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伊朗外长阿拉格齐将访问中国。看似普通的外交行程,其实背后隐藏着中东局势的一次重要转折。
【伊朗外长阿拉格齐将来华访问】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这趟访问的时间点非常敏感——就在伊朗与美国计划于本月26日在阿曼举行第三轮核问题谈判的前夕。而这次来华,阿拉格齐带来的,可能不仅仅是“协商合作”的外交辞令,更有一件大事——希望中方点头,成为伊核协议新一轮谈判的“担保人”。
从目前来看,美国和伊朗的核谈判依然处于“鸡同鸭讲”的阶段。虽然名义上是第三轮谈判,但前两轮几乎没取得实质进展。最关键的障碍有两点:
一是核活动的限制范围。
伊朗始终坚持自己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力,强调不会发展核武器。但美国这边态度模糊。其中东问题特使威特科夫一会儿说“可以进行3.67%的低丰度铀浓缩”,一会儿又说“必须停止并清除核浓缩”。这前后不一的表态,让人很难相信美方真的愿意谈。
二是“非核议题”是否入局。
特朗普政府的谈判思路是“捆绑销售”——不仅要谈核问题,还要伊朗在导弹发展、地区影响力等方面做出让步。但伊朗当然不会接受。毕竟上一次伊核协议被美国撕毁,就是因为特朗普在2018年单方面宣布退出。如今又是特朗普政府回归,伊朗更不可能轻易低头。
再加上美方军舰频频现身波斯湾,如今已经有两艘航母逼近中东,明显释放出“不谈就打”的信号。而伊朗内部的强硬派也不会允许政府对美让步过多,否则就会被视为“软弱”。
在这种剑拔弩张的局势下,伊朗想谈,但又不敢独自面对美国的“狮子大开口”。这就需要引入“外援”——中俄作为制衡美国的力量,进入核谈判的框架,既能增加谈判的稳定性,也能防止美方再“毁约跑路”。
【美国第二艘航母抵达中东】
从阿拉格齐上周刚结束的莫斯科行程可以看出,伊朗正在全力推动中俄成为核协议新一轮谈判的“担保人”。
阿拉格齐在接受伊朗国家电视台采访时明确说:“中俄是伊朗的朋友,在重大议题上始终保持协商。”言下之意,中俄要真正站出来“撑腰”。
而这次来华访问的重点,很可能就是希望中方对“担保人机制”表态。换句话说,就是要中国“点头”:一旦美方再毁约,中俄就要出面“兜底”或者至少提供政治和外交层面的支持。
这并不只是象征意义上的支持,而是伊朗能否顺利重返国际舞台的关键步骤。过去那份伊核协议最大的问题就是“谁来保证”,美国说撕就撕,欧洲国家说话又不算,伊朗吃了大亏。这一次,德黑兰不想再犯同样的错误。
中国在伊核问题上的立场其实一直非常清晰:反对扩散核武器,支持伊朗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同时主张通过外交方式解决分歧。
可以说,中国在伊核问题上扮演的是“平衡器”的角色。我们既不是美国的“传声筒”,也不会成为某一方的工具,而是推动各方坐下来“谈事情”的理性力量。
【特朗普政府对伊朗的施压仍在持续】
不过,是否要成为“担保人”,这是一个需要非常慎重的决定。原因有三:
第一,这是一种高度政治化的角色。
一旦中国正式参与到“担保人机制”中,不仅意味着中方要在谈判中“有份发言”,还可能要承担一定的“信誉风险”——万一协议破裂,中方要肩负什么责任?
第二,美方是否接受也是未知数。
以特朗普政府的性格,一旦看到中方参与担保,可能会将谈判“泛政治化”,甚至拿这个话题来做文章,说“中方干预中东事务”。
第三,当前中东局势极不稳定。
以色列和伊朗之间的矛盾、美军在中东的存在、胡塞武装的袭击行为……任何一个火星都可能引爆整个地区。中国要发挥积极作用,但也要避免卷入复杂博弈。
因此,中方在态度上既坚定支持和平谈判,也需要在机制设计上更加灵活,比如可以提出设立“第三方监督机制”或“多边保障条款”,而不直接扮演传统意义上的“担保人”。
总而言之,伊朗外长此行来华,确实意义重大。但中方是否点头成为“担保人”,还需要谨慎思考、精准出招。
中国在伊核问题上不会缺席,但也不会贸然承诺。这不是对伊朗不够朋友,而是对地区和平与全球稳定负责的体现。
一句话总结:中方始终支持劝和促谈,但要不要出面“担保”,必须看谁愿意真正为和平买单,而不是只图政治秀场的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