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特朗普这人挺不靠谱,细想一下,美国那些不靠谱的政客又何止他一个。

那么,美国有个叫马克的众议员,他是怎么拿着几张旧中国的债券,发起了一项比特朗普还要离谱的、针对中国的议案呢?



美方突然提起百年前的旧债

曾经,美国媒体《国会山日报》上的一篇文章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引用议员马克·格林在上面发表的观点称,清政府1911年发行的“湖广铁路债券”至今仍然有效,中国需要偿还总计包括利息在内的1.6万亿美元债务。

甚至提出了“如果不还钱就赖掉8600亿美债”的强硬态度。

这种荒唐的说法迅速吸引了国际社会的目光,但当我们翻开历史档案时,却发现这段历史被他完全歪曲了。



事情要追溯到1911年的中国。

当时清政府为了推进粤汉、川汉铁路的建设,与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签订了《湖广铁路借款合同》,约定借款600万英镑,其中美国银行团占有四分之一的份额。



不过,这份表面上看似商业合作的协议,实际上隐藏着主权出让的条款:

合同规定以两湖厘金、盐税等财政收入作为抵押,列强还要求获得铁路修建权和参与经营管理的权利。

最后,为了修建铁路,清政府不得不忍气吞声,签下了这份压榨性的合同,然而,当清政府将借来的款项交给美国承包商修建铁路后,对方却卷款潜逃了。



就这样,清政府最终不仅赔了夫人又折了兵。

而当初向美国借的一百多万英镑(折合美元一百多万美元),被这位政客用“利滚利”的说法,膨胀到了1.6万亿美元。

更让人愤怒的是,这位美国政客翻出来的“中国百年旧债”,其实早就被法律程序终结了,中国并不欠美国什么...



债务背后的真相

早在半个多世纪以前,中美之间就已经通过法律程序彻底解决了相关的争议。

1943年签订的《中美新约》明确规定,美国放弃此前依据不平等条约在中国享有的所有特权,其中包括对清政府时期债务的索赔权。



而在1979年中美建交之际签署的《中美资产要求协议》,则以更加具体的方式结束了历史遗留问题。

中国政府向美国支付8000万美元,以此作为解决两国历史资产诉求的全面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这笔款项并非是对债务的认可,而是基于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政治决定。

当时的美国国务卿万斯在协议签署时表示,此举“彻底解决了两国之间所有的未决资产要求”。



更具权威性的是《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确立的“不溯及既往”原则。

该原则明确指出,新国家对旧国家的债务没有继承义务,特别是那些基于不平等条约或损害国家主权的债务。

这些法律依据构成了完整的法理链条,足以证明所谓的“百年旧债”在法律上早已无立足之地。



所谓中国的“百年旧债”是毫无根据的,但美国欠中国的8600亿美元却是有理可依、有法可循的。

自从中国加入WTO以来,美国政府通过发行国债,累计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投资者借款超过20万亿美元。

截至2022年,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余额约为8600亿美元。



从2008年金融危机时增持美债助力全球经济复苏,到近年来多次通过多边机制为美国财政提供流动性支持,中国的每一次决策都以维护国际经济稳定为目标。

如今,中国越来越强大,其国际地位也越来越高,而反观美国,其穿越时空的“追债”戏码,实际上反映的是当下美国的金融困境...



美国的真实意图

现在,美国纽约时报广场的电子债务钟已经跳动到了31.4万亿美元,美国GDP增速将降至0.1%,而通胀率仍然保持在4%的高位。

更严重的是,今年将有6.5万亿美元国债集中到期,美联储激进加息导致的债务滚续成本飙升,正使财政陷入“借新还旧”的恶性循环。



当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交易员们频繁调整美债违约概率模型时,华盛顿的政客们开始在历史故纸堆里寻找“解决方案”。

事实上,所谓“用清朝旧债抵消中国持有的美债”的提议,在2023年4月就已经初见端倪。

当时某保守派智库发布报告,声称“1911年的债券契约”可以作为“金融杠杆”,试图为赖掉8600亿美债寻找法理借口。



这种思路延续了美国在拉美债务危机、亚洲金融风暴中一贯的做法。

当自身陷入危机时,便通过舆论操控、规则重构将风险转嫁给他国。

只是这次,他们试图用“历史债务”这种更为隐蔽的手段,掩盖其债务链条即将断裂的事实。



不过,面对这种混淆是非的金融霸凌,中国的立场一直清晰且坚定。

从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的严肃回应,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框架下的政策协调。

中国始终以国际法和市场规则为武器,揭露美方试图用历史残渣破坏国际金融秩序的真实企图。



历史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为巧舌如簧而消失。

所谓的“湖广铁路债券”早已在历史正义的审判中失去了法律效力,任何试图将殖民时代的旧账本强加于现代中国的企图,注定是一场徒劳的政治闹剧。



实际上,美国不止一次使用这种“旧账新翻”的手段。

早在19世纪,美国曾通过《杰伊条约》拒绝偿还对英国的债务;20世纪,又以“布雷顿森林体系”重构全球货币秩序。



但现在时代不同了,在人民币国际化稳步推进、数字货币重塑支付体系的今天,任何试图用殖民逻辑维持金融霸权的行为,都会在多元共治的国际秩序面前碰得头破血流。

当美国政客沉迷于“百年前的幻梦”时,或许更应该听听华尔街的警告:

真正威胁美债信用的,从来不是所谓的“外国债务”,而是透支殆尽的契约精神与日益空心化的经济基础。



参开文献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