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涪陵发布”(涪陵融媒体中心官方账号)在某社交平台发布视频称,西南大学科研团队在涪陵武陵山大裂谷调查时,惊喜发现新物种——异鳞石山棕,生长在悬崖峭壁上,有1000多株,属于重庆特产,全国独一份。结果该视频遭网友群嘲。

21日,上游新闻(报料邮箱:baoliaosy@163.com)记者联系上当事人、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李先源教授,他告诉记者,异鳞石山棕的确为重庆特有,涪陵至武隆乌江沿线的石灰岩山地均有分布,喜生于裸露的岩石上。他和团队2017年冬天发现了异鳞石山棕的存在,多次前往栖息地研究,2019年发布了相关论文。他表示:“得出新物种的结论是耗费了大量心血的,研究过程是非常严谨的。”


有网友留言质疑。网络图

在“涪陵发布”的视频中,李先源教授介绍:“这个异鳞石山棕,是我们当时在搞调查的时候发现的,在武陵山大裂谷那个悬崖峭壁上有,看到可能有1000多株。与已发表的石山棕树植物对比,它有几个区别。这个植物是我们重庆特产的,其他地方没得。”

视频发布后,引发大量网友关注,有部分网友表示质疑甚至嘲讽。“这不就是普通的棕树吗”“你们什么时候才能走出办公室”“重庆特产,其他地方没有?我在XX笑,你们在哪里笑”……

不过,也有不少网友对上述观点进行了反驳,“真是外行看热闹,既然说是新物种,肯定是经过多方面考察论证的,虽然看起来是一样的,但和其他棕树肯定有区别”“评论区某些人就是自己在房间里刷抖音,然后去质疑一位跋山涉水调研植物的大学教授”“不要拿你的自以为是去挑战严谨的科学,即使不懂也请对教授保持尊重”。


介绍涪陵异鳞石山棕的视频引发网友关注和争议。 视频截图

曾是李先源教授的学生也现身评论区,以自身经历进行了澄清。“我是李老师曾经的学生,他带我们上山认植物,我们十几岁的大学生都跟不上他,怎么会是坐办公室的人?而且李老师认植物是公认的厉害,他是专业的,有真本事的。”

21日,李先源教授告诉上游新闻记者,自己和团队第一次看到异鳞石山棕还是2017年的冬天。“武陵山大裂谷修了个索桥,距离那个崖壁很近了,我们一看,不是寻常的棕树。于是我们在山上到处找,我找个地方爬了上去,由于季节不对,当时是冬天,花果都没有。从第二年开始,我就一直尝试去采这个棕树的花,起码去了武陵山大裂谷6次以上,每隔十来天都要去一次,但每次去都没开。后来在景区项目部的帮助下,终于采到了,我们在论文里面也专门感谢了他们。后来经过研究,确定这个棕树花期是4-6月,果期8-9月,不是常见的品种,存在很多差别。按照之前的资料,这种类型的棕树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贵州南部以及越南等地,包括两个种类,一个叫石山棕,一个叫两广石山棕。所以在武陵山大裂谷发现异鳞石山棕后,我们也感到很奇怪,因为其他同类普遍生活在南亚热带至热带,而这里气温并不高,冬天还要下雪,所以我们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


最左边纵向三张图片为异鳞石山棕,中间纵向三张图是两广石山棕,最右边纵向三图是石山棕。受访者供图

李先源教授表示,为了摸清异鳞石山棕与石山棕、两广石山棕的区别,“光是广西我都去了两次,看它们到底和我们新发现的新种有什么区别,去它们的原产地,结果发现很多不同。一是石山棕的叶鞘纤维老化之后像刺一样扎手,而异鳞石山棕和两广石山棕的叶鞘纤维比较柔软,摸起来像头发一样。两广石山棕的纤维先端是闭合在一起的,而异鳞石山棕纤维的先端是分离的。为什么取名‘异鳞’呢?意思是具有两种不同的鳞片,一种是块状、一种是粉末状。而石山棕的叶背面的鳞片像毛毛一样叠在一起,两广石山棕叶背的鳞片是粉末状的。”

按照相关资料,石山棕算是比较稀有、数量较少的一种植物。“不过,后来我们又在乌江沿线进行了寻找,后来找到了很多,有些山头几乎全是这种植物。为了发表相关论文,我们实地考察过很多次,所以说网上那些评论让我们走出办公室的,确实让人哭笑不得。我们是很严谨的,2017年发现这个植物,然后进行了几年严格研究论证。2019年,这篇论文发表在新西兰一个专业分类学杂志上。除了平时带学生出去研究植物,我们平时假期是也在野外跑。”

记者搜索知网发现,2022年4月,西南大学研究生彭慧曾发表过《石山棕属及其近缘植物的亲缘关系研究》的论文,指导老师正是李先源。


李先源教授(中)带学生研究植物。图据“西南大学悦享艺林”微信公众号

对于网友们的质疑和负面评价,李先源教授表示:“我平时不玩抖音,晓得这个事情还是前两天朋友和学生告诉我的,说看到有些网友批评我在乱说。我想说的是,我们平时工作是非常认真的,就以这次引发讨论的异鳞石山棕为例,从发现到采集花朵果实研究,再到发表论文,前前后后花了好几年,我和团队跑过不少地方,整个过程是很严谨的。当然,对于这些网友的说法,我并不生气,不会去计较。我都是马上就要退休的人了,心态也不会受影响。”

对于异鳞石山棕的应用前景,李先源教授给出了很高的评价,“这个物种有着很大的利用价值,尤其是在矿山恢复方面。以前挖矿挖了很多地方,生态环境恶劣,但是异鳞石山棕生长在陡峭的岩壁上,几乎没有土壤。加上外形也好看,所以很适合种植在那些需要恢复植被的矿山矿坑、岩石植物园等地。”

西南大学官网显示,李先源1965年4月出生,教授,硕士生导师,1996年于西南农业大学获理学硕士学位。主要从事植物分类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持各类纵向、横向科研项目30余项,以主编身份出版教材3部、以副主编身份出版教材3部。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负责的《观赏植物分类学》先后荣获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级在线开放课程、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负责的《珍奇观赏植物》获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上游新闻记者 金鑫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