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两款六代机加速试飞,照片越来越清晰,西方却越看越迷糊。

过去几个月时间里,中国正在研制中的两款六代机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明显是在进行高密度试飞工作。在六代机研发领域,中国已然走在了全球前列,率先列装六代机的可能性越来越高。


【“北六代”近期进行了多次试飞】


日前,西方推测编号“歼-50”,也被广大网友称为“北六代”的新一代国产战斗机,再次出现在了东北的天空中,外界首次较为清楚地看到了这架飞机上的座舱盖,破解了“歼50”到底是有人战机还是无人战机的问题。

“战区”等西方军事媒体指出,“歼50”采用了一种流线型的气泡形座舱盖,座舱盖与机身紧密融合,较大幅度地减少了雷达反射面积。

有人还是无人的问题解决了,但与此同时新的疑问却又出现了——让西方感到迷糊的一点是,这架正进行测试的“歼50”,到底是单座还是双座。由于现有图像仍不是非常清晰,外界只能确定,“歼50”的座舱盖很长,理论上可以使用串联座椅设置,配备两名飞行员。


【“歼50”的座舱盖成为了西方军事媒体关注的焦点】


西方现在迫切想弄清楚这一点,大概率是要借此推断出“歼50”的优先发展方向。

一般情况下单座战斗机会更加强调空战能力,偏重执行争夺制空权的空战任务,双座战斗机则更加注重多用性,除了夺取制空权,还要更多地执行对海、对地打击等任务,也更为适合承担无人机领机等任务。

而回顾歼-20的研发史,我们先研发单座版“歼50”,再在其基础上研发双座版的可能性不低。

除了座舱盖,外界这次还看到了“歼50”尾部的图像。外界认为,“歼50”的尾喷口造型与此前在珠海航展上公开展出过的一款国产推力矢量发动机很像,所以这款飞机也有可能使用了推力矢量发动机。


【除了座舱盖,外界这次还看到了“歼50”尾部的图像】


这种推论倒也没错,“歼50”无垂直尾翼的设计确实提升了飞机的隐身性能,提升了飞机的机动能力,但也为操纵稳定性带来了挑战,使用推力矢量发动机,可以有效提升飞机的操纵性能。

从这个角度上看,正是中国军工部门率先在国产航发领域取得了技术突破,拥有了生产更先进国产航发的能力,为六代机大胆使用无垂尾设计提供了更足的底气。

需要补充的是,仅在过去2周时间里,“歼50”就进行了至少2次的试飞,作为一款开始试飞仅3个多月的飞机,这种试飞频率可以说是相当高了。


【珠海航展上展出的国产新型发动机】


与此同时,外界推测编号“歼36”的“南六代”,也频繁进行试飞活动,多次出现在我国西南某省上空,甚至低空飞过了一条车流量较高的公路。

西方军事界通过现有的图像信息推断,“歼36”是一款拥有3台发动机、使用了并列双座等设计的新型战机。

中国这边两款六代机稳步进行试飞工作,频繁出现在天空之中,与美国那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歼36”近期也在频繁试飞】


美方的F-47战斗机从来没有公开亮相,外界能够看到的只有2张效果图,且就连这两张图,美国人也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只画出了机身前半段,通过艺术处理把机身后半段“藏”了起来。

即便如此,本着“自己必须赢”的原则,特朗普还是宣称实验版本的F-47已经“秘密试飞”近5年,所以F-47才是“首款第六代战斗机”。

在美国国内,有很多人对F-47项目充满了疑虑,刚刚卸任的前美国空军部长肯德尔就发布了一篇文章称,他原本有机会在特朗普上台前就推出类似F-47的六代机项目,但他没有这样做,而叫停了NGAD项目。

这是因为直到他离职前,新飞机是否符合美国国防战略,美军是否承担得起高额的研制费用等一系列有关六代机的问题都没有得到解答。

一些美国军事媒体更加直白地点出:忘掉F-47吧!美国及其盟友必须意识到,中国不断推出新型隐形战斗机,这不禁让人怀疑“美国和西方国家究竟如何才能跟上”。


【美国国内有一批人不看好F-47】


总的来看,中国两款第六代战斗机的密集试飞,不仅展现了中方在下一代空战装备研发上的迅猛势头,更折射出全球军事技术发展格局的变化,之前一直走在全球前列的美国,这次没能保持自身的技术优势。

这一转变的背后,则是中国军工体系从“追赶”向“引领”的悄然转身。这才是中国六代机试飞照片越来越清晰,而西方却感到越来越迷糊的根本原因。因为他们原先建立起来的认知,已经被这两款六代机的横空出世给彻底击碎了。

接下来若试飞顺利,中国或将在下一个十年之中率先列装六代机,重新定义未来的空战规则。但研发中的挑战犹存,中国军工部门仍旧需要在探索中持续突破自我。

这场中美之间隐性的“六代机竞赛”已不仅是武器系统的较量,更是国家意志、工业实力与创新能力的全面博弈——而中国正以密集的试飞轨迹,在天空写下自己的答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