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梅还没从这几天的劳累中缓过劲来,坐在沙发上整个人跟瘫了似的,脚都酸得不想抬一下。看着茶几上还没来得及收的外卖盒子和用过的水杯,她突然就有点后悔:她到底是图什么呢?
事情要从上个礼拜说起。小梅的表姑从外地过来,说是来“看看外甥女”,顺便在城里逛逛玩玩。小梅妈打电话时语气特热情:“你表姑难得出趟远门,你得接待得像回事,听见没?咱们家门风不能差。”小梅嘴上应着“知道了知道了”,心里却有点打鼓,毕竟这位表姑平时就挺挑剔,一句话里头能夹仨“嫌弃”,说话像在刮人。
不过毕竟是亲戚,小梅还是做了不少准备。她提前三天请了假,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连阳台上积灰的花盆都擦了。她开车去市里火车站接人,单程就开了仨小时——别问为什么不坐高铁,表姑说“晕车晕得厉害,高铁那速度受不了”,非要坐普通慢车。
到了车站,小梅在人群里一眼就看到了表姑,拖着个巨大的行李箱,还带着两个纸箱子。小梅赶紧跑上去接过来:“表姑,累坏了吧?”结果表姑第一句话就是:“你这车怎么开这么久,我在车站都站出腿疼了。”
小梅笑着说:“路上有点堵,咱这儿周末都这样,来,快上车。”
表姑上车后一路挑三拣四,“你这车也太小了吧,我腿都伸不开”,“空调吹得我头晕”“这导航咋老是绕路”,说得小梅心里直冒火,但又不能发作,只能忍。
回到家已经快晚上八点,小梅赶紧下厨做饭。她平时做饭挺随意的,但这回特意做了四菜一汤,有荤有素,还炒了个她妈说表姑爱吃的酸豆角炒肉。结果饭刚端上桌,表姑夹了一口酸豆角就皱眉:“这也太咸了点,你们现在都吃这么重口的吗?”
小梅笑得脸都僵了:“我妈说您喜欢酸豆角,我还特意买的手工腌的。”
“是喜欢,但你这味儿调得太重,咸得齁嗓子。”表姑边说边把碗一推,“我随便吃点,不饿。”
小梅只能默默地收拾桌子,心里开始默念三天三天三天,熬过去就好了。
接下来的三天,小梅基本是全天候“导游+司机”模式。第一天带表姑去了博物馆,表姑说“太闷”;第二天去商场,表姑说“太吵,年轻人买的衣服都跟破布条似的”;第三天想带她去郊区摘草莓,表姑说“走不动路,蚊子多”。
小梅说:“那您想去哪儿?”
表姑翻着眼说:“你比我还不知道我想去哪儿?不是你本地人嘛?”
小梅心里那个窝火,脸上还得赔着笑:“那不然咱明天就去城北老街?那边老字号小吃挺多的。”
表姑嗯了一声,像是勉强答应了似的。可真去了老街,吃了碗牛肉面,她又开始挑:“这肉还没我小孙子碗里多,你们本地人都吃这种假冒伪劣的吗?”
小梅都快崩溃了,一碗牛肉面二十八,坐的是干净的小店,牛肉切得厚厚的,她自己还挺爱吃的,结果在人嘴里就成了“假冒伪劣”。
更别提这几天,表姑洗澡要用一次性毛巾,小梅特地去超市买了十几块钱一包的,她嫌太薄。喝水得温的,小梅家不常喝热水,她跑了好几次烧水壶。
晚上睡觉得关灯关手机静音,说自己睡眠浅……小梅觉得自己像个哄大爷似的伺候着。
最关键的是,钱花得比蜜还快。车费、饭钱、景点门票、小零食、纪念品……三天下来一算,小梅微信账单里支出那一栏都快满格了。
她也没指望表姑给她钱,毕竟是亲戚,但最起码说句“辛苦了”吧?
结果临走那天,小梅又是开车仨小时送到车站,帮着搬行李、送水、买车票。车进站前,她问:“表姑,这几天还满意吧?”
表姑一边理行李一边说:“你这儿也就那样吧,城市小、东西贵、空气干,我看不太适合我住。还有你这性子,太闷了点,跟你妈年轻时一样,不够灵活,要多学着点。”
说完就一头钻进车厢,连句“谢谢”都没有。
小梅愣在原地,手上还拎着给她买的水果袋子。人走了,话也落地了,半点情面都没留。她站了半天,鼻子有点发酸,自己到底图啥呢?车接了、饭做了、陪玩了、花了小五千,换来一句“你得多学着点”。
回家路上,小梅特意绕了远,去买了杯喜茶,又点了份炸鸡翅。她边开车边自言自语:“以后亲戚来,不接,不陪,不花钱。谁愿意当热脸贴冷屁股,谁上。”
她知道这事回头要跟她妈说,指不定又是一通“你不懂事”,可她是真心累了。人和人之间最起码的尊重都没有,那这亲情就只剩个壳子了。
晚上回到家,小梅把那袋水果拿出来,洗干净放在冰箱里,一边收拾一边摇头笑:“我这是图个啥劲儿?”
窗外车灯来来往往,城市还是那个城市,可小梅觉得心里终于轻快了点——有些人,不是你不够好,是他们从来就没想过给你一个好脸色。那就算了,别为不懂感恩的人赔上自己全身的力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