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梦楠
编者按
当四月的春风轻拂书页,一年一度的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循着墨香,探访三位当代读书人的精神原乡——《百家讲坛》主讲嘉宾、海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海滨以学术为锚,在典籍长河中打捞思想明珠;海南省图书馆业务管理部主任韩川平化身书香摆渡人,带领大家找到阅读的灯塔;90后青年诗人小岛则带领读者们在诗性潮汐中追寻灵魂的秘境。他们或深耕学理,或播撒书香,或捕捉诗性,共同编织着2025年的阅读蓝图。在这个属于所有读书人的节日里,愿每位读者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星辰航线,让阅读成为对抗时空的永恒罗盘。
海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海滨:
于诗酒中品读文化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的诗歌是一代代人绕不开的阅读启蒙,“明月”的清辉映照着游子的无眠,“白玉盘”的遐想寄托着华夏文明的浪漫。 在人工智能重构世界的今天,李白用文字编织出的银河,仍在照亮我们追寻诗意的眼眸。
海滨。受访者供图
海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理事海滨从事李白相关研究已有30个年头。普通人如何通过阅读走近李白,感受这位冠绝千古的“诗仙”魅力?
“大家在网络上常常说‘一键三连’,我建议阅读李白也‘三连’。”海滨介绍,他推荐的第一本书,是安旗教授所著的《李白传》。第二本则是薛天纬教授的《李白诗选》,还有自己的《李白的长安道》。
在书卷气与江湖气交织间,海滨先生以研究者与传记者的双重身份,为我们铺开一幅唐代诗酒江湖的文化长卷。
在唐诗研究领域,陈尚君教授的《唐五代诗全编》让海滨赞不绝口。
“这部书超越了清朝编修的《全唐诗》,可以称为三全之书。”海滨进一步介绍,从数量上来说,这是目前收集唐诗最全的书,对于唐代的每一个诗人都作了非常精要而全面的介绍。
把阅读的维度拉伸向更为广阔的天地。传统文化类书籍也是海滨极为关注的领域。
在这方面,海滨认为,中州古籍出版社的《二十四节气里读懂中国》独具匠心,它以24节气为序,将历史、诗词与节气相结合,解读中国传统文化。书籍图文并茂,实现电子化,读者扫码即可在线听书。
在注重家风家教建设的当下,海滨推荐了两本与之相关的佳作。
万曼璐教授基于《百家讲坛》主讲内容完成的《千古家书》,选取12封名人家书为基础,以细腻的笔触解析书信内容,并围绕其所关涉的具体人物及其家庭,连缀起一系列相关的精彩故事,文字干净优雅,如和风细雨般滋润读者心灵。
张花氏教授的《是父是子:三苏家风家教》对苏氏家族家风的解读新颖、全面且深入。图书考证还原苏轼家族几代人的家风家教传递过程,透过家风家教现象,从心理学、教育学等角度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为当下家长教育孩子提供了诸多有益启示。
“再将目光转回岛内,我也推荐几本海南文化特色读物。”海滨说,海南青年学者何杰华的《海瑞传》作为海南文化的代表作品,值得一读。
而《东坡带你游海南》是一本将东坡文化与海南旅游完美融合的书籍,由海南古月心文化创意工作室团队打造,图文并茂,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还包含详细的旅游攻略,是来海南旅游的绝佳指南。
“今年,我的读书计划还是围绕自己的工作和兴趣展开。”海滨表示,他会持续关注国内外李白研究的新成果,同时聚焦苏轼研究中的苏轼与海南、苏轼与女性、苏轼兄弟等话题。此外,洛阳的厚重文化底蕴也吸引着他,相关书籍成为他阅读的重点之一。
读书之余,海滨笔耕不辍,创作计划依旧满满当当。
