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内容简介
《中国计量史》一书通过丰富的史实和考古发现,采用专题形式,向读者讲述了从古代至近代,中国在计量方面取得的成就。全书共分四大篇:中国计量发展鸟瞰、传统计量的理论与实践、传统计量向近代计量的转型、中国计量历史人物。内文共计22章,具体为:中国古代计量的产生、计量基准的建立及管理、历代度量衡的发展、计时方法的演化、立法要素测定、空间计量的进步、量器和衡器的演变、货币、印章与度量衡、古代有关计量理论、传教士带来的变革、清代度量衡科学的发展、传统度量衡制度的尾声、北洋政府统一度量衡的尝试、近代度量衡制度的建立、近代度量衡制度的推行与管理、民国时期时间计量的进展、先秦两汉时期的计量人物、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计量人物、隋唐时期的计量人物、宋元时期的计量人物、明清时期的计量人物、传教士对中国计量的贡献。本书通过详实的内容、充足扎实的史实依据、引经据典、大量的彩色文物图片和图表的方式,阐述了中国古代的计量手段并不落后于世界各国的事实。就其内容的广博及论述的精深而言,超越了已有的计量史著作。本书的问世,标志着中国计量史学科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及社会意义。
2.作者简介
关增建,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通讯院士、中国科协首席科学传播专家。上海交通大学文科与通识教育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常务理事、科普与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长。从事科学技术史、计量史的研究,对通识教育和科学史的教育功能亦时有关注。在国际上享有较高学术声誉,被誉为“中国计量史界的双璧”之一。
3.编辑推荐
本书是全面、内容丰富的中国计量史专著。中国的计量史前身是度量衡史,《质量、标准化、计量百科全书》曾提到,在古代中国,计量史就是度量衡史。本书的作者根据自己的研究实践,从计量本身的属性出发,提出新的见解,认为在古代中国,计量史除了度量衡史以外,还包括天文计量、空间方位测量、地理测绘、工程测量、……等多个与测量有关的领域。到目前为之,作者的观点已经得到学界的普遍认可。本书体现了作者的上述学术观点,是集其计量史研究成果大成的一部力作。
4.推荐语
《中国计量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计量史,也是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的划时代著作。主要特点有:
一、第一次构建了中国计量史的完整体系
二、开拓了计量史学的一些重要领域
三、提出了中国计量史的重大问题
四、计量史重要问题的深度研究
五、建立了中国计量史学研究的新范式
5.亮点
1.本书篇秩浩大,史料依据扎实,论述精辟:本书共四部分,二十二章内容,共55印张;引用大量二十五史及计量史相关的历史文献,使论述建立在扎实的史料依据基础上,就其内容的广博及论述的精深而言,超越了已有的计量史著作。是迄今最为全面、内容最丰富的中国计量史专著。
2.图片精美:全书使用珍贵馆藏文物高清图,精细调色,给读者带来高品质的优美感受。
3.精编力校:多次反复核查文中史料文献的准确性,打磨版式设计,精心调整文本与插画的内容,请专家审核,保证高品质出版。
4.设计独特:为了保证封面用色的高品质,体现大型通史的独特魅力,本书采用五色印刷,章隔页整面印金,内封选用硬壳+绒布+烫金工艺,护封采用特种纸烫金工艺,环衬选用高品质特种纸,使整本书符合大型通史的高端定位,同时符合收藏级别图书的精美工艺标准。
全书目录
序 计量史的意义
绪篇 中国计量发展鸟瞰
探本溯源:中国计量史的形成
一、古代对度量衡的认识与度量衡史研究
二、中国现当代的度量衡史研究
三、计量史研究的新局面
纵观古今:中国计量发展的历史分期
一、传统计量的形成时期
二、传统计量的理论成型时期
三、传统计量的变动和发展时期
四、传统计量向近代计量转化的准备时期
五、传统计量的终结
六、中国近代计量的建立
七、中国现代计量的发展
中西比较:中国计量的历史定位
一、计量的起源
二、计量科学与计量管理
三、计量学家的出身
四、思想背景
五、技术差异
六、结语
上篇 传统计量的理论与实践
第一章 中国古代计量的产生
第一节 原始计量的萌生
第二节 社会化生产的促进
第三节 治理国家的需要
第二章 计量基准的建立及管理
第一节 时间计量单位的确立
第二节 空间方位的划分
第三节 度量衡基准的选择
第四节 度量衡的管理
第三章历代度量衡的发展
第一节 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统一度量衡
第二节 汉代的度量衡制度
第三节 度量衡大小制的形成
第四节 唐五代度量衡的演变
第五节 宋元度量衡的发展
第六节 明清度量衡的发展
第七节 近代度量衡制度的建立
第四章计时方法的演化
第一节 日晷计时的发展
第二节 漏刻计时的演变
第三节 机械计时的进化
第五章 历法要素测定
第一节 测影验气定岁首
第二节 祖冲之巧测冬至
第三节 郭守敬高表测影
第四节 朔望月长度的测定
第六章 空间计量的进步
第一节 长度计量的多样化
第二节 立表定向的历史发展
第三节 指南针的演变
第四节 古代的指南针理论
第五节 天体方位测定
第七章 量器和衡器的演变
第一节 先秦标准量器
第二节 新莽嘉量
第三节 衡器与杠杆原理
第四节 衡器形式的演变
第八章 货币、印章与度量衡
第一节 先秦时期的货币与度量衡
第二节 秦汉时期度量衡对货币的规范
第三节 3到19世纪中国的货币与度量衡
第四节 古代印章与度量衡
第九章 古代有关计量理论
第一节 对计量性质的认识
第二节 计量的社会作用
