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景圣

230万元(新台币,下同),这笔钱在政坛或许算不得惊天动地,但在此刻的台湾,却成了一道血红的旗帜。它不是用来买票、不是用来包装,而是罗智强拿房子抵押后捐出的“罢绿保台”专款,代表的不仅是他个人的政治豪赌,更是一场蓝军“背水一战”的火光。如今的台湾政坛,早已不是选举与论辩的竞技场,而是绿营操控司法、以政逼人的斗兽场。面对民进党的清算追杀,国民党若再犹豫、再观望、再计算,只怕下一次拼搏的机会,就将被彻底剥夺。



罗智强的动作不是偶然,而是点燃了一场愈演愈烈的“保卫战”。在民进党步步紧逼之下,蓝军30多名民代正面临罢免的高压炙烤。本该是民意反映制度的罢免程序,在民进党手中早已异化为党同伐异、整肃异己的政治绞刑。更可耻的是,面对这种打压,台湾的“民主灯塔”却毫无光芒,只剩绿营检调的寒光利刃。这不只是政治斗争,这是赤裸裸的政治清算。

民进党不惜动用“执政机器”,以检调之名行迫害之实。6名参与“双吴”罢免行动的青年军,被检调无端约谈,彷佛参与民主体制就成了犯罪。罗智强当即宣布替他们缴交保金,在蓝营议员徐弘庭、游淑慧等人分担之下,他毅然将原本为自己筹备的“自救粮草”230万元,全部投入支援“罢绿”最前线,为青年军讨回公道。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政治施舍,而是罗智强以实际行动向赖清德和民进党高喊:“来清算,就冲我来!”

在这场看似地方罢免、实则全岛博弈的政治战争中,罗智强展现出的是国民党难得的“血性”。他不是不知道此举的代价,也不是不知道这场仗注定艰险,但他知道,如果再退一步,蓝营就退无可退。他不是在保自己的官位,而是在为台湾民主制度的最后尊严点火。



相较之下,朱立伦的表现则显得姗姗来迟。身为国民党主席的他,过去一向被称为“政治精算师”,习惯计算风险、权衡代价、寻求中庸。但问题在于,民进党不是讲道理的对手,而是一个动用司法、掐住咽喉、寸步不让的政治机器。你讲制度,他用手段;你讲程序,他动警棍;你讲选民意志,他搞舆论封锁。在这种非对称战争中,任何温良恭俭让,只会换来更深的刀伤。

终于,朱立伦“醒了”。在蓝营多个县市党部主管遭调查的警讯之下,在同志一一被清算的现实面前,他终于意识到,如果此刻不拼,将再无翻盘之机。于是,他连续两个晚上带头“夜袭”台北地检署,号召民众上凯道对抗民进党“暴政”。这番动作,终于让人看到了朱立伦的怒火。但光有怒火远远不够,国民党如今需要的,不是作秀式的动员,而是系统性的反攻,是破釜沉舟的意志,是抛弃旧有包袱、凝聚新战线的革命性斗争策略。

“民进党有检调,我们有选票。”这句口号说得好听,但如果选票无法转化为反制机制、无法突破民进党掌控的媒体与司法封锁,那就是一句空话。这不是单靠一次上街游行、几个夜袭就能改变的格局。蓝营必须将战线扩大,把14个执政县市长拧成一股绳,主动联手民众党、争取中间选民,掀起一场“全民反暴政”的舆论风暴,才能扭转当前局势。



前民代郭正亮说得直白:“要有被警察抬走的准备。”这不仅是战斗意志的表态,更是对当下局势的真实写照。赖清德当局并不准备讲民主,它只准备“扫荡一切反对声音”。国民党如果还沉浸在过去的选战公式与妥协路线中,只会被一点点吃掉。今天是罗智强、徐弘庭,明天可能就是侯友宜、卢秀燕,乃至整个蓝军都将被扫进“绿色铁幕”。

必须要承认,如今台湾政坛的格局已经剧变,民进党已不再满足于执政,而是要独揽一切;国民党若还把自己当成“制度内的温和反对派”,那便是自掘坟墓。在这种情势下,唯有以战止战、以拼求生,才有可能打破困局。

此刻,是朱立伦证明自己是否配得上“战时领导者”称号的时候。是国民党全体动员、摆脱“在野惯性”、转为攻势的关键节点。更是台湾民众是否愿意用选票拒绝清算政治、终结绿色霸权的命运抉择。如果国民党这次还不拼,那就真的没机会再拼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