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舆论唱衰蔚来,很多人了表达对蔚来、对李斌的不满。

当然,李斌也得到很多人理解、同情和支持。要知道,这种两极分化的待遇很不寻常。中国人一般讲究尊重努力!如果没有情绪,人们很少会在企业变革时期,对带头人、对老大表达不满甚至攻击。

为什么会对李斌有情绪?

受累于整个情绪造车的时代,旁观者太多。不少人对新势力造车的情绪和质疑远大于其他,这些情绪、评价,对对处在下行周期企业集中释放。某种程度,李斌作为被关注企业的老大,背了「锅」 !

另一面,新势力涌现的这十年,大量企业追求极致效率,崇尚推翻和改变,蔚来是夹缝中成长的典型和代表,作为老大,李斌为企业奔走相告,拥有过耀眼光环。

可眼下,蔚来迟迟没能取得人们想看的结果,这位过去被神话的老大就很容易成了情绪分化的矛盾点。

万幸的是,人们没看到被打倒的李斌。即便情绪滔天,大家看到的还是那个雷打不动、替蔚来奔走相告的「老大」!

于是,在李斌身上,人们看到了老大的难,但也看到「老大」的一番气象!

然而舆论的聚光灯是有范围的,今天汽车行业像李斌一样负重前行的老大有很多,如果我们把范围拉大、把周期拉长,或许还能读出中国汽车另一种「老大」气象!


文|锅斯傅

编辑|李佳琪

图片来源|网络

1

「需要被看到的老大难!」

董长征,国内氢燃料汽车技术的布道者。

6年前,当丰田开始在国内推广氢燃料汽车技术时,恰逢一家冒昧的中国企业把氢动力的水一下烧到150度。当整个行业蒸汽弥漫的时候,董长征看出了一项新技术的推广难度,也看到氢在国内的普及,过程快不了,急不来,需要有人先和时间交朋友!



为了验证氢燃料技术的价值,让全社会接受、认可,6年来,与国内高校成立研究院、与相关技术、应用企业展开合作、于国内成立氢能事业部,董长征一直在努力带领着丰田,一步步加大在中国的氢能事业投入。

这6年里,有人问过董长征:时候不到,为什么不能再等等?可他清楚,普及氢燃料的使命,世界上没有哪个企业比丰田更合适,基于对零排放汽车的理解,国内也没哪个独立体系比丰田中国更适配。

即便氢燃料到今天在也没能在国内真正沸腾。但董长征仍在技术普世与时间成本的对立中,寻找平衡!

段建军,豪华汽车在中国的讲述者,大家叫他「汽车诗人」!和所有新势力车企口中的「豪华」不一样,段建军对汽车豪华的理解,是建立在人生阅历和职业经验基础上的。

一个氛围灯在别人眼里,只有颜色和数量区别;但在段建军眼里,却是车与音乐交互的状态,是豪华人生对每一段旅程的宝贵和真视!



2021年,奔驰在华销量出现3%下滑。和所有人看到奔驰不行、传统汽车不行的论调不一样!段建军最担心的是国内有关何为豪华产品的认知标准要「塌房」了!

某种程度,标准塌房比社会贫穷更可怕!它预示,行业会沉沦到一个缺乏知识、缺乏爱,更缺乏规矩的势态里。相比「缺钱」一旦人们缺了这三样东西,纠正要远比登天难。

段建军的理解不是没道理。在传统豪华被无底线拉踩的过程中,人们很清楚豪华的质感,不同阶层感悟不同。可在这个营销拼嗓门的年代,底蕴越深厚,豪华的解释成本越高。唱片公司被盗版逼得负债累累;假冒伪劣冲垮原创企业;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从不是什么新鲜事儿。

对于奔驰来说,一家穿着鞋的企业,怎么做得出去和光脚的企业站在十字街头对峙呢?中国汽车高端文化又到底虚弱到了什么程度,才会让人们对原创和模仿是非不分,颠倒黑白?这个段建军无法作答。

毛京波,一位能把品牌讲成故事的艺术家,一个能告诉人们文化、修养和内啡肽之间存在怎样关系的营销高手。

过去2年,从林肯到路特斯,在成功向中国讲述何为美式豪华后,毛京波试着用新身份、新方法来向人们解释何为英式豪华!这2年,她用做证明题的方式,围着超豪华市场去证明:中国新能源不能只有高端产品,没有高端品牌!



