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4月21日讯(记者 闫军)ETF规模万亿级增长间隔再次打破纪录。

就在4月17日,内地市场ETF规模首次突破4万亿,ETF基金数目达到1141只。来关注几个重点数据:

首先,ETF规模扩容持续提速。第一个万亿历时16年,自2004年12月第一只ETF问世,直到2020年10月才突破万亿规模;第二个万亿则仅用了3年实现突破;第三个万亿门槛的迈过已经无需以“年”为单位,仅用10个月达成;第四个万亿的跨越时间再次缩短至7个月。

其次,股票ETF规模最高,达2.95万亿,占比超7成,是ETF市场的主要构成部分,跨境ETF和债券型ETF位列二、三。

第三,在2024年规模增长中,受益于国家队与个人投资者大举买入,股票型规模指数ETF与跨境型ETF构成增长双引擎。

第四,当前ETF投资者达2100万,80后是主力,占比超三成,00后客户数相较前一年提升212%,增速最高。

第五,跨过千亿门槛巨无霸ETF达6只。分别是华泰柏瑞沪深300ETF(3757.12亿元)、易方达沪深300ETF(2599.62亿元)、华夏沪深300ETF(1906.83亿元)、华夏上证50ETF(1649.54亿元)、嘉实沪深300ETF(1649.29亿元)以及南方中证500ETF(1089.29亿元)。


从不同类型ETF看,份额增加最大的行业为金融,增加60亿份;份额增加最大的主题为中证机器人指数,年内增加146.78亿份;份额增加最大的指数标的为港股通互联网,增加255.75亿份。此外,收益最高的指数标的为SSH黄金股票,增幅为30.53%。

仅7个月,全市场ETF跨过四万亿门槛

又是一个值得铭记的里程碑时刻,4月17日,全市场ETF规模突破4万亿。

以4月18日最新数据来看,全市场ETF规模达到4.01万亿元,其中,股票型ETF规模为29534.48亿元,占比73.56%,是ETF市场的主要构成部分;跨境ETF规模位列第二,为4975.68亿元,占比12.39%;债券型ETF规模排名第三,为2391.78亿元,占比5.96%;此外,货币型ETF规模为1740.14亿元,占比4.33%;商品型ETF规模为1491.28亿元,占比3.71%。


回顾ETF迈过的每一个万亿门槛,行业值得铭记的里程碑间隔越来越短。

第一个万亿历时16年(2004年12月-2020年10月)。2004年首只ETF问世,在ETF出现的前两年,市场仅有华夏上证50ETF一只独苗,全行业用了3年时间突破百亿,历经8年超过千亿,从低波、规模宽基ETF为主,向行业、主题、策略等ETF延伸,规模增加的同时,品类持续丰富,直到2020年10月,全市场ETF规模突破第一个万亿。

第二个万亿用了3年(2020年10月-2023年12月)。在这个阶段,巨头们已经形成规模壁垒,华泰柏瑞沪深300ETF成为市场内首只千亿规模的基金,华夏上证科创板50ETF、华宝现金添益、银华日利、华夏上证50ETF规模超800亿元;还有包括易方达沪深300ETF、南方中证500ETF等31只ETF规模破百亿。在这一阶段,中小公司也纷纷布局ETF产品线,发行节奏进一步加速,行业百花齐放。

第三个万亿突破仅用10个月(2023年12月-2024年9月)即达成。真正“卷”的时刻到来,自国九条开始,明确了指数化投资的发展方向和支持措施。证监会落地大力发展指数基金举措,推动了ETF注册发行的简化流程,提高了产品上市速度,降低了市场进入门槛等。也就是在这时候,中证A50ETF、中证A500ETF陆续发布,成为ETF发行市场的现象级产品。

第四个万亿的跨越时间再次缩短至7个月(2024年9月-2025年4月)。第三个万亿的突破是来自政策的引导,那么第四个万亿级就是行情驱动,受益于“924”行情,ETF投资者跑步入市,2024年,ETF市场规模和数量实现了指数级增长,当年年底ETF总规模已经达到3.72万亿,产品数量也突破千只。在这阶段的增长中,股票型规模指数ETF与跨境型ETF构成增长双引擎。