第三节 误差学说
中篇 传统计量向近代计量的转型
第十章 传教士带来的变革
第一节 角度计量的奠基
第二节 温度计的引入
第三节 时间计量的近代化
第四节 地球观念的影响
第十一章 清代度量衡科学的发展
第一节 顺治朝的开端
第二节 康熙皇帝与度量衡科学
第三节 传统计量的进一步发展
第十二章 传统度量衡制度的尾声
第一节 清代的度量衡管理
第二节 清中叶以后的度量衡状况
第三节 清代的海关度量衡
第四节 清政府划一度量衡的最后努力
第十三章 北洋政府统一度量衡的尝试
第一节 国际米制的创立与发展
第二节 民国初年全国度量衡的紊乱
第三节 甲乙制并用的度量衡改革
第十四章 近代度量衡制度的建立
第一节 度量衡标准的讨论
第二节 《度量衡法》的颁布及施行措施
第十五章 近代度量衡制度的推行与管理
第一节 全国度量衡划一渐进推行计划
第二节 度量衡机构的设立与人员的培训
第三节 度量衡技术与行政管理
第四节 全国度量衡划一的推行
第五节 全国抗战时期的度量衡划一
第十六章 民国时期时间计量的进展
第一节 时区制度探索
第二节 五时区时间计量的修改与实施
第三节 历法的改革
下篇 中国计量历史人物
第十七章 先秦两汉时期的计量人物
第一节 秦国统一度量衡事业的开创者商鞅
第二节 古代计量的坐标式人物刘歆
第三节 量的概念在王充思想中的作用
第四节 天文计量集大成者——张衡
第十八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计量人物
第一节 魏晋时期著名计量数学家刘徽
第二节 裴秀及其“制图六体”学说
第三节 荀勖的音律改革和律尺考订
第四节 祖冲之对计量事业的贡献
第十九章 隋唐时期的计量人物
第一节 刘焯的计量思想
第二节 李淳风的科学贡献
第三节 杰出的天文计量学家僧一行
第二十章 宋元时期的计量人物
第一节 刘承珪发明戥子
第二节 杰出的计量发明家燕肃
第三节 沈括对传统计量的贡献
第四节 郭守敬的计量成就
第二十一章 明清时期的计量人物
第一节 传统计量理论的探索者——朱载堉
第二节 学贯中西的计量名家——徐光启
第三节 康熙皇帝在计量领域的贡献
第二十二章 传教士对中国计量的贡献
第一节 利玛窦的开辟之功
第二节 汤若望的继往开来
第三节 南怀仁的卓越贡献
参考书目
索引
后记
序 计量史的意义
计量是实现单位统一、保障量值准确可靠及围绕这一目的而展开的一切活动。就重要性而言,它事关国计民生,是维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技术保障,是确保国家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得以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计量是管理,更是科学,当代社会的运转一时一刻也离不开计量。计量对社会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对于这样一门学科,有必要在学习和研究它的历史方面下功夫吗?我们使用计量,难道一定要先了解它的历史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但是,如果抛弃那些仅从实用角度出发看问题的观点,我们应该认识到,计量史的研究和相应学科的建设,对当代中国来说,是有其足够的社会意义的。首先,它是国家基础文化建设的一部分。一个社会,当其物质生产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会随之增加。在这种追求中,对历史的关注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当今社会上历史影视剧的热播、历史题材图书的畅销、历史话题的流行,就是这种关注的一种体现。对于具体学科而言,它扮演的社会角色越重要,人们对其历史就越关注,这就是政治史之所以会引起人们经久不衰的热情的原因之所在。这种关注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因为历史意识的强弱,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高低,现代化程度越高,人们的精神生活越丰富,对历史的关注也就越强烈。但对于计量而言,情况似乎有些例外,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随着计量科学的进步,计量史并没有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这与计量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并不相称。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无疑是因为我们的计量史研究还比较薄弱,计量史知识的普及还不够。实际上,人民群众对计量史的知识还是喜闻乐见的,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的功绩,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就表现了这一点。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计量史的学习和研究。
