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春末气温波动,水痘疫情再度进入高发期。国家疾控局近期发布警示,提醒公众尤其是儿童家长加强防范。数据显示,水痘传染性极强,易在幼儿园、学校等集体场所暴发,且成人感染后症状可能更严重。如何科学应对这一“见面传”疾病?本文结合权威指南与常见误区,为您梳理实用防护策略。

一、水痘高发季:症状与传播需警惕

水痘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发,潜伏期长达10-21天,初期症状类似感冒(发热、头痛、乏力),随后出现特征性皮疹:从躯干、头部向四肢扩散,红斑→丘疹→水疱→结痂,夜间瘙痒加剧,易因抓挠引发感染。

传播途径

  • 飞沫传播:咳嗽、打喷嚏。

  • 接触传播:直接触碰疱液或污染物品(如玩具、门把手)。

值得注意的是,患者从发病前1天到结痂前均具传染性,即使皮疹消退也需隔离至全部结痂(不少于病后2周)。


二、破除误区:这些认知“坑”你中了吗?

误区一:水痘是皮肤病,无需隔离
水痘实为急性传染病,传染性极强,需严格隔离。成人感染后可能引发高热、密集皮疹,甚至带状疱疹。

误区二:得过水痘终身免疫
多数人感染后获持久免疫,但免疫力低下时病毒可能“复活”引发带状疱疹。接种疫苗可双重预防。

误区三:接种疫苗后100%不感染
疫苗保护率约95%,且效力随时间减弱。世卫组织建议接种2剂(12-18月龄首剂,4-6岁加强),大幅降低重症风险。


三、科学防控:疾控专家划重点

疫苗优先:筑牢免疫屏障

  • 儿童:按程序接种2剂水痘疫苗,应急接种可在接触患者5天内进行,减轻症状。

  • 成人:未接种或未感染过的高风险人群(如教师、医护人员)建议补种。

切断传播链:细节管理不可少

  • 隔离患者:患儿需居家至全部结痂,用品需煮沸或暴晒消毒。

  • 环境清洁:勤通风、定期消毒玩具,用“七步洗手法”保持手卫生。

  • 避免聚集:高发期减少前往人群密集场所,外出佩戴口罩。

护理要点:减少并发症风险

  • 皮肤护理:剪短指甲、穿宽松衣物,避免抓挠;温水洗澡后涂抹保湿霜缓解瘙痒。

  • 及时就医:若出现高热不退、皮疹化脓、意识模糊等症状,需立即就医。

四、特殊人群:孕妇、婴幼儿需格外警惕

孕妇感染可能导致胎儿畸形;1岁以下婴儿及免疫缺陷者易出现肺炎、脑炎等严重并发症,需尽早抗病毒治疗。


五、学校与家庭:联防联控是关键

托幼机构应落实晨午检,发现疑似病例及时上报。家长需密切关注孩子健康状况,同时注意自身防护——成人患者往往症状更重,且可能将病毒传染给未免疫儿童。

结语

水痘虽可防可控,但公众认知误区仍存。通过科学接种、严格隔离和细致护理,我们完全有能力为孩子筑起健康防线。这个春天,让我们用知识“武装”家庭,远离水痘困扰!

参考资料:国家疾控局、中国疾控中心、多地卫健委健康提示。

#水痘进入高发期如何预防#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