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这样一个国家 —— 这里的人们可能一生都尝不到肉味,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就是 “顶级豪车”,甚至连跑步都会被政府明令禁止!这不是虚构的魔幻故事,而是真实存在于非洲心脏地带的布隆迪,一个被贫穷与荒诞深深烙印的国度。
凌晨五点,夜色还未褪去,42 岁的约翰已经握紧了家中最珍贵的 “财产”—— 一辆锈迹斑斑的 “二八大杠” 自行车。这辆车不仅承载着全家的生计,更是他养活八个孩子的唯一希望。车后架上,近五百斤的香蕉堆得摇摇欲坠,如同小山般几乎遮住了他的视线。从山脚的种植园到 100 公里外的首都布琼布拉,这趟旅程,是生存的博弈,更是与死神的赛跑。
布隆迪的公路,与其说是道路,不如说是布满陷阱的 “生死线”。绝大部分是崎岖不平的土路,坑洼处能轻易吞噬车轮;唯一的柏油路横贯首都,却暗藏更大的危机。每当约翰骑着载满货物的自行车下坡,他会松开刹车,任由车速飙升至 70 公里 / 小时。狂风呼啸着掠过耳畔,车架不堪重负发出刺耳的吱呀声,稍有不慎,便是车毁人亡的结局。但他不敢减速,因为多跑一趟,就能多赚 6 元人民币 —— 这 6 元钱,是孩子的口粮,是全家的希望。
上坡时,约翰不得不花钱雇人推车,每次两毛钱的小费,换来的是蹲守路边的赤贫者们渴望的眼神。这些连自行车都买不起的人,为了一口木薯糊糊,甘愿用体力换取生存的机会。约翰的脚趾因常年赤脚运送货物,布满了深深的裂口,沙蚤趁机钻入皮肤产卵,脚底早已溃烂流脓。即便如此,他从未想过休息,因为他深知,一旦停下,饥饿就会如潮水般吞噬整个家庭。
去年,约翰的邻居在扒卡车时不幸被碾死,留下五个孩子只能靠乞讨度日。这个悲剧时刻警醒着约翰,他自行车后架上绑着的,不只是香蕉,更是一家人的生死存亡。而在布隆迪,像约翰这样的 “自行车富豪”,已经算是幸运儿 —— 全国 70% 的人日均收入不足 3 元,许多人甚至连一张破草席都买不起,只能在冰冷潮湿的泥地上度过漫漫长夜。
在首都的贫民窟里,33 岁的黛西和三个孩子蜷缩在用防雨布搭建的三角棚下。棚顶漏洞百出,雨水不断渗入;地面潮湿泥泞,成群的苍蝇围着发霉的木薯叶嗡嗡盘旋。黛西五岁的大儿子,每天最重要的 “任务”,就是冒险去山上偷采木薯叶。“生叶子又苦又涩,可煮烂了就能勉强填填肚子。” 黛西一边说着,一边掀开衣服试图给一岁的小女儿喂奶。然而,她自己已经两天没有进食,干瘪的乳房再也挤不出一滴奶水。
在布隆迪,饥饿是人们最亲密的 “伙伴”。全国人均年食肉量仅 14 克,这是什么概念?不过相当于我们日常餐桌上一勺肉末的分量。对于普通家庭来说,一碗掺着花生碎的咖喱饭,售价五毛钱,已是难得的 “盛宴”,只有像约翰这样的运输工偶尔才舍得享用。肉类在这里是遥不可及的奢侈品,腐烂的菜叶、发馊的剩饭,才是人们日复一日的主食。
黛西小儿子的脚底,布满了沙蚤咬出的血洞,她只能颤抖着双手,用缝衣针小心翼翼地挑出里面的虫卵。看着孩子痛苦的表情,她无数次在心底祈求:要是能有一双鞋,孩子就不用受这份罪了。但一双最便宜的塑料拖鞋,售价高达 9 元 —— 这抵得上她整整三个月的收入。
比贫穷更令人绝望的,是布隆迪荒诞的政策与动荡的历史。2014 年,总统颁布了一项令人匪夷所思的法令:未经政府备案,禁止民众跑步。官方给出的理由是 “防止图西族以跑步为名策划叛乱”,但明眼人都知道,这不过是对底层百姓的变相控制。在这个国家,首都警察的月薪仅 100 元,为了维持生计,他们守在检查站向路人疯狂索贿。就连运送香蕉的约翰,每次经过都要交 “过路费”,否则,警察就会毫不留情地拆了他的车轱辘。
布隆迪仿佛被时光遗忘,全国通电率仅有 11%,智能手机对于这里的人们来说,是只存在于想象中的 “神器”。孩子们的玩具,不过是捡来的啤酒瓶盖、破旧的轮胎碎片;学校教室里,课本上的字迹被雨水晕染得模糊不清,三分之一的教师自己都是文盲。政府无力修建公路,却将大量预算投入到无休止的种族清算中 —— 胡图族与图西族的仇杀持续了数十年,街道上的弹孔尚未填平,新的冲突又在暗处滋生。
更可怕的是,贫困在这里形成了一个难以打破的恶性循环。布隆迪妇女平均生育六个孩子,她们坚信 “多一个孩子就多一双干活的手”,却没意识到,有限的土地早已不堪重负。饥饿的家庭,为了活下去,不得不将女儿以 95 元的价格卖给邻国,男孩则被送去当童工。在首都的市场里,常常能看到令人心碎的一幕:一位母亲抱着骨瘦如柴的婴儿,含泪哀求:“带走她吧,换一袋木薯粉就行……”
每天傍晚,约翰终于抵达布琼布拉的集市。他卸下香蕉,接过 6 元报酬,花 5 毛钱买了一碗咖喱饭。剩下的钱,他小心翼翼地攒起来 —— 车胎早已磨得只剩一层胶皮,再不更换,下次运输可能就是绝路。回程路上,他看到几个少年扒在卡车挡板上飞驰,这是他们为了省力想出的 “办法”。突然,卡车司机猛踩刹车,一个少年摔进沟渠,鲜血瞬间染红了路边的香蕉叶。约翰别过头,继续默默蹬车,他知道,明天,这些孩子依然会出现在这里,为了生存,继续冒险。
夜幕降临,约翰的破屋里飘出木薯叶苦涩的味道。八个孩子围坐在火堆旁,争抢着唯一一勺加了盐的糊糊。屋顶的裂缝透进点点星光,远处不时传来零星的枪声。但这一刻,约翰的内心却涌起一丝满足 —— 全家还活着,自行车还没散架,明天的太阳,依然会照常升起。
在布隆迪,幸福的标准低得让人心疼:能呼吸,能站立,能咽下一口饭,便是值得感恩的事。这里的人们不懂什么是 “内卷”,也无暇抱怨命运不公,他们像野草一样,在裂缝中顽强生长,在苦难中寻找希望。而我们平日里习以为常的一日三餐、一双普通的鞋子、一场自由的奔跑,于他们而言,却是遥不可及的 “天堂”。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