同时,对于计量工作者而言,掌握计量史知识对于他们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也是十分必要的。这是因为,要做好计量工作,需要对计量本质有深刻的认识,而这种认识,少部分来自计量本身,更多的来自计量史的总结。列宁有一句名言: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这句话是就政治生活而言的,对于科技领域,我们完全可以说,忽略了具体学科的历史则意味着对该学科前进方向的迷失。我们知道,历史是连续的,任何为过去的发展历程所描绘的历史曲线,必然会延伸到未来。因此,要把握某件事情的未来,最好的途径是首先了解它的历史。不了解本学科的历史,就意味着不能很好地理解它的现状,当然不利于对其发展方向的把握。具体来说,当我们要从事一个科研项目时,如果对其历史渊源不清楚,对前人在这个领域已经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果、获得了什么样的进展不了解,对还有哪些问题要解决、哪些障碍有待攻破不知道,我们就不可能为自己所从事的项目规划出合理的研究方向,不可能使其取得应有的进展。历史是一座宝藏,它能为我们提供内涵丰富的借鉴,使我们变得聪明起来,从而在自己的工作中少犯错误、少走弯路。具体到各门学科来说,研究文学的,文学史是必修之课;攻读艺术的,艺术史不可或缺;钻研法律的,法制史是重要基础;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科技史同样也是必不可少的。由此,计量科学高峰的攀登者,不关注计量史,肯定是不应该的。实际上,计量科学工作者没有不接触计量史的,只是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还没有从理论上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还没有使之变成理论上的自觉行动而已,而计量史研究队伍的薄弱,也限制了对社会的计量史知识的供给。
对社会科学工作者而言,计量史知识同样也是十分重要的。例如,研究中国历史的人,没有不为史籍中那些含义不一的度量衡单位和各种参差不齐的数据而费神的。这是因为,一方面,度量衡事关国计民生,各类史书中大量出现度量衡数据,是必然的。另一方面,由于多种原因,度量衡的单位和量值又长期处于变化之中。度量衡单位的不确定、量值的不统一,而有关单位和数据又大量出现,这就使得史学家们在阅读史籍时,面对各种各样的度量衡数据,往往如堕五里雾中,他们要弄清历史上的经济现象,就遇到了极大的困难。要解决这一问题,掌握一定的计量史知识是必不可少的。同样,经济学工作者在讨论经济问题时,也常常要涉及各种计量单位,这些单位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过程,不了解这些过程,就很难对这些单位本身及与其相关的问题做出准确判断。法学工作者在处理有关经济纠纷案件时,类似的情况也时常出现。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研究者掌握一定的计量史知识,才能使之得到顺利解决。
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计量史是连接科学与社会、科学与人文之间的一座桥梁。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科学技术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面对这种局面,任何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都不能甘心以“科盲”自居;与此同时,科学技术工作者在专业划分越来越细、知识交叉越来越多、科学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复杂的情况下,也需要掌握一定的人文社会科 学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这就需要有一座桥梁将二者联结起来,科学史就是这座桥梁。计量是科学的基础,这一属性决定了计量史是科学史的基础,它当然更有资格胜 任对科学与人文、科学与社会的沟通。计量史以历史上的计量为研究对象,而计量本身是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种属性的:计量技术和计量基本原理属于自然科学,而计量的法制化特征则又属于社会科学。计量史研究的既然是计量的发展历程,计量的二重属性在它身上体现得就特别明显:我们通过学习计量史,在涉及计量单位的含义、计量的基本原理时,受到的是自然科学思维方式的训练;在涉及计量跟社会的关系、计量的法制化过程时,则又会感受到社会科学思维方式的影响。因此,对社会科学工作者而言,通过学习计量史来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的思维方式,是一种理想的学习途径。更应指出的是,计量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过程,学习计量史,会使我们培养出一种历史意识,学会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历史意识是一种高级思维意识,掌握了这种意识,看问题会更具理性、更加宽容。在理想的素质教育模式中,历史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重要追求目标,由此我们更可以看到计量史的重要。
