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粟裕大将病逝后,中央的悼词里面,称粟裕“尤其擅长指挥大兵团作战”。如此高度评价,是对一位军事家专业能力的的最高肯定,连开国元帅们的悼词中,也未出现过类似的评语。
这句评价在军民中广为人知,主要是针对大将卓越军事才能的;而10年之后中央军委的一篇署名纪念文章,则重点褒扬了粟裕同志的高尚品德。
撰写文章的是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和张震。其中张震对粟裕大将尤为了解,解放战争中,他曾经在三野担任参谋长,是粟裕的直接下属。
文章中写明了粟裕在解放战争初期,将华中军区司令员职务让给老首长张鼎丞的往事,赞扬粟裕的谦逊和大局观,丝毫不慕个人名利。
但真正引人深思的,是对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的重新解读。粟裕在这一年受到错误批判,职务降低,但他“在身处逆境的情况下,又一次表现了坚强党性和高风亮节”。这是文章中的原话。
“坚强党性”、“高风亮节”两个措辞,非常有深意。军委发文进行评价,绝不可能是泛泛的赞扬,每个词都是经过斟酌、有明确依据的。具体是指什么呢?
粟裕大将的“坚强党性”,在58年受到批判时,展现得尤为明显。这一年的军委扩大会议,粟裕被指出存在“极端个人主义”错误,这样的指责他本人并不认同。但为了军队大局,时任总参谋长的粟裕前后做了8次检讨,事后也没有抱怨、消极。他把这看成军队的一项工作、组织的要求,即便委屈也要完成。
降职调到军事科学院之后,粟裕实际脱离了军事指挥权,但他仍然兢兢业业,在任何岗位上都勤勉工作,拿出成绩和贡献。1970年粟裕还亲自出国考察诺曼底登陆遗址,为将来可能的攻台作战做分析研究,更新战术;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后,粟裕和徐向前元帅一起坐镇后方,把控战争走向、调整打法。这都是粟裕在六、七十岁的年纪,坚持为党和军队做的贡献。
一位受过严重误解、蛰伏那么久的老将,几十年如一日地保持军人本色、心系国防并使出全力,这不是有党性的表现,还能是什么呢?
至于“高风亮节”,就更加具象化了,令人感慨不已。1959年粟裕就有平反的机会,因为前一年牵头批判他的几位首长,自身意外地遇到了很大考验,甚至比粟裕之前的处境还艰难。
所以58年军委扩大会议的议题及结论,是有可能被推翻的。甚至有领导专门找了粟裕,让他从这个角度在会上说几句话,对改善自身境遇、职务或许都有好处。然而粟裕大将是一名纯粹的军人,无心借用一时的政治风浪。这段时期他坚持不申诉、不落井下石、不搞冤冤相报那一套,并明确表态道:我几十年军事生涯中的表现,将来会为自己证明的。
如此高风亮节,太难得了。不是谁都有这样的心胸,粟裕完全担得起中央的这四字评价。虽然真正恢复名誉是在1994年,也就是军委署名文章发布之时,但老将军当年的话掷地有声,最终还是兑现了。
有读者可能存在疑问:为什么两位军委副主席,要以撰文登报的方式为粟裕恢复名誉呢?此前的拨乱反正时期,许多老干部都收到了总政治部的平反文件,似乎更正式一些。
这主要是因为,58年重点打击的是“教条主义”;而对粟裕进行的错误批判,其实并未形成正式文件,只是对于相关“错误”,在部队机关中进行了传达。这跟那些性质严重的错案,还是有区别。登报恢复名誉,是很恰当的方式,尤其纪念文章里面还加了一句,这是“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意见”,权威性不言而喻。
本栏目由军事历史作家运营,专注于军情、军史、战史、国际关系研究,以专业视角为您还原全貌,带来精彩细节。作品覆盖图文、视频、音频领域,欢迎关注以获得更多精彩文史内容,也欢迎您点赞、评论支持,作者期待您宝贵的意见建议。本文全网同步,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