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在合肥参加科技研学游 受访单位供图

  体验编草龙、画鱼灯,了解徽派园林的搭建,在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探秘历史遗迹……4月8日,“春学江淮 研读安徽”启动仪式在安徽黄山举行,现场发布了“跟着金牌讲解员游安徽”“赓续红色精神 探寻千年徽州”等60条研学旅游精品线路。

  作为全国首批6个研学旅游基地品质提升试点省份之一,安徽省以“机制创新、标准引领、科技赋能、全域联动”为核心路径,推动研学旅游基地实现螺旋式进阶。

  提升品质建好四梁八柱

  围绕文化和旅游部《研学旅游基地品质提升试点工作方案》,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制定《安徽省研学旅游基地品质提升试点工作细则》,确立“自测—核验—整改—总结”的闭环机制,将全省44家试点基地、6个试点县(区)纳入统一管理体系。

  通过细化《研学旅游基地品质要素自测量表》(简称《自测量表》),安徽从资源与空间、教育服务、安全保障等六大维度设定评价体系,并明确C级至A级的梯度进阶目标。通过专家培训、实地督导、模拟打分等环节,帮助试点单位精准对标。合肥市包河区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评价:“《自测量表》既是一把标尺,也是一本指南,让我们在硬件升级、课程设计、安全管理上有了科学依据。”

  为发现各地研学旅游发展中的症结并精准施策,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30名专家作为智囊团,分赴黄山市、池州市试点基地把脉问诊;各市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文旅、教育、市场监管等部门联合制定课程规范、安全标准和师资培训计划;试点县(区)则聚焦特色资源,打造“一地一品牌”研学矩阵。

  以黄山市徽州区为例,当地将“徽文化”作为核心IP,串联潜口民宅、呈坎景区等资源点,形成古韵今风研学廊道,2024年接待研学游客超70万人次,成为长三角研学旅游热门目的地。

  从资源活化到场景再造

  安徽各地以特色化、科技化、育人化为导向,推动研学旅游从走马观花向深度体验转型,不同区域的实践既各具特色又相互呼应。

  合肥市包河区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创新馆等科创资源,推出“跟着科技去研学”主题线路,将课堂搬进实验室、工厂和生态园区。包公园旅游景区利用人工智能、全息投影技术,将传统蜡像馆升级为沉浸式“包公奏议馆”;迅达文化艺术研学基地则引入活字印刷、古法造纸等非遗体验,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和创新思维。

  黄山市徽州区则利用“数字+文化”盘活历史文化资源。在潜口民宅博物馆,通过三维建模和增强现实技术还原徽州古建的榫卯结构、雕刻技艺,学生可亲手“搭建”虚拟徽派建筑;呈坎景区推出《家业》影视同款年俗体验课,将宗族文化、农耕智慧融入研学场景,吸引学员参与。

  在皖北平原,阜阳“乐地·颍淮之光”基地以非遗元宇宙的模式受到关注,通过全息投影、扩展现实技术,阜阳剪纸、界首彩陶等168项非遗技艺实现数字化呈现,2024年,基地营收突破1600万元。“科技让传统文化更贴近年轻人了。”安徽乐地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数智化转型已成为中小研学基地突围的关键。

  从本地深耕到全域辐射

  借由试点,安徽研学旅游不仅实现了快速增长,更在品质、创新力和影响力上实现多维突破。

  研学旅游的品质标准体系建设日趋完善,助推行业升级。在安全管控领域,芜湖通航科普基地引入飞行模拟舱和智能定位设备,建立全流程安全预警系统,其经验作为标准推广;自由家黄山齐云营地通过研学大数据平台,实现课程定制、效果评估一站式服务,研学旅游带动所在景区综合收入年均增长率达25%。

  课程创新力显著增强,激活“教育+文旅”双属性。截至目前,安徽省已认定省级研学旅游示范基地129家,在全省研学旅游课程设计大赛中,71件优秀作品获奖。六安市的“红绿交融研学”项目将红色文化与在地科考线路串联,学生既能学习革命历史,又能参与生态监测,实现跨学科研学。安徽世纪明德旅行社开发的“徽派科技”课程通过参观蔚来汽车工厂、科大讯飞实验室,让学员直观感受科技进步带来的生活改变。

  市场影响力持续扩大,形成“本地深耕+全域辐射”格局。2024年,安徽省研学旅游接待量4659.6万人次,同比增长25.6%,研学旅游客源结构从以本地为主转向全国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客群占比显著提升,北京、广东等地的“徽文化研学专线”预订量翻番。

  未来,安徽将进一步总结试点经验,深化全域提质、数字赋能、区域协同三大行动,推动研学旅游从资源大省向品牌强省跨越。(记者 孔令晖)

来源: 中国文化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