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将爷
今天讲讲董宇辉获得人民文学奖“传播贡献奖”引起争议这事。
每次我理性阐释董宇辉的文化价值,后台总有人骂我。
这是一群心穷善妒者,他们是把自身家庭推向“代际向下流动”“子女通往底层”的可怜虫。
比如,这次来喷董宇辉的,又有那个宋清辉。
我倒不想鄙薄此人自称“经济学家”有多无知可耻,只是悲叹于连他的“丧子之痛”,都唤不醒起码的善。
虽然,我也不认同网友拿其子自杀事来羞辱宋清辉,但,他的没文化丑行,确实又是他现时的报应。
那,我们在谈论董宇辉获得人民文学奖的时候,到底应该谈论些什么?
显然,首先应该强调,他得的是“传播贡献奖”。
“传播贡献奖”,不是文学作品奖。看新闻就看个热闹,具体事实不了解,就开喷,这就无耻了。
从理性上讲,“传播贡献奖”才是谈论这事的假设前提。
只可惜,喷子们哪懂什么学术知识。他们首先抛弃事实不谈,其次坚决不讲逻辑。
评价董宇辉获得人民文学奖这事,离开对具体的“传播贡献奖”奖项的内涵和外延分析,都是在耍流氓。
人民文学奖有很多奖项,比如,这次就有长篇小说奖、中篇小说奖、短篇小说奖、散文奖、诗歌奖等12个。其中,就包括新设立的“传播贡献奖”。
人民文学这个奖,设得好,设得及时,符合文学新业态发展趋势变化。
而且,新设立“传播贡献奖”这样的细分门类奖项,也并非挤占了传统创作奖项。
董宇辉在回应这个奖项时,也强调荣誉应属于作家和读者。这一切,都是理性。
其实,各种评奖都要根据内容、市场、业态等变化,不断进行迭代升级。
举个例子讲,中国新闻奖现在奖项变化极大,主要是因为媒体融合。比如,现在就有“直播奖”,而在纸质新闻年代,则没有。
同样,文学业态和产品也在变化。文学杂志不只是内容,还有渠道,还有发行,还有运营,还有关联产业,还有传播效果……这一切,需要形成文学发展的管理闭环。
评奖作为一种激励,就是在弥合这种闭环的断裂地带。《人民文学》能迈出这一步,当然值得激赏。
去年1月,董宇辉与人民文学直播的第二天,我就写了这篇《》。(可打开超链接阅读)
大家应该知道,传统文学,也称严肃文学,现在处境太艰难了,连《人民文学》这种国家级刊物,之前一年订阅量也不足2万套。
董宇辉直播推荐以后,总订阅量超过20万套,在严肃文学杂志领域,就是世界第一的订阅量了。
由此,让文学有读者,让文学受关注,让阅读、投稿、评论形成健康生态,这就是在让文学拥有生命力。
文学有读者,文学杂志才有价值。
有些写文章的人,站着说话不腰疼,他们其实也不是《人民文学》的真正读者,对文学残酷的现实,平时事不关己,麻漠冷木。
这些人,也不会真为文学做任何有意义的事,平常也不见他们给文学摇旗呐喊,等到别人做了点事,他们阴阳怪气,尖酸刻薄,嫉妒心穷。其实,他们都配不上谈文学。
文学现在处境并不乐观,有些文章写得像裹脚布一样,啰里啰嗦,又臭又长,离读者太远。
而在这种情况下,这些人还在以遗老心态,把《人民文学》和人民分隔开,绑在高架,隔在深墙。
真等到这些期刊没有订阅量了,无足轻重的,成为文化吉祥物了,那才是文化的悲剧。
给文学添柴加火的人,才是头脑清醒、务实有为的人。
人民文学给董宇辉的奖项,本质上就是希望吸引社会关注,希望大家都能给传统严肃文学一些机会,让优秀文学能和屎屁尿和低质内容抢市场、争关注。
众人拾柴火焰高。这就是为什么良心媒体都在争相报道董宇辉与文学结下善缘这种事。
只可惜,这样的苦心对于那些喷子来说,就是对牛弹琴,他们不仅不通人性,反而还阴阳怪气。
我们生活中从来不缺这样的人,他们从来不干正事,专门打嘴炮,别人做了事,又叽叽歪歪。
这种行为,换个场景,也很好理解。
比如,不学习的学生,就喜欢给学得好、被表扬的学生起外号,来进行孤立。
还有那些不干事、不守规则的人,对人家努力工作、走正当路径得到认可的人,就喜欢阴阳怪气、孤立排斥。
那些嘲讽董宇辉的人,不仅冷漠,更重要的,还是没文化。
试想,董宇辉能因此获奖,如果你们也做到这样推广,让文学找到读者,那你们也能获奖呀。但,他们只会耍嘴皮。
诸位,《人民文学》《收获》是中国文学刊物的“双骄”,莫言、梁晓声、余华、苏童等是中国最牛作家,这些文学力量都主动拥抱董宇辉,到底是为什么?
