,无言诉说危机紧张压抑,为影片叙事添直观视觉隐喻。


本片堪称年度新闻历史惊悚佳作,历史爱好者、新闻从业者及深度剧情拥趸者切莫错过!


慕尼黑奥运会人质事件是恐怖袭击首次通过现场直播向全球观众传播的事件,约有9亿人通过电视亲眼目睹了这场人质危机。


这起事件给全世界带来了巨大的震惊和悲痛,也对奥运会的安保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后,奥运会主办方不得不加大对安保的重视,安保预算急剧增加。


事件发生之后,以色列“摩萨德”高层迅速训练了一批特工,展开了对“黑色九月”组织以及相关的巴勒斯坦人血腥的报复……

2015年,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的电影《慕尼黑》,就是对后续事件的真实写照。

《九月五日

导演:蒂姆·菲尔巴姆

演员:彼得·萨斯加德、约翰·马加罗

年代:2024 豆瓣:7.2

前往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