对社会而言,计量史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它是进行计量教育、普及计量知识的有力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活动的增加,计量在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不管是普通消费者,还是企业经营者,抑或是社会管理者,都需要掌握必要的计量知识,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但遗憾的是,当前人们的计量意识还比较淡薄,所掌握的计量知识还比较欠缺,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在社会上开展计量教育,以增进人们对计量知识的掌握。在这方面,计量史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这是因为,计量史不可能不涉及具体的计量知识,这些知识在与历史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是生动活泼的、富有生命力的,对于普通读者而言,处于这种状态下的计量知识才是容易学习的。当我们读到伏特、安培、帕斯卡、牛顿这些计量单位时,如果知道它们的来龙去脉,了解隐藏在这些单位背后的人和事,明白形成这些单位的历史背景,我们就能更好地把握它们。否则,就知识讲知识,脱离了它们赖以生发的历史场景,这些知识就会变成干巴巴的符号,令人望之生厌,这显然不利于计量知识的普及。
研究和学习计量史,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认识到一些计量事件的重要性,从而对计量的发展方向有更好的把握。例如,国际单位制的诞生,标志着全人类计量语言的真正统一,是世界计量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但是,如果我们就计量论单位制,除使人感到枯燥乏味之外,很难领悟到国际单位制本身所具有的重要性。而如果我们明白了形成国际单位制的历史背景,了解了在国际单位制形成之前因单位制的混乱给科学研究和经济发展造成的巨大不便,知道了国际单位制的来龙去脉,那么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它的精髓,从而更好地解读这座里程碑。对中国计量来说,我们要理解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的发布的重要性、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的重要意义、理解1993年量和单位系列国家标准的颁布的重要价值,也同样离不开对计量史的研究和学习。
研究和学习计量史,还可以使我们对计量本身的重要性有更深切的体会。计量对于国家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是不言而喻的,但在计量学科内部我们未必能体会到这一点。此即古人所说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 缘故。只有跳出计量的圈子,把计量放到历史的长河之中,考察它在社会历史演变过程中曾经发挥过的作用,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计量的社会价值,才能更大程度地唤起人们对计量的重视,从而使其得到更健康的发展,使其社会作用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在中国,研究和学习计量史,还有另一层重要意义: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计量体系,积累了丰富的计量管理经验,这是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所做出的一个独特贡献。通过计量史的学习,我们不但可以充分认识这一贡献,领略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而且可以借此更好地了解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中国社会,在制订中国计量发展的战略和策略时,有的放矢,使之更符合中国国情,从而使中国的计量事业能取得更大的成就。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计量史的研究,我们获得了看待传统社会的新的视角,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走过的历程,更加深刻地认识我们这个民族。
一门学科是否得到了充分发展,学科史受到重视与否是一个重要标志。为了中国计量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应该重视对计量史的研究,为社会奉献更多的计量史成果。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作者在此前出版的《量天度地衡万物——中国计量简史》的基础上,经过进一步的扩充和深化,形成了本书。希望在为社会贡献计量史知识的同时,也能够获得广大读者的指正,以使我们的研究能够进一步深入。
试读
三、计量史研究的新局面
中国有高质量的度量衡史,但在21 世纪之前,却从未有过系统的计量史。这虽然令人遗憾,却是不争的事实,以至于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1 年出版的《质量 标准化 计量百科全书》就由此认为,计量在历史上就是度量衡。这种说法当然是不准确的,中国古代计量的内涵远非度量衡所能包容,它还包括时间计量、空间计量、地理测绘等等。古代社会举凡与测量有关的内容,均属计量史研究的对象,这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它是由计量的定义所规定的。对时间计量和空间计量的研究,在天文学史和物理学史已有深厚基础,对其发展梗概,这里不再赘述。