到了今年4月,关税战黑天鹅猝不及防,在国家带领下,中央汇金、中国诚通等国家队资金持续大力增持ETF,险资、理财子、公募私募纷纷开启增持自购,多重力量推动下,ETF净流入资金再次飙升,自4月7日市场受特朗普关税政策冲击大跌以来,国家队等多路资金高调入市,截至4月18日,短短10个交易日,股票ETF净流入资金突破2150亿元。

4只巨无霸沪深300ETF合计净流入达到1313亿元,其中,华泰柏瑞沪深300ETF在9个交易日内净流入433.37亿元,华夏沪深300ETF和易方达沪深300ETF分别净流入355.67亿元、322.92亿元,嘉实沪深300ETF同期净流入201.6亿元。沪深300ETF合计规模突破了万亿级别。

此外,新发市场也在回暖。最新数据显示,4月14日至4月20日期间,全市场共有34只公募基金启动募集,涉及28家公募机构,虽然较前一周小幅回落,但依然处于较高水平,尤其是股票型基金,28只股票型基金开启募集,单周开启募集产品数量创下近25周新高。

机构与散户的合力托举

ETF规模的第四个万亿始于“924”行情,谁在大举买入?机构和个人投资者均有大举加仓迹象。

国家队、险资等机构方面的加仓不言而喻,尤其是在此次关税冲击的应对上,国家祭出A股史上最强稳市组合拳,国家队高调加仓,并在此后市场缩量中持续稳步护盘,成为市场的压舱石和稳定器。

东吴策略陈刚团队研报指出,国家队倾向于借道ETF入市,而非个股,2023年底,国家队ETF持仓规模仅为1225亿元,ETF与个股配置比例为4:96;而截至2024年底,其持有的ETF规模已突破万亿,ETF与个股比例大幅提升至20:80,指数成为中长期资金入市的主要载体。4月7日,中央汇金、中国诚通和中国国新先后发布公告称增持ETF,并将在未来继续增持。当日,股票型ETF资金净流入662亿元;随后的4月8日和16日,ETF均出现明显放量,分别净流入1010亿元、266亿元。

“以中央汇金为代表的中长期资金逆势增持、释放出明确的政策维稳信号,形成市场预期的稳定锚。”上述研报评价。

另一方面,个人投资者的力量同样不容小觑。近日,景顺长城基金联合国泰海通证券等机构发布《ETF客户投资行为洞察报告》显示,当前ETF投资者达2100万,80后是ETF投资的中坚力量,占比接近三成。值得注意的是,00后客户数相较前一年提升212%,增速在各年龄段中最高。


在ETF的投资偏好上,红利、黄金、港股科技等ETF获得更多散户的投资。以黄金为例,华安黄金ETF成为今年以来规模增长最多的ETF,其最新规模已高达592亿元,较年初增长305亿元。

监管明确继续推动ETF高质量发展

围绕着指数化投资的高质量发展,坚持系统观念推动指数生态化建设。今年,沪深交易所均表示推进ETF高质量发展。

上交所方面,更新发布《指数业务三年行动方案》,围绕着健全ETF产品谱系、优化ETF配套机制、构建ETF市场良好生态以及聚焦对接中长期资金等四个方面,加大高质量宽基、低风险稳收益指数供给力度,推动适合中长期投资的指数和产品走进寻常百姓家,提升投资者获得感。丰富全球指数布局,提升指数体系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做好“走出去”和“引进来”,优化指数生态,为中长期资金入市创造条件。

深交所方面,更好服务中长期资金入市,深交所正在制定相关工作方案,围绕ETF等指数产品供给、优化环境、对接服务等关键领域,助力打通中长期资金入市的卡点堵点。

在产品端,完善股债基衍生的产品供给,加强指数迭代规律和关键因子研究,优化创业板、深证100等指数编制方法。丰富自由现金流等红利、低波产品矩阵,积极推动多资产ETF等中低风险ETF品种落地。研究储备更多宽基与行业主题ETF期权品种;在制度端,优化机制提升交易便利度完善ETF大宗交易和盘后交易等机制,引入更多机构为ETF提供流动性。推进跨市场ETF全实物申赎模式改造,推动将ETF期权纳入QFII、RQFII可投资范围;在服务端,加强养老定投、教育定投等场景化投资策略推广等靶向施策构建服务矩阵。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