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网上有这样一句话:虚假的劳军是韩国军队请女团跳舞,真正的劳军是古月扮成毛主席给你亲手点支烟,并对你说“同志辛苦了”。
从这件事里不仅能看出国人对毛主席敬仰,同时也能说明古月老师在荧幕中的形象,已经深深刻进了人们的心里。
只不过,家喻户晓的古月老师并不是毛主席的第一位扮演者。第一位扮演毛主席的演员,曾经还与毛主席本人有着这样一段故事。
特殊的契机
第一位扮演毛主席的演员名叫于是之。最早他主要以表演话剧而闻名,因此很多不常看话剧的人对其并不熟悉。
抗战时期,于是之大部分时间都在学习话剧,还也参与了当时很多著名的话剧团表演。
新中国成立后,国内许多因战乱停工的电影厂又重新开办。电影荧幕的特殊表现力,必然会对以人力现场演出的话剧造成一些冲击。
再加上当时民众都特别钦佩毛主席,奈何亲眼见过毛主席的人却不多。在这些民众需求和矛盾的促使下,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就打算拍一部有关毛主席的歌剧。在推广舞台剧的同时,也满足人们看一看毛主席的愿望。
但话是这么说,究竟由谁来出演毛主席却是个问题。好在选角的事情暂时还不着急,拍戏得先有剧本才能拍。
当时负责拍摄的几名老艺术家,其中有一位是参加过长征的老兵。老干部经过简单回忆后,提议拍一部讲述工农红军长征的歌剧。
历史中的红军长征时,毛主席在很多时刻都发挥了重要的领导作用。因此,剧院便想把这一幕给展示出来。
剧本写好后就到了选角环节。要说,于是之被选上也是有一定随机成分。
当时剧院里人很多,拍摄任务又比较紧,导演不可能一个个地面试。于是就让所有人提交一份带照片的“简历”,以此来缩短选角时间。
于是之刚在上一部话剧《龙须沟》中演了程疯子。头发散乱,脸色也不是很好。那时候的照相机像素很差,于是之拍出来的照片又恰好没印好。
导演刚一拿到于是之的照片,就觉得他很像毛主席。然后照片又传到了剧院里那些老兵的手里,很多亲眼见过毛主席的人都说他像。于是之这个选角就这样给定了下来。
毛主席托人传话
在收到自己“面试”通过的消息后,于是之心里感到很意外,同时又有些恐慌,害怕自己演不好毛主席。
为了出演好这个角色,于是之找了很多毛主席相关的资料,想要打心底里让自己融入角色。甚至借毛主席出差的时候,把自己安排进送往的乐队里面,只希望能亲眼看一看毛主席的样貌。
第一次亲眼见到毛主席的于是之说,毛主席给他的第一印象就是“气魄大、有分量”。这也在他后来的演出中充分演绎了出来。
另一边在剧院里,导演和编剧等负责人也很重视毛主席的这场戏。
他们不仅想办法借来了当时国内唯一一张毛主席演讲的唱片,还找了好几个老同志来指导于是之,从口音、神情、语气等多方面“找茬”,为的就是让于是之饰演的毛主席尽量更像一些。
就这样经过整个剧院的不懈努力,于是之终于在歌剧《长征》正式演出前,达到了一种老同志心理预期的及格线。
到了1951年8月1日,歌剧《长征》也正式演出了。毛主席因为工作原因未能到场,但包括周恩来总理在内的很多领导同志都来了。于是之本来排练得很好,可在听说这个消息后也不免紧张了。
不过在看完歌剧以后,台下这些熟悉毛主席的观众都很热烈的鼓掌,一边鼓掌一边还哈哈大笑,显然对于是之的演出很满意,于是之悬着的心也放了下来。
因为演出效果出乎意料,还有很多错过的民众都呼吁剧院再增多几场演出,以满足自己亲眼看看毛主席的愿望。
虽然毛主席本人没能看到“首映”,不过在后续的巡演中,于是之的荧幕形象还是被毛主席知晓了。
倍感意外的是,毛主席却给火爆的《长征》泼了一盆冷水,还托人告诉于是之让他“以后不要再这么演了”。
对于于是之的表演,很多人看了以后都觉得他演得像。可毛主席本人却能从中看出些许不一样。
比如在“抢渡大渡河”这场戏中,原本的安排是让于是之道后半场再上场。由“十八勇士”和“毛主席”依次见过面,“毛主席”再和他们挥手致意,说一句“祝你们成功”这样的台词。
但是在于是之出演的话剧中,有意无意地将毛主席塑得出众,从而容易让人们忽视了长征期间牺牲的同志。
得知了毛主席的意见后,据说后来《长征》这部戏也进行了改编,加入了更多的人物和故事情节,将毛主席的舞台形象更好地展现了出来。
结语
后来在于是之的回忆录和日记中,也曾分析过自己出演毛主席的这次经历。
于是之老师觉得,想要演好毛主席并不能只关注毛主席干了什么,追求毛主席的生活细节、高大形象和说话语气这些外在。
更重要的,是要考虑毛主席在当时究竟是怎样为同志们和群众们考虑的,群众又是怎样地爱戴毛主席的。
不过不管怎么说,《长征》自从当年8月1日首次演出后,直到10月份仍然备受关注。归根结底还是很多人满怀着对毛主席的崇敬之情,不远千里跑来看“毛主席”的。
在当时那样物质条件并不发达的年代,于是之老师能把毛主席演绎出如此这般的效果,也确实在这方面下足了苦功夫。不愧为第一位扮演毛主席的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