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类历史题材的小说、影视剧里,古代武将个个神勇非凡,他们手持动辄几十斤甚至上百斤的兵器,在战场上左冲右突、大杀四方,仿佛那些沉重兵器在他们手中轻如鸿毛。

像关羽的青龙偃月刀,据说重达八十二斤;吕布的方天画戟,重四十斤;还有隋唐时期李元霸那对擂鼓瓮金锤,更是夸张到八百斤 。这般描述,让不少人深信古代武将真有如此神力,能挥舞着几十斤重的兵器战斗一整天。

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让我们借助出土文物,来揭开古代兵器真实重量的神秘面纱。



一、传说中的重型兵器,真的存在吗?

三国时期,关羽关二爷在民间被尊为 “武圣”,他的形象深入人心,而他手中那把青龙偃月刀更是成为了标志性武器。

在《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中,对这把刀的重量和威力进行了大肆渲染,“青龙偃月刀,又名‘冷艳锯’,重八十二斤”,在战场上,关羽凭借此刀,过五关斩六将,威震华夏。

同样,吕布作为三国时期的猛将,其手中的方天画戟也被描绘得神乎其神,“头戴三叉束发紫金冠,体挂西川红锦百花袍,身披兽面吞头连环铠,腰系勒甲玲珑狮蛮带;弓箭随身,手持画戟,坐下嘶风赤兔马”,这方天画戟重四十斤,助吕布在虎牢关前力战刘关张三英,好不威风。

再看隋唐时期,李元霸的擂鼓瓮金锤堪称一绝,传说重达八百斤,在战场上他挥舞双锤,如入无人之境,敌军将士纷纷望风披靡。程咬金的三板斧,虽相对来说重量稍轻,可也有八十多斤,凭借这三板斧,程咬金在瓦岗寨闯出了赫赫威名。

秦叔宝的双锏,重量据说达到了一百三十多斤,刚猛无比。这些文学作品中的描述,让古代武将与重型兵器紧密相连,似乎只有手持如此重量的兵器,才能彰显他们的勇猛。



但从科学的人体学构造角度来看,人的关节和肌肉承受能力是有限的。现代的举重运动员,要举起上百斤的重量,不仅需要长期专业的高强度训练,还得借助专业的护具来保护关节和肌肉。

而古代武将,即便日常有锻炼,但他们的训练方式与现代专业举重训练大不相同,况且他们上战场时,身上还穿着几十斤重的甲胄。甲胄的主要作用是防御,并非保护关节,在这种情况下,长时间举着几十斤重的兵器作战,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战国时期,秦武王嬴荡好与人比试力气,在一次举鼎时,愣是将巨大的铜鼎举过头顶,结果却因不堪重负,吐血而死。这一历史事件充分说明了,人体的肌肉和骨骼很难承受超出极限的重量,更别提在战场上还要随时挥举兵器作战了。



二、出土文物呈现的真实兵器重量

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推进,一件件古代兵器重见天日,它们为我们了解古代兵器的真实重量提供了确凿的证据。

越王勾践剑,作为一件传世国宝,1965 年出土于湖北省江陵县的楚墓,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这把剑长 55.6 厘米,宽 5 厘米,剑身有黑色花纹,材料为铜和锡,正面刻有 “越王鸠浅自乍用剑”(“鸠浅” 即 “勾践”,“乍” 即 “作”)铭文 。

其重量仅有 875 克,还不到 2 斤,剑身薄且轻。如此轻便的宝剑,在当时的战场上,无疑能让使用者更加灵活地施展剑术,出剑速度更快,也更易于掌控。

宋代的锏相对越王勾践剑要重一些,达到了 3600 克,也就是 7 斤多,但这与传说中秦叔宝那重达一百三十多斤的双锏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明代士兵常用的长枪,重量大概在 3 斤左右,钩镰也是差不多这个重量。