从路特斯日,毛京波把驾驭融入到品牌的理念;到艺术橱窗把现代和美学融入到汽车门店;再到客户服务理念,把创始人为一人造一车,延伸出了为一人建一店...毛京从创新概念到规范动作不断尝试,只为回应高端路上,品牌不能掉队!否则,「新能源高端化」永远会是个伪命题,那些高端服务和所谓情绪价值,客户只能看到情绪,永远享受不到价值。

和汽车打了半辈子交道,毛京波非常清楚,汽车是工具,可归根结底还是消费品;也清楚,产品成为高端,品牌对于消费者的吸引力有多大?只有市场有了认知,用户才会有选择。没有品牌,再好的产品靠碎片化打造,也换不来消费者的指名购买。



豪华不是冰冷的配置清单,唤醒价值的共鸣在毛京波的棋盘上举足轻重。但高端之于新能源在规模与品牌的问题上,到底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在缺乏资金输血的体系里,高端品牌还应不应该围绕品牌和体系化展开工作?这个问题毛京波不好去回答。

今天,类似老大在汽车行业还有很多,老大难的问题也有很多。他们的身上承载过一个品牌赋予的使命,手中也决定着何为一个品牌的底线。尽管,他们也会有很多的解释不清,回答不了。但这不妨碍人们从他们身上,去看汽车的另一种图景。

因为所有人都清楚,如果没有他们,中国汽车的当代史一定会是另一种写法!

2

「别让老大彻底倒下!」

也许外人看来,过去30年,这些汽车商业场上的「老大们」交集不多,彼此看问题的立场、差异也很大。实际上大家身上的共同点很多:都是产业开发的受益者,都赶上中国汽车最好的30年,也都用结果证明了过程的价值!



因此这不妨碍任,何一位后晋的汽车行业管理者,能够从老大们身上学到东西。在如今这个大变革的年代,汽车的人才陷入了普遍的焦虑之中:大环境的不确定性、新商业模式的冲击、高管和人才梯队的青黄不接……

某种程度,这些问题都是老大难衍化来的。可老大之所以出现难题,不是他们不顺应时势,相反是更多源于对规则的坚持。



丰田是一家将标准化当做价值观的企业,它要求每一位员工都能够“入模子”,做任何事情都要符合“定战略、建班子、带队伍”的方法;身处豪华“大染缸”的奔驰,坚持造车品质、安全即豪华,坚持品质和安全是豪华的上线;至今在超豪华市场仍首屈一指的路特斯,坚持极致驾驭的体验,无论是传统还是新兴都值得尝试,坚持要赛道文化与生活化之间值得充分整合...

当然了,让老大不难很容易。剥夺他们求变的勇气,不去赋予他们荣誉感,或是给他们套上鲜亮的外套,摆在庙堂之上。不仅难题消失了,也许老大也就消失了。

如果我们把任何一家企业的未来,放到下一个30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刻度上。人们值得从今天汽车行业中,老大的困惑和思考中去得到启示。

今天汽车行业,在迭代也在进步,老大是需要被看到的,老大难也需要被看到的环境和通道。尽管,他们不需要被理解,但却需要被激励,需要被追随…

人们不该忘了,对老大来说,难一时容易;可一直难,难一世,那太难了;对行业来说,一个人难是个例,如果一群人都难,连老大都难得很普遍,似乎是显现出时代的另一种图景。

3

新能源需要怎样的「老大」?

我们再去设想,假如某一天,当这些老大们都失去了冲动,当他们也开始随波逐流,当大家都不再坚守而是去迎合…

到那时,人们还在去遵循的又会是一个怎样的汽车秩序和规则呢?

多少年来,汽车这个工业密集型的产物都证明过,一旦脱离客观规律,用拼拼凑凑的方式经营结果一定是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何小鹏能用好王凤英,就是一面镜子!它照出新能源企业对人才「错付」后,过程必然惨痛,也照出情绪造车的年代下好管理和坏管理形成的割裂感,还照出企业迭代过程,一定会出现懂行得人坚守与不懂行的人错乱...

尽管今天的新势力很多已经过了生死线,可哪个企业不是在疲惫应对意外,又有哪个不是跌跌撞撞,混乱不堪呢?



就像德克鲁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说的那样:好企业往往就是单调乏味的,甚至没有任何激动人心的事去发生!

今天,之所以新能源企业大搞奋战,提前多少天完成任务,用照德克鲁的方式理解,他们还只是把很多事情还在当做意外去管理,可如果一个企业,每天都在应付意外管理,那这样的企业一定是混乱不堪的。

熟悉汽车发展图景的人都清楚,管理者对企业的改变是分成3个层次的:最低层次的管事儿;高一个层次的能管人;可往往那些层次最高、真正意义的老大才懂得建立体系,管理机制。



今天的新能源时代,我们能看到,造车也开始衍变出了分3个层次:有靠抄袭为术,拿对标为道,用低价入世,这种野蛮人行径;有层次高一些,站在别人肩膀上修修补补,靠喊口号先赚个盆满钵满,这种是美其名曰的消费路线;反而,层次最高、拥有成熟造车底蕴的,坚持对长期技术迭代,坚持要给市场、用户造好产品的企业,今天却普遍出现老大难的问题。

当然会有人说,这是造车新势力的乐趣所在!但也应该有人看到,这种错配有可能给行业带去的打击和教训。

我们不妨换个角度,如果能够重新匹配,今天头绪杂乱的新能源企业,他们该如何用好这些老大?这个思路,或许会成为一些有理想的新能源企业,可能去改变自己的下一个新机会!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