心穷善妒者肯定简单认为只是看重董宇辉的流量。
但,我想说的是,这就是文化的理性遇上流量的潮水,让中国文学风生水起。
当然,董宇辉老挨一些所谓的文化人骂,公号“读宋史的赵大胖”写了这两个原因: 想必也是因为他赚得太多了,让这些文学遗老们心生嫉妒,感到不舒服:“我看了这么多书,著作等身,结果穷得叮当响,你一个耍嘴皮子的人,凭什么挣那么多钱?”
另一个原因,大概也就是董宇辉没有推荐他们的书。
讲真,要是董宇辉在直播间帮他们卖书,别说卖百万本了,就是卖十万本、五万本,他们都可能把嘴角咧到后脑勺,感叹一句“流量真好”。
问题是,没有才华和德行的支撑,你的作品也无法和这样的流量形成双向奔赴呀!
其实,董宇辉推广人民文学,不论是发行效果,还是内容传播,都是在筑牢文学发展的健康生态链。
在今天,文学是一项综合性事业,需要作家,需要读者,同样,还需要关联行业和产业的健康发展。
一些不懂董宇辉获得“传播贡献奖”真正价值内涵的人,就是因为心穷,因为嫉妒,本质还是因为没文化。
这些人能传播什么呢?他们只能传播戾气,只能传播无知,只能传播仇恨。
这类人,自己脸上长满坑坑洼洼的痘子,还以为心灵有着起伏的文化褶皱呢!
没有哪个年代像今天这样,文学需要主动传播,文学表达需要与新介质融合。
人民文学主动拥抱市场,通过文学摆渡人来形成文学创作与传播新格局,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范式。
正能量需要大流量,纯文学也需要大发行量。
传统渠道发行早就过时了,文学刊物发行拥抱直播新业态获得广大读者,这本身就是文化和市场的双赢。
那些嘲讽董宇辉的人,只因文化人格矮化,只因人穷心穷交困。
一个人最可悲的是,明明自己活在阴沟里,还要端着装着,不去触摸更高级的文明,不去融入更先进的业态,不去尝试更高级的技术应用。
他们根本不了解,文学也是时候突破传统局限了,文学发展也必须进行跨界融合了。
我甚至认为,直播间的即兴表达,也是文学作品的时代表达形式。
显然,董宇辉的表达是有辨识度的,虽然未必就能代表新介质下文学表达的范式,但,当他的表达被无数人看见,这种新修辞自也就成为一种新的文学现象。
同理,董宇辉和莫言、迟子建、梁晓声、余华等人在直播间的文学话聊,也完全可以被视为“新文学批评”的一种样子。
那些只会抱着陈旧概念和老套规则看待文学发展变化的人,才是文化的罪人。
最后,我把今天文章简单提炼几点:
一,董宇辉获人民文学奖“传播贡献奖”,是在展现文学传播的一种创新范式,打破了以往文学传播的“圈层壁垒”。
二,董宇辉将《人民文学》等严肃文学杂志带入大众视野,为文学创作、传播、出版等提供了“内容生产—场景传播—衍生消费”的闭环样本,验证了“文化+科技+消费”的融合潜力。
三、董宇辉和人民文学的善缘,是平衡商业与文化共生关系的一个标本,有利于文学通过传播,兼顾了社会价值与市场规律。
董宇辉获得人民文学奖“传播贡献奖”,这是文学发展的应然,是文化理性的选择。
那些嘲讽董宇辉的文学遗老们,面目可憎,形容丑陋。
他们没文化,善嫉妒,活在心穷的阴沟,无法抵达旷达的境界。
这样的人,即便偶获名利,家庭人生也多会进入“宋清辉命运陷阱”。
可怜的文学遗老们,我劝你善良,也劝你努力!
PS:全文完。共2911字。很久没写董宇辉了,今天说点感想,内心幽暗的人,不可能抵达光亮的文化世界。欢迎大家关注我小号“谷小九”。
以后,我会多在那发些时评。也请大家扫下面二维码,同时,能加我一个星标,或者加好友,以保能及时找到我,期待一键三连,谢谢各位!
请欢迎关注人格志视频号,方便我们在直播间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