这样的重量,既保证了兵器在战场上具备一定的杀伤力,又能让士兵在长时间作战中灵活使用,不会因兵器过重而消耗过多体力。



西汉的铜柄铁剑,长度近 70 厘米,剑鞘重 90 克,剑身重 620 克,加起来也就一斤多,甚至还不如越王勾践剑重。还有一些长度超过 90 厘米的剑,重量也不过 800 克。

北周名将李贤使用过的环手铁刀,稍微重一些,为 2.1 斤,对于身经百战的李贤来说,这样的重量在战场上既能发挥出刀的威力,又能保证自身的灵活性,以此保命杀敌。



除此之外,考古发掘中还出土了铁棍、刀剑等兵器,其中较重的有十几斤。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实战中,士兵们多是近身肉搏,使用的大多是短兵器,其重量一般维持在 5 公斤以内。

对于经过一定训练的成年男子而言,拿起并熟练使用 5 公斤以内的兵器并非难事。而超过 5 公斤的兵器,就只有那些具备特殊本领的人才能驾驭了,但绝不存在几十斤重的兵器,更不可能有人拿着几十斤重的兵器打一整天仗。



三、兵器重量背后的考量

从实际的战争需求来看,兵器并非越重越好。在战场上,兵器的重量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来考量。

首先,兵器的重量要保证使用者能够灵活操作。过重的兵器,虽然在攻击力上可能有一定优势,但会极大地限制使用者的行动速度和反应能力。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一旦行动迟缓,就很容易陷入被动,甚至丢掉性命。

比如骑兵在冲锋时,若使用过重的兵器,不仅难以精准地攻击敌人,还可能影响战马的速度和灵活性,导致冲锋效果大打折扣。

其次,兵器重量还与军队的长途行军和战略部署密切相关。在古代战争中,军队常常需要进行长途跋涉,奔赴战场。



如果士兵们携带的兵器过于笨重,会极大地增加行军负担,降低军队的机动能力。一支行动缓慢的军队,在战略部署上会受到诸多限制,难以迅速应对敌人的变化,甚至可能错失战机。

所以,古代的将领在选择和打造兵器时,往往会权衡兵器的攻击力与士兵的操控性、行军便利性等因素,力求找到一个平衡点,让兵器既能在战场上发挥出足够的杀伤力,又能适应复杂多变的战场环境。



四、文学作品夸张描写的原因

既然出土文物显示古代兵器的真实重量远没有文学作品中描述的那么夸张,那为何在小说、影视剧中,古代武将的兵器会被描绘得如此之重呢?

一方面,这是为了突出武将的勇猛形象。在文学创作中,通过赋予武将超常规重量的兵器,能够增强他们的英雄色彩,让读者或观众更容易对这些角色产生崇拜之情。

比如关羽的青龙偃月刀,其八十二斤的重量,让人一听就觉得关二爷力大无穷、武艺高强,在战场上必定所向披靡。这种夸张描写,能够极大地满足人们对英雄的想象和期待。

另一方面,古代的度量衡标准在不同朝代有所差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兵器重量在口口相传中被夸大。而且民间流传的故事,在传播过程中往往会加入一些夸张的说法,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故事中的兵器重量就越来越离谱。



再加上一些作者为了吸引读者眼球,在创作时也会有意对兵器重量进行夸大处理,从而使得文学作品中的兵器重量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

通过对出土文物的研究以及对古代战争实际需求的分析,我们清晰地认识到,古代武将并不能举着几十斤重的兵器在战场上打一天。文学作品中的夸张描写,虽然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英勇无敌的武将形象,但也让我们对古代兵器的真实重量产生了误解。

出土文物为我们还原了历史的真相,让我们了解到古代兵器的重量其实是在一个相对合理的范围内,既保证了杀伤力,又兼顾了使用者的操控性和军队的作战需求。

在看待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和影视剧时,我们应当保持理性,结合考古发现等真实资料,去伪存真,这样才能更准确地了解古代的军事文化和战争场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