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这个神圣的殿堂里,教师一直被尊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可最近,北京理工大学却出了这么一位“工程师”,不过他“制造”的不是灵魂,而是生活作风偏航的风波。教育本是雕琢灵魂的工坊,可总有些“匠人”偏要在象牙塔里喝泥巴。北京理工大学宫教授的“杰作”,便是用权柄作铲、欲望作浆,生生在学术净土上砌出一堵“师腐墙”。
2025年暮春,一则举报如惊雷劈开教育界的遮羞布。男学生常某强手持百页PPT,实名揭发男性导师宫某——这位头顶“副院长”“博导”光环的人民教师,竟将实验室打造成权色交易的暗室。泄研究生面试题如散传单,性侵似点外卖,科研经费成了私人金库,师德准则成了废纸一张。北理工连夜成立调查组,24小时内将宫某从党籍到教职扒了个精光,效率堪比“学术界的闪电战”。
据称,北京理工大学通报称,经调查,举报属实,宫某师德失范行为属实,严重违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严重违反党规党纪、校规校纪。经研究决定,给予宫某开除党籍处分,免除行政职务,撤消其教授职称,取消研究生指导教师资格,撤消北京理工大学教师岗位任职资格,解除聘用关系。同时,报请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撤销其教师资格。可这出闹剧,不过是教育江湖里又一颗硌牙的砂砾。
回溯历史,师道尊严本如泰山北斗。孔夫子周游列国,弟子三千,讲究的是“其身正,不令而行”;韩愈著《师说》,铿锵写下“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而今某些“名师”却把“传道”变“传销”,“授业”成“狩猎场”,“解惑”改“解裤带”。宫某这类“学阀”,手握论文生死簿,兜揣经费印钞机,早把师生关系异化成“主仆契约”——学生就是他眼中的韭菜,学术只不过是幌子,道德只是摆设和面纱,活脱脱上演了一出现代版《官场现形记》。
究其根源,制度篱笆的窟窿比学术论文的注水更触目惊心。导师权力如脱缰野马:招生是“点妃”,经费是“私产”,毕业证是“人质”。某些高校的监督机制形同虚设——师德承诺书签得龙飞凤舞,举报箱锈得打不开,学生维权时才发现投诉流程比证明“哥德巴赫猜想”还复杂。更讽刺的是,此次事件全靠百页PPT引爆舆论,若没有这“学术界的朝阳群众”,宫某们恐怕还在实验室里当“土皇帝”。 当然,还得感谢互联网,若在以前,这样的投诉仍可能石沉大海。
防范之道,当以铁律铸剑、阳光为盾。北大编制《教师手册》如同“学术戒尺”,厦门大学建立师德档案堪比“职业生死簿”,重庆大学构建多方监督体系更是织就“天罗地网”。但比制度更迫切的,是重树“师道敬畏”:让导师资格遴选严过公务员政审,让师德考核硬过SCI指标,让性骚扰举报通道快过论文投稿系统。不妨学学古人“程门立雪”的虔诚,也学学现代企业“360度考评”的狠辣——既要给教师戴上“紧箍咒”,也要给学生发“降魔杵”。
教育圣殿的裂缝,终究要靠真金烈火来修补。当宫某们的党徽被摘下的瞬间,我们听见的不仅是某个“学阀”的崩塌,更是整个师道尊严的重建之音。只是不知这声音,能否惊醒那些还在实验室里数钞票、在办公室玩权术的“泥瓦匠”们?毕竟,象牙塔可以重建,但被泥巴糊住的学生心灵,又该用多少张PPT才能擦净?最后,明戈以一首打油诗《师蠹叹》记之:
杏坛尊匠手,偏筑秽尘窝。
题泄龙门外,魂销断袖歌。
檄文惊夜网,铁腕肃风疴。
莫道衣冠正,人心照腐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