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回看了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8天前有关重组的视频,有两个细节耐人寻味。关于重组对长安汽车影响的问题,他在说答案时采用了「传达」一词,并且强调答案不是他自己的说法,但又不能说出是谁说的。
闪烁其辞的表达,尽显他这个级别人物讲话的艺术。听起来,他的确回答了有关大重组事宜的相关问题,但又没有直接言明。总之,答案尽在虚实之间。借助于财报发布的时机,对大重组这样的话题进行回应,的确经过了精心安排。
其实,这些都是大重组过程的一部分。
2025年4月17日。另外两大汽车集团重组的方案,被彻底揭开。在本田和日产宣布进行统合后第22天(即2025年1月14日),本田提出把共同控股公司的名字定为本田控股,抹掉了日产的名字;并且按照控股公司社长及多数董事由本田指派的事前约定,本田要在董事会里占据7席,日产只能占3席。本田突然的改变,让日产参与谈判的部分人士很受刺激。
在日本,大重组通常会顾及被收购一方的面子。住友银行主导的合并,公司被命名为三井住友银行;新日铁与住友金属工业的合并,最初叫做新日铁住金。平起平坐的表面文章,至少是要做足的,本田和日产在初始阶段也是如此。
按照两大汽车集团原来的想法,这次世纪统合以平等的方式推进,组成世界级的大型汽车集团后,各自都能保持相对独立的运作,产品、品牌、技术、全球化战略都不应受到重组的影响,双方共同寻找一切有利的因素,实现电动化与智能化的转型。
进入大重组阶段后,日产仍然是一副大型国有企业的作风。在制定重振计划时,提出了裁员9000人、削减20%产能的计划,不关闭日本的工厂。这与本田意向中裁员30%(即1.2万人)的目标相去甚远,且其自救的方案不足以摆脱扭亏困境。日产迟缓的决策速度,让本田失去了耐心,于是对大重组提出新的做法。
三天后,本田再次拿出了更具进攻性的提案,计划通过股权交换,把日产变成子公司。所有战略规划和人事决策,全部由本田负责。与此同时,本田还建议所有的汽车平台,统一为本田标准。大重组筹备委员会的各个工作小组负责人,由本田的相关人员担任。平等的重组,彻底变成了日产配合本田对自身业务进行整合。
活下去的焦虑,让本田抛弃了面子,直接端出了事实,大重组就是强者吞并弱者。感觉受到了侮辱的日产,在横滨的董事会里进行持久的商谈后,做出了最终选择。
2025年2月6日。在东风汽车集团股份与长安汽车等宣布母公司进行重组事宜前三天,日产的高层正式拜访本田。本田的一众高管取消了在北海道冬季试验场进行车辆试驾的计划,在总部静候日产高层的到来。再往后,就是人尽皆知的停止大重组官宣。
相比于本田把日产大卸八块的强硬方案,长安和东风的重组,则是稳中求进。朱华荣在第三点答案中说到:
重组不但不会对长安汽车产生不利影响,还会为长安的长远发展创造更多有利因素。
这与本田和日产重组理论上的目标基本一致,但他们对待彼此的态度、具体的操作做法、对危机的认知差异,让抱团取暖的机会毁于一旦。由于他们各自的生存难题并未解决,重启谈判的可能性在增大。
2025年4月16日。在朱华荣确认长安与相关汽车集团的重组方案基本完成后第五天,湖北省最高层在调研东风时强调,支持东风发展是湖北的分内之事,应尽之责:
东风,不是一片小树叶,也不是小船,而是巨舰,不惧风浪。
该来的迟早会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