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刘晓博

最近楼市好消息不断。

总理在3天之内,两次谈及房地产,传递了“我国房地产市场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的积极信号,并要求落实好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加力实施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等措施。

真金白银也在快速流入楼市、土地市场。

今天有媒体报道:今年以来,土地储备专项债发行持续推进,成为地方政府调节土地供需、稳定房地产市场、缓解债务压力的重要抓手。数据显示,截至4月初,全国已公告拟通过专项债收购存量土地的金额超1800亿元,北京、广东、湖南等地率先启动发行。

这也可以从央行公布的一季度金融数据看出来。由于各类政府债发行量上升,截至3月末全国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增速达到了8.4%,连续几个月反弹。(下图)



如果我们把M2(广义货币)的同比增速看做是“狭义印钞速度”,那么社融存量增速则是“广义印钞速度”,从上图可以看出,“广义印钞速度”出现了显著的反弹。

虽然M2的同比增速尚未反弹,但政府发债拿到了钱,把它投入到土地收储、存量房收购以及大基建后,就会带动M2的同比增速反弹,从而带动经济增长。

“土地储备专项债”,顾名思义是地方政府用来筹集资金收储土地的。

根据中国的法律,土地所有权要么归国家(城镇土地),要么归集体(农村土地)。

随着人口增长,城市建成区面积要不断扩张。扩张的过程中,就需要把集体土地转为城市建设用地。这时候,就要投入资金“买下”这些土地,给原住民、村集体以补偿,然后通过招拍挂卖地,政府在这个过程中赚取差价,计入“政府性基金收入”。

在很多城市,卖地收入占比已超过财政总收入的一半。

近年来,土地市场出现了历史性转折。市场低迷,土地很难卖出。一些三四线城市最近几年貌似仍然在大手笔卖地,但其实是左手倒右手,卖给了国有的城投公司。

城投公司未必开发这些土地,但通过贷款拿地,可以给地方财政输血。

但这会带来很多问题,因为土地贷款时间短、利息高,虽然解决了地方的燃眉之急,但带来了中长期利息压力。

所以,国家决定增加“土地储备专项债”的发行量,从开发商(包括城投公司)手里收购限制土地,降低开发商或地方政府的财务压力,同时减少新房供应量。

以前的“土地储备专项债”主要是从村集体手中收购土地,然后卖给开发商,增加市场里的商品房供应量,是做加法。

现在的“土地储备专项债”正好相反,是政府回吐财政收入(通过发债获得的),减少开发商手里的存量土地,从而减少新房供应量、稳定楼市,是做减法。

这些回购的土地,短期内不会再招拍挂,而是等几年之后再说。

这一轮“土地储备专项债”的发行,到底可以给房地产市场注入多少资金?

根据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表述,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4.4万亿元、比上年增加5000亿元,重点用于投资建设、土地收储和收购存量商品房、消化地方政府拖欠企业账款等。

看到了吗,今年地方政府专项债的总盘子是4.4万亿。用途包括了投资建设、消化地方政府拖欠企业账款等,还包括土地收储和收购存量商品房。

我们假设土地收储和收购存量商品房占比在30%左右,则可以达到1.32万亿。

其中用于回购土地的大约一半(6000多亿),用来回购存量商品房做保障房的占一半(6000多亿)。

或许有人会质疑:回购存量土地,也是城投优先、国企优先,民企能拿到多少份额?

下图是惠州市日前公布的回收土地报道,第一批8块土地的确都是城投和当地国企的,但后续公布的也有民企入围。



即便三分之二的土地回购给了城投、国企,对楼市、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也是比较明显的。

对城投、国企的土地回购,相当于化债,把短期、高息的政府背书的债务,置换为标准的地方债,期限拉长、利息降息,有利于缓解地方财政的压力,可以释放更多的稳增长资金。

回购民企的土地,则相当于给民企注入流动性,可以避免更多房企促使,也缓解了房企降价、套现的压力。

此外,还有几千亿回购存量房,也可以给房企减负,注入流动性。

也有一些地方的房企吐槽,当地政府开出的回购存量房价格,竟然低到了此前批准备案价的2.8折。如果这些房子位置好,当然不会卖;如果位置差、配套差,未尝不是一个斩仓出局的机会。

总之,有这1万多亿的真金白银注入,楼市的情况会好很多。如果不够,明年还会继续,直到楼市逐步实现新的平衡。

今天公布的4月份LPR没有降息。一般预计,6月20日之前会有一次小幅降息。

公积金贷款利率的降低,也大概率在上半年落地。上半年,或许还会有一次降准。即将在4月末举行的,研究经济工作的政治局会议,是当前市场最大的期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