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网上热搜经常看到这样的话题,“不买房、断社保、不结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
“有的网友转发时还配了一句:“系统给不了我的,我就不参与了。”
这听起来很潇洒,像极了《西部世界》里觉醒的机器人。
但细想后才发现,现实比科幻更扎心。
房子、婚姻、社保:一组越来越脱粉的三件套
你还记得你第一份工作时的工资吗?
还记得你爸妈第一次劝你结婚、劝你买房时候的神情吗?
我们这一代人,从小听到最多的就是“买房才能成家”、“结婚才算人生完整”、“社保是你老了以后的保障”这些话。
似乎只有买房、结婚、社保才是人生三大件,其他的什么和这三个比起来都不值得一提。
可却被现实狠狠扇了几个大巴掌。
2024年,北京郊区的房价还在每平米6万上下跳徊。
你拿着每月7千块的工资,看着每平米6万的房价,你只会觉得这个游戏难度调到了地狱级。
网上有人算过一笔账:不吃不喝30年,或许能买个比厕所稍大点的房。
结婚呢?2024年全国登记结婚人数跌到了610万对,是2007年以来最低。
民政局都快变成空壳部门了。
有个女生在小红书发帖说:“不是我不想结,是我知道婚姻不是爱情的归宿,而是责任的开始。”
帖子下方点赞最多的评论是:“结了就要还月供、照顾双方父母、养孩子、伺候老公,还不如一个人租房苟着。”
至于社保?越来越多人干脆选择断缴。
自由职业者、灵活就业人员、本地人、外地人,缴与不缴,差距那大得不是一丁点。
网上有一条被反复转发的吐槽:“月薪5000,社保交掉将近1000,看一些病还要自费。那我交它干嘛?”
断与不断之间,是现实的寸寸压迫
当一切最基本的需求都变成了奢望,年轻人们选择退出,用各种各样的姿态,佛了,躺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了。
有人说他们是清醒了,其实不能只说他们清醒了,这不够。人类哪有纯粹的清醒,只有退无可退后的选择。
来看看最大的雷点——买房,买房现在不仅是贵,而是你买了之后,还可能掉坑。
2024年,恒大破产了,可那烂尾楼业主还在维权,谁给他们兜底呢,谁不是真金白银砸进去买的房啊?
以后买房的话,谁还敢轻易上车?越往后就越发现,连上车都是一场豪赌。
现在大家对“断社保、不结婚、不买房”这件事讨论得热火朝天,其实本质是在谈:我还能不能拥有选择。
这就像是你玩一款游戏,发现通关的门票越来越贵、操作越来越复杂,于是你开始思考:
“我是不是不玩了也没关系?”
不玩,不代表我不想赢,而是我发现——这个游戏,不公平。
有个特别扎心的说法叫“制度内的边缘人”。
就是你进了某些体制,却买不起单位周围的房子;
你有社保,却依旧看病难;
你结了婚,却在为彩礼和月供焦头烂额。
这种有名无实的感觉,让人很快清醒——不如直接退出群聊,慢性死亡也比呆在系统里受折磨强得多。
换句话说,这代年轻人不是突然变得不婚不房不保了,而是他们太清楚代价这两个字有多沉了。
清醒,也许是一种隐形的哀悼
心理学里有一个概念叫存在性焦虑,意思是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无法掌控命运的时候,会感到深深的不安。
现在年轻人面临的,正是这种焦虑。
以前我们总说35岁是职场坟墓,现在这个坟墓提前到了28岁。
学历不再是护身符,房产不再是安全感,婚姻也不再是爱的证明。大
家都在用退出的方式,跟系统和解。不是不想要,而是要不起。
但,“不是所有的沉默都是妥协。”有网友写下这句话时,点赞破万。
是的,不买房、断社保、不结婚,听起来像一场青春叛逃,像一群人集体按下了退出系统的按钮。
但这背后,其实是巨大的失落感,是看清楚之后的无力感,是越来越多人对标准人生模板的怀疑和抗拒。
这个社会并不缺你要奋斗的鸡汤,而缺的是一种新的共识——人是不是只有一种活法?
而当3亿年轻人同时选择不买房、不结婚、断社保时,或许该问的不是他们怎么了,而是这个系统,是不是太久没升级了?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别用上世纪的标准去评价今天的选择。”
-The End - 作者-李眉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