正是由于学术界有了丰富的度量衡史研究、有了丰富的对古代空间计量和时间计量等的研究以及大量相关的对古代社会的研究,这就使得计量史的问世成为可能。上世纪90 年代,本书作者开始尝试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展计量史的研究。2000 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了笔者撰写的《计量史话》一书,该书是中国学术界明确以计量史冠名,全面研究度量衡史、时间计量、空间计量和计量社会属性等的中国计量史专书。该书的问世,为中国计量史的表述体系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评说的模板。
进入21 世纪后,中国计量史研究出现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局面。先是《计量史话》一书的问世,继之,2002 年,丘光明的《中国物理学史大系·计量史》由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以度量衡史为主,同时增加了时间计量的内容。该书的出版,标志着计量史概念的进一步深入。2005 年,丘光明的另一力作《中国古代计量史图鉴》由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图文并茂,中英文并举,它的问世,为普及计量史知识、向世界介绍中国古代计量提供了一种优秀读本。2005 年,笔者与孙毅霖等联袂完成的《中国近现代计量史稿》一书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是第一部探究中国近现代计量史的学术专著,它的出版,使得中国计量史真正有了一个从古代到现代的完整脉络。2013 年,笔者的另一著作《量天度地衡万物——中国计量简史》,由大象出版社出版,该书突破了传统度量衡史著作见物不见人的习俗,将古代计量历史人物引入到计量史领域,深化了中国计量史的内涵。在 2017 年和 2021 年国家丝路书香工程重点翻译资助项目的评选中,该书均顺利入选,分别被翻译成俄文版和意大利文版。任何一个学科体系的建立,都需要解决它面临的一些重要理论问题,计量史也不例外。对此,笔者在进行计量史研究的过程中,除对计量史本身史实进行研究之外,还对计量史理论问题做了一些探讨,对诸如学习和研究计量史的意义、中国古代计量的社会功能、中国计量发展的历史分期问题等等,做了初步的解说。
历史分期问题是历史学的重要理论问题。对历史分期问题的研究,曾一度成为中国历史研究的“五朵金花”之一,但中国计量发展的历史断代问题,过去却从未有人探讨过。笔者经过自己的探讨,提出:中国计量的发展可大致划分为传统计量和近现代计量两大阶段,包括 7 个历史时期。传统计量随着国家形态的发展而发展,至秦始皇统一中国而基本形成,这是其发展的第一个历史时期。王莽(前 45—后 23)时刘歆(?—23)对度量衡标准的考订和对度量衡理论的阐发,标志着传统计量理论的成型,这是中国计量发展的第二个历史时期。
之后,传统计量进入了它的第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即漫长的调整和发展时期。明末清初,传教士进入我国,带来了西方科学,促成了一些新的计量分支的诞生,为传统计量向近代计量的转化准备了条件,这是中国计量发展的第四个历史时期。进入民国以后,南京国民政府对新度量衡标准的制订和推行,标志着传统度量衡制度和理论的寿终正寝,而新的计量制度由于战乱等多种因素,并未相应地建立起来,这是中国计量发展的第五个历史时期。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一方面积极从事统一计量制度的工作,一方面努力建立适应经济发展的新的计量种类,实现了计量事业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变,是为中国计量发展的第六个历史时期。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中国计量在法制化的道路上,进入了标准化和国际化的新阶段,
进入了它的发展的第七个历史时期,即中国计量的现代时期。除了对计量史理论问题的探讨,个案的计量史研究也大量出现。《中国计量》杂志从2002 年专门设立了《计量史话》栏目,刊载了大量计量史文章。有关学术杂志也登载了不少计量史研究的文章。中国的计量史研究,开始逐步登上国际舞台。2005 年在北京召开了第 22 届国际科学史大会,为计量史设立了专门的分会场,这在国际科学史大会的历史上尚属首次,会上有 8 篇计量史论文进行了交流,其中包括中国学者提交的 3.5 篇(其中一篇是中外合著)。
2009 年夏在匈牙利的布达佩斯召开了第 23 届国际科学史大会,在笔者和日本学者松本荣寿
的提议下,会议再次为计量史设立了分会场,会上提交了15 篇计量史论文,其中中国学者提交了 7 篇,占到了近半壁江山。2013 年,在英国曼彻斯特召开第 24 届国际科学史大会,笔者再度和松本荣寿联合申请并组织了计量史的分会场,有 10 位学者在会上报告了他们的论文,其中中国学者 8 人。2017 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第 25 届国际科学史大会,笔者与德国学者赫尔曼(Konrad Herrmann)教授联合申请设立计量史分会场,再度获得会议组委会的批准。在国内,进入 21 世纪以后,在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的支持下,计量行业与高校联手,多次组织召开了计量史计量文化学术会议。此外,以度量衡史或计量史冠名的博物馆也相继出现,图 0-8 是 2017 年 10 月中国计量大学计量博物馆的开馆仪式。计量史后备人才培养也逐渐发展了起来,过去在笔者指导下一些以计量史为研究方向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毕业了,检索近年来硕士、博士毕业论文,不难发现,国内高校毕业论文选题中属于计量史范畴的学位论文越来越多。2015 年,中国计量测试学会新的科普与教育工作委员会暨计量历史文化研究会成立,由此,我国计量史研究队伍有了自己的学术组织。2015 年,笔者领衔的“中国计量史”项目中标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这些,都标志着计量史研究在中国的发展。国外学者对中国计量史的研究也颇有可称道之处。日本计量史学会前任理事长岩田重雄先生多年来致力于探讨文明起源与计量的关系,对中日度量衡演变也做过深入研究。《中国科技史杂志》2008 年第 1 期刊载的由他撰写、关瑜桢翻译的《中国计量对日本的影响》一文,就是他的系列探讨中的一篇。该文通过对中日两国度量衡尺度的具体比较,发现其历史变化趋势完全一致,证实了日本古代度量衡是中国度量衡传入的结果,日本度量衡在其演变过程中深受中国度量衡的影响。该文有理有据,论证令人信服,是一篇优秀的计量史学术论文。
