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26日,国家安全部发布文章披露,一名旅游博主在国外旅行时,被一伙人强行带入小黑屋。令他始料未及的是,这伙人隶属于一个间谍组织,他们威逼利诱,企图逼迫博主入伙,为其回国后刺探并曝光中国军事机密。为求自保,博主被迫暂时应允。回国后,强烈的良心谴责使他辗转反侧、彻夜难眠。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最终选择向国安部门自首,如实坦白了自己被胁迫加入间谍组织的全过程。
这一事件绝非孤立,它折射出当今全球间谍战的严峻态势。在东西方两个超级大国博弈日益白热化的当下,间谍活动已悄然渗透到普通人身边。一个普通旅行者都能成为间谍组织的目标,足以说明西方间谍战的无孔不入。谁也无法知晓,究竟还有多少隐藏极深的间谍,此刻正潜伏在我们周围,暗中窥探、伺机而动。这正是国家反复提醒民众警惕间谍的原因所在,当下的形势,已然严峻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或许有人对间谍危害认识不足,认为其影响有限。但事实上,在某些关键时刻,一个间谍造成的破坏,足以匹敌一支重装合成旅。回顾近百年来国内几起臭名昭著的间谍案件,便能深刻体会到间谍之害的触目惊心。
抗日战争前夕,日本对中国展开了大规模的间谍渗透活动,其中,1931年的“中村事件”尤为典型。当时,日本情报科的中村震太郎,在我国东北兴安地区鬼鬼祟祟地收集地图信息,行迹败露后,被东北军当场擒获。经审讯,其间谍身份和险恶目的昭然若揭,东北军怒不可遏,随即将中村等人押至山沟处决。日本却蓄意隐瞒中村一行人的间谍行径,在国内大肆渲染“日本军人被东北军杀害”的虚假消息,煽动民众情绪,以此为借口,悍然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拉开了侵华战争的序幕。
类似的间谍案件数不胜数。据统计,日本先后派出上万名间谍,耗时数十年,踏遍中国上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精心绘制了极为详尽的山川地图。这些地图的精度令人咋舌,大到河流源头,小到城市街巷名称,均标注得一清二楚。正是凭借这些精准的情报,抗战爆发后,日军在中华大地上如入无人之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再看1996年的一起间谍案。当时,几十万军队集结于东南沿海,局势剑拔弩张,一触即发,我国甚至出动潜艇出海警戒。刘连昆却为了区区2万美金,利令智昏,将军方核心机密出卖给境外势力。他泄露的情报包括战机驻地、空军军械库位置、应急机动方案以及作战部队番号等重要信息,致使我国的军事行动还未正式展开,便因泄密被迫终止,国家在人力、物力上遭受了极大损失。
刘连昆
设想一下,倘若未来在国家筹备重大行动之际,再次出现类似的间谍泄密事件,其造成的破坏与损失,岂止是一个重装合成旅所能比拟?
间谍的危害,远不止信息泄露这么简单。更为致命的是,某些关键领域的顶级人才,会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离奇消失。
2018年,杨振宁极为看好的物理学家张首晟,被视为中国下一个诺贝尔奖有力竞争者。他的理论研究,对未来中国芯片领域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就在他决定回国前夕,却意外死在办公室。美方给出的死因是抑郁症,如此解释,实在难以服众。
左一张首晟,张首晟2007年到新加坡为恩师杨振宁祝寿。
同年,中国军方科学家、尖端武器芯片研发小组带头人陈书明教授,同样遭遇不测,因车祸不幸离世。几乎特朗普宣布对中国芯片实施制裁打击,这一系列事件的时间节点,未免太过蹊跷。
2019年,中国工程院院士、轨道交通领域顶级专家宁滨,在准备着手研究时速1000公里超级高铁项目时,意外发生交通事故。一旦该项目成功,中国在轨道交通领域将把美国远远甩在身后,而宁滨院士的意外离世,无疑给项目推进蒙上了一层阴影。
2022年,年仅30岁的天才工程师李宇冲,因拒绝为美国服务、坚定选择回国,在7天后意外身亡。
2023年,中国著名植物学家张大兵教授,在6月意外遭遇交通事故;7月初,国防领域人工智能专家冯阳鹤在北京因车祸去世。张大兵教授深耕杂交水稻领域,关乎中国人的粮食安全;冯阳鹤则致力于人工智能研究,在中美科技竞争中占据关键地位。他们的离世,给国家相关领域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损失。
植物学家张大兵教授
面对如此严峻的间谍威胁,人们不禁要问:这些间谍究竟是如何潜入我国,潜伏在我们身边的呢?综合各方面信息,间谍潜入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
留学掩护:通过留学申请,获取在中国的长期居留权,以此为掩护,伺机开展间谍活动,收集各类情报。
旅游伪装:以旅游为幌子,故意制造迷路假象,伺机靠近军事基地等敏感区域,试图窃取机密信息。
网络钓鱼:在国内一些网络平台上,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诱导网友泄露保密信息。国内人才济济,总有一些人因缺乏警惕,无意间成为间谍的信息源。
美人计诱惑:利用美色接近国内关键领域人员,在情感交流中,不知不觉套取重要情报。
威逼利诱:一方面,采用威胁手段,迫使部分人就范,为其服务;另一方面,以金钱、利益为诱饵,收买意志薄弱者。如前文提到的旅游博主,便是遭受胁迫;而那些为了金钱出卖国家利益的人,更是令人不齿。
利用NGO组织:部分打着“非政府组织”旗号的机构,如一些所谓的环保组织,实则是间谍活动的掩护。他们以公益之名,在国内广泛吸纳会员,暗中从事间谍行为。例如,某NGO组织以关注海洋垃圾为借口,在我国沿海地区设立监测点,表面上收集垃圾数据,实则窃取我国海洋关键数据。2023年,还有组织将中国人的基因数据发表在英国《自然》杂志上,事件曝光后,我国迅速出台《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以加强对相关数据的保护。
那么,间谍组织通常会将哪些人列为重点策反目标呢?根据国安部门公布的信息,主要有以下五类人群:
留学生:留学生身处国外,环境复杂,部分人容易受到境外势力的蛊惑和拉拢。
高校师生:高校汇聚了大量知识精英,掌握着前沿科研信息,成为间谍组织觊觎的对象。
军事发烧友:这类人群对军事装备、军事活动充满兴趣,容易在不经意间泄露军事相关信息,从而被间谍利用。
军工企业、国防科研单位人员:他们直接接触国家核心军事机密,自然是间谍组织极力策反的重点目标。
年轻网友:部分年轻网友社会阅历不足,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在网络世界中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误导,成为间谍组织渗透的对象。
面对间谍无孔不入的渗透,我们该如何应对?最有效的方式,便是发动群众,全民参与反间谍斗争。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应保持高度警惕,一旦发现身边有人员行踪可疑,或频繁发布抹黑、造谣等不良信息,极有可能是受境外势力指使、收钱办事的可疑分子,应立即向有关部门报告,将风险扼杀在萌芽状态。
国家安全,人人有责。在全球间谍战已然打响的当下,每一个人都是国家安全的捍卫者。让我们团结一心,筑起反间谍的坚固防线,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共同守护我们的国家,守护我们的家园。
文本来源于@硬核资本论的视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