“《诗仙李白在人间》和《一生好入名山游》将陆续完成,后者将以12座山为坐标,串联起李白跌宕起伏的人生轨迹。”海滨透露,他创作的《李白十讲》也即将面世,已经与北京大学出版社签约,预计篇幅达25万至30万字。
今年,海滨的一大计划就是重走李白之路,重走东坡之路,重走一些唐诗之路、宋词之路。“通过这种方式,把自己的读书和自己的行走结合起来,在这过程中去捕捉和体会古人的经历、思想、情感,以及他们是如何在那样一种情境下进行一种文学创作,留下了这么多千古名篇。”海滨说。
“对于读者来说,‘躬行’同样必不可少。”海滨坦言,走过半生,他对古人所谈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有了更多理解,也希望更多的读者能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海南省图书馆业务管理部主任韩川平:
洞察潮流,与时代对话
从“碎片化获取”迈向“体系化建构”,从“单向知识接收”转向“多元文化共创”……从事全民阅读推广十二年,海南省图书馆业务管理部主任韩川平见证了海南阅读推广的蓬勃发展,也敏锐洞察到阅读趋势的变迁。
韩川平。受访者供图
韩川平说,数字媒介的兴起让阅读场景变得丰富多样,读者主体意识觉醒,围绕特定领域深入阅读的“项目式阅读”成为新潮流。更令人欣喜的是,读者从被动消费者转变为文化的解读者、传播者和共创者,在文化传承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时代在变迁,但韩川平对阅读的坚守却始终不变,即:每一本打开的书都是一艘渡船,载着读者穿越时空迷雾,抵达文明的此岸与彼岸。
谈及今年的读书计划,韩川平用“根系与枝叶”来生动概括。
根系书单专注于本土文化研究,枝叶书单则着眼于学术前沿动态。以正在阅读的《南海天书:更路簿》为例,这本海南渔民世代相传的航海手册意义非凡。书中记录的200多条航线,每条都蕴含着华人在东南亚的迁徙密码,为“海上丝路” 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学理支撑。通过深入研读这类书籍,韩川平希望能挖掘海南本土文化的深厚底蕴,探寻其在历史长河中的独特价值,让本土文化的根系扎得更深。
为了更好地推动阅读推广工作,韩川平还在重读《认知天性》。这本书为她探索阅读推广的创新路径提供了灵感,比如她发现“间隔重复法”特别适合推广古诗词。基于此,她计划把馆藏展览过的描写海南的古诗词制作成“记忆盲盒”对外推送,让读者在时空交错中感受文化的流动。
在韩川平今年的书单中,有两本书格外引人注目。《技术时代的阅读》由西班牙社会学家、文学批评家维森特・加西亚・德拉・孔查所著,在AI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它直面人类阅读面临的挑战——当机器能生成流畅文字,人类阅读的意义究竟何在?书中给出“情感共鸣不可替代”的观点,引发人们对阅读本质的深刻思考。
中国当代青年作家陈春成的《夜晚的潜水艇》同样别具魅力。书中通过“古画追寻”“棋魂转世”等奇幻故事,展现了传统美学在当代生活中的隐秘延续。书中描写古画失踪的段落,能让读者联想起奶奶的老绣片,这种私人记忆与公共文化的碰撞,传递出独特的阅读温度,是机器永远无法模拟的。
韩川平介绍,两本书形成微妙的对话:《技术时代的阅读》守护人类阅读的情感本质,《夜晚的潜水艇》实践传统文化的现代转译。
它们共同强调,在全球化和技术变革的浪潮中,人类通过“阅读—创造—践行”的循环,维系精神世界的独特性与连通性的重要性。
在长期阅读实践中,韩川平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立体阅读法。“三色批注法”用不同颜色标记核心观点、案例联想、疑问与反驳,将书页变成动态思考场;“时空拼图法”通过跨时空对照阅读,实现不同文本的思想嫁接;“倒逼输入法”要求读完书后进行成果转化,如写书评、制作海报、录制解读等。