此外,德国学者傅汉思(Hans Ulrich Vogel)、赫尔曼等亦曾发表过多篇中国度量衡史的文章。傅汉思还与田宇利(Ulrich Theobald)一道,整理了中国、日本和西方的中国计量史文献索引,并编纂成书,公之于世。赫尔曼教授则将中国计量史置于世界文明发展的大背景下,撰写了《中国和西方计量发展的比较》(A Comparis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Metrology in China and the West)一书,该书已于2010 年正式问世。在此之前,中国计量史已经走向了世界。《计量史话》的出版,引起海外重视,日本学者加岛淳一郎先生将其译成日文,日本计量史学会学报《计量史研究》自 2002 年起,以连载方式将其全部刊载。2016 年,在国家社科基金外译项目的支持下,笔者与赫尔曼教授合作的德文著作《中国计量史》(Geschichte der chinesischen Metrologie)在德国不莱梅(Bremen)已有 200 多年历史的著名出版社 NW 出版社(Carl Schünemann Verlag GmbH)以德文形式出版。德国计量协会杂志 Maβe & Gewicht、德国联邦物理技术研究院杂志PTB-Mitteilungen 均向读者介绍了该书出版的相关信息。
整体来说,相对于中国科技史其他学科,计量史的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计量史领域还有许多课题值得探讨。中国古人有着丰富的计量实践,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计量史料和器物,计量史的研究大有可为。发展中国的计量史学科,我们任重道远。
第八章 货币与印章、度量衡
在古代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之间会产生交换行为。交换行为的进一步发展,会导致贸易,作为贸易的中介物,货币应运而生。同时,文明的发展会导致度量衡的产生,人们在交换和贸易过程中,为了实现交换的公平,也会运用度量衡。这样,货币在其发展过程中,自然会与度量衡发生联系。中华文明在其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保持了引人注目的连续性,因而其货币与度量衡之间的联系也特别紧密。古人使用的货币,种类繁多,按其质地,可分为古钱、金银币、纸币、铜元等。这些不同形制的货币,都与度量衡密切相关。度量衡对货币的形制进行规范,货币发展到一定阶段,也会对度量衡产生反作用,它们纠缠着发展,分别走向成熟阶段。
第一节先秦时期的货币与度量衡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中国古人对货币的使用,始于夏商,成于东周,统一于秦代。最初,人们使用的货币,是海贝,相应的时代,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一开始,人们是把色彩鲜艳的贝壳作为装饰品来用的。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上出现了交换行为。最初的交换是以物易物的,随着物质财富的增加,当以物易物的交换形式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的时候,人们自然会为其寻找中介物。这时,生长于热带亚热带浅海,被人们用作装饰品的贝类因其小巧玲珑、坚固耐用、携带方便的特点,引起人们注意,首先被选作交换的中介物。这样,一种原始的自然货币——贝币,也就应运而生了。
一、由贝币到蚁鼻钱
需要说明的是,海贝种类繁多,只有其中的货贝才能充任贝币(图8-1)。这种货贝样式相同而大小不一,正面有沟槽和齿纹,背面隆起,多数被磨损,沟槽呈通透状。一般长1.5 ~ 3 厘米,宽 1.5~1.7 厘米。
既然具有了货币功能,就应该能够演化出相应的计量单位。贝币在单个计数的基础上,确实演化出了自己的计量单位,那就是“朋”。“朋”的原始含义就是指串起来的“贝”, 后来被借用为贝币的计量单位。遗憾的是,我们迄今还不知道一“朋”到底等于多少只“贝”, 对此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一般多认为一朋等于两串,每串或者是 5 个或者是 10 个贝币。也就 是说,一朋等于 10 或 20 个贝币。
到了商代晚期,随着经济的发展,交易范围不断扩大,在非临海地区,贝币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此时,商代的青铜铸造技术已经比较发达,于是,人们开始用青铜仿铸贝币(图8-2)。这是中国金属铸币的开始。
一开始,人们制作的铜仿贝与天然贝形制相近。到了春秋晚期,楚国开始在铜仿贝上铸造文字。这种有文字的铜贝,其外形有的像蚂蚁爬在人的鼻子上,有的像鬼脸,所以俗称其为“蚁鼻钱”或“鬼脸钱”(图 8-3)。战国时期,这种钱逐渐流行开来。南宋洪遵《泉志》 中最早记载了这种钱:
