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社交媒体上,咱们时常可以看到某某华人学者、某某华人专家归国的消息,给人一种华人学者归国成为潮流的感觉。
这并非错觉,也得到了美国方面的印证。据美国司法部数据显示,2020年以来已有超8000名华裔科学家离开美国,其中三分之二选择回到了中国。
这其中,有中国科技崛起、科研生态改善的原因,更多是因为民粹主义盛行的美国对华裔群体的排挤和打压。
以郑颂国为例,这位免疫学泰斗因“隐瞒与中国机构合作”被判处37个月监禁,最终倾家荡产回国。
特朗普“二进宫”之后,美国政府重启“中国行动计划”。FBI对华人科学家的监控已到草木皆兵的地步。
与华人同事讨论数学公式会被记录,使用中文邮件可能触发调查,甚至参加国内线上学术会议都被视为“高危行为”。
在这种高压下,大量华人和华裔科学家被迫“用脚投票”,但他们的回归绝非单纯的“爱国选择”,而是掺杂着无奈现实和利益考量。
那么,我们究竟该以怎样的姿态迎接这场人才回流潮?小编的观点是:三分防备,七分利用。理由有二:
一方面,这类归国人才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属于公费留学,滞留国外未归。回望上世纪8、90年代,中国公派留学生中87%选择留在美国。
彼时,他们被称作“偷走美国技术的盗火者”——从钱学森到施一公,从硅谷芯片专家到华尔街投行精英。这群人用纳税人的钱完成学业,却将最尖端的技术与财富留在异国。
他们当初能为了更好的待遇而“背叛祖国”,现在能因为美国政府对华人学者的打压而离开美国,难保将来不会为了更好的条件再次背刺中国。
另一方面,部分归国学者与境外机构的利益链仍未斩断,他们在中美之间反复横跳,企图左右逢源。
例如2024年,某高校引进的“人工智能领军人才”被曝同时担任三家美国科技公司的顾问;某生物医药团队归国后,其核心专利竟与五年前在美国注册的成果高度重合。
更令人心惊的是,某些归国学者至今仍在享受双重身份红利。他们在国内高校担任“长江学者”,同时通过离岸公司持有境外专利;他们以“学术交流”为名频繁往返中美,却对国内核心科研项目了如指掌。
小编承认,这群人有知识、有文化也有技术,但他们也是精致利己主义者,与他们交往只能谈利益,不能谈情怀。
我们可以利用他们的才华实现科研进步,也乐见他们在中国享受超高待遇,但永远不能把他们当作如同钱学森一样的爱国者。
为了更好地利用这群人,中国亟需构建更严密的审查机制。
首先,应建立“学术成果溯源系统”,将归国学者的海外研究、专利归属、资金来源等数据纳入区块链存证,杜绝“带毒论文”和“影子专利”。
其次,对公派留学未归人员设立“历史清算委员会”,追缴违规所得并纳入科研诚信黑名单。
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重塑科研价值观。让更多的科研工作者重拾钱学森那句“科学没有祖国,但科学家有祖国”的初心。
归国人才潮既是机遇,更是警钟。这场浪潮撕开了科技竞争的残酷真相:在利益与忠诚的天平上,没有永远的净土。
唯有建立“技术防火墙”与“道德高压线”并行的机制,才能让归国者真正成为民族复兴的脊梁,而非潜伏在暗处的特洛伊木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