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河北频道

近年来,河北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始终以“林业+”为笔,以生态保护为墨,积极推动森林“水库、钱库、粮库、碳库”联动,加快森林“四库”建设步伐,走出一条经济与生态协同共进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守护“水库”润生态,夯实绿色发展根基

“山上栽满树,等于修水库”。森林发挥着水源涵养、防洪补枯、保持水土、净化水质等生态功能。围场现有林地816万亩,活立木蓄积量3138万立方米,水源涵养量5.42亿立方米,每年可为京津地区蓄水2亿立方米左右。

围场林业和草原局负责人表示,围场紧抓造林绿化,厚植林草底色。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坚持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退化林修复、草地治理有机结合,推动国土绿化试点示范、张承坝上地区(塞罕坝周边)生态综合治理等项目全面完成。预计今年全年完成人工造林4万亩,退化林修复23万亩,退化草原治理12万亩。

激活“钱库”兴产业,有效提升农民收入

3月26日,在四川成都举办的第112届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上,围场特色产业暨文旅招商推介会成为焦点。“我们在此发现了一株野生灵芝。经过对土壤、温度、湿度、植物进行细致研究,发现这里的生态环境非常适合灵芝生长。”在推介会上,围场松源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刘卓介绍。

经过3年努力,松源农业联合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等科研机构,成功还原灵芝生长环境,开发出林下仿野生栽培技术,在哈里哈镇八十三号村实施“灵芝仙谷”项目。

围场着力提高林产品附加值,让森林物质产品更能“卖钱”;积极发展文旅产业,让森林文化资源更能“变钱”……一系列举措,有效提升农民收入,也为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做强“粮库”拓供给,挖掘森林食物发展潜力

近年来,围场优化林果产业布局,重点发展沙棘、金红苹果等经济林产业,全县经济林达194万亩,培育出四道沟乡和张家湾乡巴头沟村等专业果品乡村。2025年,围场与京东农场合作的数字化果园将实现“扫码溯源”,预计年产值可达千万元。

围场立足自身复杂地形、多变气候,积极引导帮助群众利用林间空地、森林边缘地带,实现林菌、林草、林禽立体种养,形成以马铃薯、畜牧产业为带动,蔬菜、林果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目前,围场马铃薯深加工能力达40万吨,肉牛、肉羊饲养量百万头(只),蔬菜种植面积23.3万亩、总产量超100万吨,水果种植面积9万余亩。

创新“碳库”促发展,探索森林碳汇价值转化机制

围场依托国有林场与村集体或农户合作共建,引入林业企业建储备林基地,解决集体林经营难题,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共赢。

2024年,围场获批省级林业碳汇试点县,森林碳汇成为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全国首个认证碳中和酒店——河北承德伯斯特·君澜度假酒店,通过购买等量塞罕坝机械林场碳汇抵消575吨碳排放,实现了特定时段的碳中和。

围场正努力构建“林业碳汇+”体系。通过开发碳汇项目,围场创新推出“一碳生四金”模式,即碳汇价值、品牌溢价、经营收入、分红收益模式,并通过探索“碳汇+金融”“碳汇+旅游”等模式,探索打造碳中和酒店、碳中和会议等碳汇经济新业态,为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提供“围场方案”。(王东岭)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