此钱上狭下广,背平,面凸起,长七分,下阔三分,上锐者可阔一分,重十二铢,面有文,如刻镂,不类字。世谓之蚁鼻钱。
洪遵的记载凸显出贝币从自然物转化为人造物后,开始向规范化转化,对形制、重量等都有了一定的要求,这就与度量衡发生直接的关联了。当然,这种转化是逐渐发生的,最初的“蚁鼻钱”,还达不到规范化的程度。出土的早期“蚁鼻钱”有多种形制,也表明了这一点。无论如何,“铜仿贝”的出现,在中国货币发展史上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它具有大小、重量、价值相对统一,而且能够大量就地铸造等优点,因而很快就流行开来。先秦“蚁鼻钱”的大量出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值得庆幸的是,考古工作者不但出土了大量蚁鼻钱,而且1981 年在安徽省繁昌县出土了两件战国时楚国铸造蚁鼻钱的铜范(图 8-4)。两件铜范已经残缺,左边的残长 27 厘米,宽10.7 厘米,边厚 0.95 厘米,重 1.055 千克;右边的残长 25 厘米,宽 10.8 厘米,边厚 0.95 厘米,重 1.001 千克。两件铜范均阴刻贝型和浇铸槽,贝型排列四行,对称分布,刻有文字。繁昌贝币铜范的出土,为我们提供了古人铸造贝币的实物见证,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物价值。
春秋战国时期,中原诸国还流行一种布币。布币的形状似青铜农具,即农具铲,故又称其为铲布。铲状工具曾是民间交易的媒介,故在贝币紧缺的地方,人们将金属币铸成铲状。和布声母相同,所以后人将这类货币统称为布币。
第二十一章 明清时期的计量人物
明清时期,是中国计量发展的特殊时期。一方面,传统计量在继续发展,另一方面,西方传教士入华,带来的西方计量元素与中国计量的碰撞,构成了这段时期计量发展的强音。计量人物的工作,也由此带上了与之相符的时代特征。
第一节传统计量理论的探索者——朱载堉
朱载堉(1536—1611),字伯勤,号句曲山人、九峰山人,青年时自号“狂生”“山阳酒狂仙客”,河南省怀庆府河内县(今河南沁阳)人,明代著名的律学家(有“律圣”之称)、历学家、音乐家。
一、落寞的人生与丰硕的著述
朱载堉(图21-1)是明代的王子,是明仁宗朱高炽的第六世孙。要了解其王子身份的由来,需要从明朝的分封制度说起。
明太祖朱元璋夺得天下后,为了明王室的江山永固,费尽心思设计了个宗藩条例,将儿子们封为亲王,派往各地镇守。后来太子朱标英年早逝,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当了皇帝,是为建文帝。建文帝对那些手握兵权的王叔们不放心,推行削藩政策,此举导致燕王朱棣起兵“靖难”,推翻了建文帝,自己做了皇帝。朱棣做了皇帝后,修改了宗藩条例,收回了兄弟们的兵权,设置了各种防范措施,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杜绝了王室成员造反的可能性。不过,这些防范措施,也导致很多王室成员享乐终身,无所事事,只有极少数王室成员能够有所作为,朱载堉即是其中之一。
朱载堉是明成祖朱棣一支的后代。朱棣去世后,嫡长子朱高炽即皇帝位,封次子朱瞻埈为郑王,封地在陕西凤翔。到了正统九年(1444 年),郑王依诏将封地改迁到怀庆府(今河南沁阳市)。朱瞻埈死后,郑王之位传给其子朱祁锳,朱祁锳生有十子,嫡长子朱见滋,二子早夭,三子朱见濍、四子朱见 ,还有其余各子。其中朱见濍后来因罪被废为庶人,子孙俱为庶人。朱祁锳袭郑王之位后,对待嫡子朱见滋母子颇为刻薄,见滋悒郁终日,死在了朱祁锳之前。这样,朱祁锳去世后,王位直接传给了世孙朱祐衿,而朱祐衿无子继位,于是,
郑王爵位按规定只能由嫡传庶了。
本来,按长幼顺序,继承朱祐衿王位的,应该是三房朱见濍的后代,但朱见濍因为有罪,连同其后代都被废为庶人,无资格继承,这样王位就落到了四房朱见子孙的身上,由朱见之子朱祐檡继承了郑王国爵。朱祐檡后来传位给朱厚烷,而朱厚烷即朱载堉之父。
在明代的郡王中,朱厚烷是比较正直的一位。他10 岁时被封为郑王,16 岁时受诏正式加王冠。时任南京右都御史的知名学者何瑭专门为之写了《郑王加冠序》,称赞他“天性聪明,读书尚礼,童幼之时已有人君之度”。朱厚烷成年后,忠孝耿直之性不改,曾两度上疏讨论国事。第一次上疏是嘉靖二十六年(1547 年),目的是替那些贫困的宗室成员呼吁。在明代实行的分封制度之下,能够承嗣王位的宗子之家最有权势,而其他分支家族则生活不能如意,出现宗族子女越多生活越困窘的现象。有些宗族子女为生活所迫,自行进京,冒死请名请封,以求得微薄俸禄。但按照明代的宗藩条例,宗室成员是不允许自行入京的,因此宗室郡王对此会有规劝、阻止之举,甚至还出现了鞭挞宗族子孙的现象。朱厚烷上书嘉靖皇帝,建议皇上敕令礼部催查那些衣食无着的支庶子孙人数,对他们予以宽待,同时对其违规行为,处罚其所统亲郡王的禄米,以示惩戒,而不必加于重刑。这一上疏,反映了朱厚烷的忠厚仁爱特点。他的建议也得到皇帝的认可。
相比之下,一年之后也就是嘉靖二十七年(1548 年),朱厚烷的第二次上疏,则充分表现了他耿直的一面。当时嘉靖皇帝迷信道教,祈求长生,沉湎炼丹,导致朝政荒废,国库空虚,朱厚烷为此备感焦虑。嘉靖皇帝设斋坛祈祷神佛,各地郡王争相遣使进香,只有朱厚烷不参加,非但如此,他还挺身而出,直言上疏,劝谏嘉靖皇帝。《明史》记载了他上疏之事:
帝修斋醮,诸王争遣使进香,厚烷独不遣。嘉靖二十七年七月上书,请帝修德讲学,进《居敬》《穷理》《克己》《存诚》四箴,《演连珠》十章,以神仙、土木为规谏。语切直。帝怒,下其使者于狱。诏曰:“前宗室有谤讪者置不治,兹复效尤。王,今之西伯也,欲为为之。”
朱厚烷谏讽嘉靖皇帝,引起嘉靖的高度不满,将其使者打入狱中,还在他的奏书中批示道,过去有宗室谤讪皇帝,皇帝宽容大度没有治罪,引起朱厚烷现在的效法。批示的最后一句是反讽语,说朱厚烷难道是当代的周公,想像周公那样独断朝政吗?