“当学术成果能照亮普通人的生活,阅读就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仪式,而是像骑楼老街的青砖一样,成为触手可及的文化肌理。”对于希望培养阅读习惯的读者,韩川平建议先破除“必须读完”的“阅读焦虑”,找到自己的“阅读生物钟”,从“微习惯”入手,让阅读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90后青年诗人小岛:
在阅读中,读懂日子的诗意
“开了诗人书店后,我才真正学会了,如何做一个读书人。”阅读,对于90后青年诗人小岛有着独特的意义。
小岛。受访者供图
环游了20多个国家,阅读帮助小岛走进自己的内心,了解内在的灵魂。2023年,小岛回到故乡陵水,开了一家书店,以书会友,讲一些生活里的乐趣,分享一些日子里的苦,讨论阅读感悟,读懂日子里的诗意。
“我今年的阅读目标是读100本儿童诗集,‘读童诗,养童心’,从文字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在儿童诗歌里体会一个人的心灵成长。”小岛说,关注儿童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他已为海南岛上的小学生们上了40多堂《公益小岛诗歌课》,在陵水的乡村跟孩子们一起写诗,在乐东的田野跟孩子们一起读诗,在海南省小学领读者大会带领大家一起书写诗意。
小岛透露,他今年在小红书以“小岛诗歌课”为名开设了账号,计划每读完一本书都发阅读打卡,分享一本诗集里面最喜欢的三首诗。
如今,他已在上面打卡了10本现代诗集,希望更多人能读到充满灵性的诗句,唤醒心灵之美。
“我还把自己的阅读和诗人书店陵水读书会结合起来,读过并喜欢的书就选一个主题开专场读书会,让阅读和书店工作结合,尝试找到学业、职业和道业之间的连接点和平衡点,”小岛说。
对于小岛来说,30平方米的瓦房书店,装载着一个海岛读书人的理想。
在诗人书店,心理学方面的书籍颇受欢迎,小岛曾开过“尊重情绪 自得其乐”心理学专场读书会,请书友们带一本读过的心理学书籍来分享。
在小岛今年的书单里,有一本特别的书,《心理学的100个基本》。这本书,小岛在2024年看过一遍,今年又买了两个不同的版本。
“手掌大的可爱小书,非常实用,读懂一点心理学,让日子过得更好。”小岛说,作为书店的创始人,要承担方方面面很大的压力,他也从这本书里学到了许多。
比如书中有个章节讲面对职业倦怠,要学会在工作中放过自己。小岛坦言,开书店是一个利人利己的好事,但他不能绑架自己,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和书店的不同阶段去调整运营的方案。
小岛还特别提到“拍球效应”,即压力越大,潜能越大。他开始学习尝试在日常书店的经营中找到乐趣,把压力转换为动力。“书店温暖的书友们,他们常带花来书店,本地退休阿姨种好花送来,把养不好的带走,在花花的流动里我找到了人心的温暖,压力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小岛说,后来,他给自己写了阅读感悟:把书读到心里,点亮自己。
在与顾客交流时,小岛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阅读需求和偏好,这也影响着他对阅读的选择。
小岛解释,书友也是一面镜子,他们让小岛看到了自己阅读选择的单一性。在和书友的交流中,小岛也拓宽了自己的阅读视野,学会了用多元化的视角看待书的价值。
“阅读,也是我自己的一种充电方式,开了书店后,阅读面变广了。”小岛介绍,一位广西的在读博士带他走进了槟榔文化的世界,阅读书籍《一嚼两千年》后,小岛这个从小看着槟榔长大的人,才更了解槟榔在世界范围内如何倾倒众生,真正了解槟榔毒和药的双面性。
“书店的另一个名字,是众人书店。寓意由众人积聚,将书店打造成为一家由众人来开的书店。”小岛希望,每个书友是具有独立思考的个体,从书中探求未知,但不会因此自困在书中。
如今,小岛正在雪山潜心写作,也在为自己的人生愿望做努力,在高原开一家中国文化书店。“让在寒冷高原上的孩子们也能走进文字,走进丰富多彩的文学世界,感受人间温暖,用读书改变命运。”
(海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