不久后,又发生一事:三房朱见濍因罪被废为庶人,其子朱祐橏也丧失了继承爵位资格,此时朱见濍已去世多年,朱祐橏希望能恢复爵位,埋怨朱厚烷没有将他的请求上奏皇帝,这时趁着皇帝恼怒,罗列了朱厚烷四十条罪状,告发朱厚烷要造反。皇帝接到朱祐橏的告发后,派人去核实,调查的结果,没有证据证明朱厚烷要造反,但在治宫室名号等方面大有违规之处:“厚烷谋反无验。然信惑群小,多为不法,所创有二仙庙、育才等馆,皆上僭无状,而方掉弄章句、规切至尊,法当首论。”嘉靖皇帝本来就对朱厚烷不满,有了这样欲加之罪的调查结果,于是大笔一挥,“降郑王厚烷为庶人,禁住高墙”。朱厚烷就这样被软禁到皇家监狱,一直到嘉靖皇帝死去,隆庆皇帝即位后才被平反出狱,“隆庆元年复王爵,增禄四百石”。
朱厚烷被降为庶人,圈禁于高墙,是嘉靖二十九年也就是公元1550 年的事。这一年朱载堉 15 岁,本来到了选婚之年,因朱厚烷被革爵禁锢,受父牵连,被革除世子冠带,选婚之事化为泡影。朱载堉年纪轻轻便体会到了人间沧桑、世态炎凉,满腔悲愤。《明史》对此记载说,“载堉笃学有至性,痛父非罪见系,筑土室宫门外,席藁独处者十九年。”朱载堉因为父亲无罪被系狱而不平,于是在王宫外面盖了个简陋的房子,住土屋,睡草席,孤独一人,过着落寞的生活。他发誓父亲的冤案一日不伸,就一日不回王府。
朱载堉在土屋“席藁独处”,虽然孤独,也使他得以专心攻读。在此期间,他 18 岁时,曾有人议婚,他婉言谢绝,以读书为寄托。他除了攻读传统经史著作,也广泛阅读乐律学、天文、算学著作。在阅读的基础上,也开始著述。10 年之后,嘉靖三十九年(1560 年),他完成了自己在音乐学上的大型处女作《瑟谱》一书,25 岁的朱载堉开始在音乐殿堂展示自己的才能。
因前途未卜,他也曾到登封少林寺等寺院学习佛学,希望以佛学抚平自己的心灵。他的《金刚心经注》应是学习佛学的心得,只是该书未能传世,令人遗憾。
嘉靖四十五年(1566 年)十二月,明世宗驾崩,内阁首辅徐阶以嘉靖帝名义颁布《世宗遗诏》,平反嘉靖年间建言得罪诸臣,开始拨乱反正工作。次年(1567 年),隆庆帝即位,朱厚烷冤案平反出狱,还被增禄四百石,朱载堉也恢复了世子身份,他这才回到宫内居住。这年朱载堉 32 岁,但因为继母王氏去世,他又为继母守孝三年,到了 35 岁那年,开始议婚,娶著名学者何瑭孙女为妻。关于朱载堉与何瑭的关系,有不同的说法,朱载堉在《进历书奏疏》中说:“何瑭乃臣外舅、江西抚州府通判何谘之祖也。”按《尔雅·释亲》的解释“妻之父为外舅,妻之母为外姑”。《辞源》《辞海》等工具书亦持此说,由此朱载堉所娶是何瑭的重孙女。但记载朱载堉身世的《郑端清世子赐葬神道碑》却写到,朱载堉娶“何文定公瑭之孙女”为妃,则朱载堉是何瑭的孙女婿。这就出现了两种矛盾的说法。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戴念祖研究员通过河南沁阳市齐天昌的文章得知,当地所谓的“外舅”,相当于今言之“内兄”,由此澄清了神道碑说法的由来,确认了朱载堉是何瑭的孙女婿。
1591 年,朱厚烷去世,朱载堉接任郑王爵位。这时,他做出了一件明史上从未有过的事情: 上疏辞去郑王爵位,要让给三房朱见濍的后代朱载尔,也就是诬告他父亲谋反的朱祐橏的儿子。他的这一举动匪夷所思,因此直接被万历皇帝驳回,亲朋也接踵劝阻。朱载堉并不就此罢休,而是一再上书,求辞王位。《明史》对此有专门记载:
万历十九年,厚烷薨,载堉曰:“郑宗之序,盟津为长。前王见濍,既锡谥复爵矣,爵宜归盟津。”后累疏恳辞。礼臣言:“载堉虽深执让节,然嗣郑王已三世,无中更理,宜以载堉子翊锡嗣。载堉执奏如初,乃以祐橏之孙载玺嗣,而令载堉及翊锡以世子、世孙禄终其身,子孙仍封东垣王。”
朱载堉上疏让爵时,已经55 岁。他的理由是,按照明朝的规定,王位的继承,应该由长及幼。三房朱见濍排在自己这一支之前,由于朱见濍因罪被废,这才轮到自己这一支做郑王。现在,皇帝赦免了朱见濍的罪名,恢复了他的爵位,自己的郑王爵位,就应该还给朱见濍的后代。他先后共上疏 7 次,终于在 70 岁时达到目的,让出了王位。万历皇帝在感叹之余,仍然“令载堉及翊锡以世子、世孙禄终其身,子孙仍封东垣王。”明神宗不但让他世子禄终身,第二年,还为他赐建“让国高风”玉音坊,表现了对他行为的高度肯定。
朱载堉执意让爵,固然是受到传统教育中季札让国故事的影响,体现了对先贤的敬仰,也是为了集中精力总结他一生的学术成果,进献宫廷。朱载堉自幼就聪颖笃学,终生潜心乐律历算,著述不辍。万历三十九年(1611 年)四月朱载堉病逝,终年 76 岁,赐谥号端清,故而后人在提到朱载堉时,会尊称其为端清世子。
朱载堉的主要著作汇集在《乐律全书》。该书涉及律学、乐学、算学、历学、舞学诸学科,反映了朱载堉的多项科学成就,是我国科学史和艺术史上的一部光辉巨著。《乐律全书》共计14 种,47 卷,分为《律历融通》《律学新说》《律吕精义》和《乐学新说》《算学新说》《历学新说》《操缦古乐谱》《旋宫合乐谱》《乡饮诗乐谱》《灵星小舞谱》《二佾缀兆图》《六代小舞谱》《小舞乡乐谱》,以及《圣寿万年历》《万年历备考》。其中乐、舞、律、算的手稿完成于万历九年(1581 年)之前,后两种关于历法的著作则撰成于万历二十年(1592 年)前后。全书成稿后,朱载堉本欲将其进奉朝廷,但因病而拖延。到了万历二十三年(1595 年),朝廷修史向全国征书,朱载堉由此开始着手雕版、印刷、装帧自己的著作。万历三十一年(1603 年),最后一本《算学新说》雕版完毕,至此《乐律全书》全部刻完。此后又印刷、装帧,直到万历三十四年(1606 年)全部工程完毕。朱载堉于这一年将刻印版《乐律全书》进献给了朝廷。
除了《乐律全书》所收著述,朱载堉还有一些著作问世。迄今传世者有6 种:《瑟谱》十卷、《嘉量算经》三卷、《律吕正论》四卷、《律吕质疑辩惑》《圆方勾股图解》《古周髀算经图解》(赵君卿注,朱载堉图解)。其他只见著录,未见传世刊本者尚有多种,如《韵学新说》《切韵指南》《毛诗韵府》《先天图正误》《瑟铭解疏》《算经秬秠详考》《金刚心经注》《礼记类编》等。整体来说,朱载堉著述丰富,其主要著作留存至今,为今人研究朱载堉提供了可靠的原始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